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
1.(2023五下·吴兴期末)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  )。
A.水分、土壤和空气 B.水分、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C.空气、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D.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2.(2023五下·吴兴期末)(  )形叶的植物更能适应干燥、炎热的环境。
A. B.
C. D.
3.(2023五下·吴兴期末)丹顶鹤通过(  )的方式适应气温的变化。
A.迁徙 B.冬眠 C.休眠 D.夏眠
4.(2023五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A.5 B.6 C.7 D.8
5.(2023五下·吴兴期末)下列小动物,不适合放入生态瓶的是(  )。
A.螺蛳 B.蟾蜍 C.小虾 D.小金鱼
6.(2023五下·吴兴期末)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  )的顺序。
A.明确任务—制订方案——测试—制作—评价与改进
B.制订方案—明确任务—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
C.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
D.制订方案—明确任务—测试—制作—评价与改进
7.(2023五下·吴兴期末)观察图中独木舟,它的左侧加了一根木杆,这有利于解决独木舟(  )的缺点。
A.载重量小 B.易侧翻 C.速度慢 D.容易沉
8.(2023五下·吴兴期末)橡皮泥团放入水中会下沉,做成船型后能漂浮在水上,这是因为橡皮泥船(  )。
A.自身的体积变小了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更小
C.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更大 D.在水中受到的重力更小
9.(2023五下·吴兴期末)在测试铝箔船载重量的过程中,放置垫圈时应该(  )。
A.均匀分散放在船底 B.分成两堆分别放在两端
C.集中叠放在船底的中间 D.上述做法都可行
10.(2023五下·吴兴期末)在测试小船的过程中,发现小船行驶时总是向左偏离,可能的原因是(  )。
A.没有摆放重物 B.水面波动
C.船身质量太小 D.船舵没有调整到位
11.(2023五下·吴兴期末)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石油 B.风能 C.煤 D.天然气
12.(2023五下·吴兴期末)很多使用过的物品都可以回收利用,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是(  )。
A. B. C. D.
13.(2023五下·吴兴期末)下列有关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适于生命存在条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是一颗恒星
B.地球表面温度适宜
C.太阳光照条件较稳定
D.地球表面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14.(2023五下·吴兴期末)下列做法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②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③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④推广节水器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2023五下·吴兴期末)“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白色污染 D.温室效应
16.(2023五下·吴兴期末)把一根手指伸入水中,感觉不冷也不热,这杯水的温度可能是(  )。
A.0℃ B.55 ℃ C.37 ℃ D.20℃
17.(2023五下·吴兴期末)我国北方居民的家里都装有暖气片,暖气片四周的空气受热上升,上升后空气受冷又下降,冷、热空气对流使空气变热,所以暖气片应该安装在房间的(  )。
A.上部 B.中部
C.下部 D.什么地方都可以
18.(2023五下·吴兴期末)室温20℃下,两杯一样多的水,一杯是热水 ,另一杯是冷水 ,混合后,水温(  )。
A.比原来的冷水温度低 B.比原来的热水温度高
C.接近两杯水的温度的平均值 D.低于
19.(2023五下·吴兴期末)妈妈用铁锅煮开水,水早就沸腾了,但是妈妈忘记关火,等她想起来时发现锅里的水快烧光了,这是因为(  )。
A.一部分水沸腾从锅里飞溅出去了
B.水从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了
C.水的体积收缩变小
D.一部分水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20.(2023五下·吴兴期末)小科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点O到点E 和点 A 的距离相等),将一段铜丝和铁丝焊接在一起,点O左边是铜丝,右边是铁丝,并且每隔一定的距离固定一个蜡环,然后用酒精灯在点O处加热。以下关于这个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蜡环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看清楚热传递的方向
B.热在铁丝上的传递方向是 →A→B
C.点 E的蜡环掉下的速度比点A 的要慢一点
D.热在铁丝和铜丝上的传递速度不一样
二、连线题。
21.(2023五下·吴兴期末)将下列青蛙的不同行为与对应的季节相连。
冬眠 春季
蝌蚪(生长发育)形态 夏季
挖洞 秋季
捕食昆虫 冬季
22.(2023五下·吴兴期末)根据物体的导热性能连线。
橡胶手套
玻璃棒
铜丝 导热性能较好
不锈钢管
塑料尺 导热性能较差
铝勺
三、探究题。
23.(2023五下·吴兴期末)小花想要研究蚯蚓适合怎样的生存环境,她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她找来一个长方体盒子,在盒子左侧铺上干燥的土壤,右侧铺上潮湿的土壤。她将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盖子进行观察。
(1)小花设计的是一个   实验,她想要研究的问题是   ,实验中相同的因素是   。
(2)经过5分钟后,小花打开盖子,看到潮湿的土壤中有8条蚯蚓。该现象说明蚯蚓适合生活在   的环境中。
(3)有两条蚯蚓没有爬到湿润的泥土中,小花猜测可能的原因是    。
(4)实验结束后,小花应该把蚯蚓(  )。
A.放回花园中 B.放进阳台花盆里
C.拿去作鱼饵 D.扔掉
24.(2023五下·吴兴期末)太湖捕捞渔业源远流长,在数千年前已经相当发达。太湖的渔船大小不一,其中从南宋时期战船演变而来的太湖“七桅”大渔船,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七桅”大渔船方头平底,船身宽而落舱浅,有多根桅帆,用来增加船速,适合浅水型湖泊的捕捞作业。上世纪70年代以前,太湖渔船均为木质船,70年代以后改用抗风力强、渔业产量高的水泥船,又逐步向铁质船发展。
(1)从上述内容中可知,太湖渔船所用材质经历了   个阶段。
(2)“七桅”大渔船船身宽,方头,这有助于提高船的(  )。
A.美观性 B.速度 C.载重量 D.稳定性
(3)根据图片可以推测“七桅”大渔船的主要动力是   。
(4)丰收是渔民最期待的事情。渔民将船舱中的鱼搬上岸的过程中渔船受到的浮力(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先变大再变小
(5)小明想要制作一艘载重量达100克、有自己的动力且能行驶一定距离的小船,他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有(  )。
A.船的形状 B.船体材料
C.动力系统 D.以上都要考虑
(6)渔民打捞起鱼虾后会把它们放入船舱保存,船舱内放入上千斤的渔获,渔船依然平稳行驶,这得益于合理的船舱设计。小明想模仿渔船的船舱设计,请你帮助他完成设计图。
25.(2023五下·吴兴期末)“垃圾分类想做好,分门别类要记牢;垃圾是废又是宝,减量处理最重要”,目前垃圾分类可以说是“新风尚”,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浙江省的垃圾分类情况吧!
(1)“垃圾围城”一直是浙江省近几年致力解决的问题,目前世界上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应为(  )。
A.以掩埋为主
B.以焚烧为主
C.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
D.用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2)下列有关垃圾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的回收利用
B.垃圾分类是环卫工人的事,和我们没有关系
C.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D.垃圾分类能有效利用资源,变废为宝
(3)人们在享受塑料制品带来的方便生活时,却被“白色污染”问题困扰,主要是因为塑料制品(  )。
A.重量轻、数量少、价格贵
B.很容易破碎、分解
C.不易腐烂、不易降解,对人类的环境及生存造成影响
D.易燃、耐热性差
(4)浙江省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请你把下列垃圾放入对应的垃圾箱中。(填序号)
①用过的餐巾纸 ②过期药品 ③剩饭 ④荧光灯管⑤塑料瓶 ⑥易拉罐 ⑦果皮 ⑧一次性餐具
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   
厨余垃圾:    其他垃圾:   
26.(2023五下·吴兴期末)小科的爸爸是一位外卖配送员。冬天,如果配送的是食物,路程又较远,容易变凉。小科认为如果要减慢食物变凉的速度,可以用一些材料将食品盒包住。于是他准备了4个食品盒,用三种不同的材料分别包住其中的三个食品盒(B盒:羊毛制品,C盒:泡沫制品,D盒:棉布制品),另外一个 A盒没有任何材料包裹。
(1)在研究B、C和D三个食品盒时,保持不变的因素有哪些,在框里打“ ”。(多选)
(2)小科经过测试,得到如下数据:
包裹的材料 温度/℃
初始温度 10分钟 20分钟 30 分钟 40分钟
A盒:无包裹 55 40 27 17 11
B盒:羊毛制品 55 48 42 36 33
C盒:泡沫制品 55 52 49 45 44
D盒:棉布制品 55 44 36 26 21
由数据可知,三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盒,保温效果最差的是   盒。
(3)夏天的时候,小科的爸爸要配送棒冰,为了防止棒冰融化,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请你来帮小科爸爸制作一个保温盒。(要求:兼顾效果、便捷、美观等,画图和文字形式结合)
四、附加题。
27.(2023五下·吴兴期末)煮汤圆时,小明站在燃气灶前,感觉脸热热的,这种传热方式主要是   。
28.(2023五下·吴兴期末)元宵节吃汤圆是传统习俗。小明想为家人们煮汤圆,事前向妈妈请教如何分辨汤圆是否熟透了。妈妈提醒他,煮熟的汤圆会   (填“沉”或“浮”),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答案】B
【知识点】叶的辨别
【解析】【分析】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有些植物的外部形态会与环境相适应,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中的水分、阳光和温度等条件的结果。A形叶的植物叶子退化了,变成了针状或刺状,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蒸腾面,更能适应干燥、炎热的环境。
3.【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为了生存,动物也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比如丹顶鹤通过迁徙的方式适应气温的变化。
4.【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一般都是绿色植物。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图中食物网包含的食物链有5条:草→兔→鹰;草→兔→狐→鹰;草→鼠→狐;草→鼠→鹰;草→蛇→鹰。
5.【答案】B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制作生态瓶时,植物的存活需要水,所以先放水和土壤,植物是生产者,它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所以再放植物,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蟾蜍体积太大,不适合放入生态瓶。
6.【答案】C
【知识点】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工程设计,是根据工程的要求,对建设工程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编制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的活动。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等。
7.【答案】B
【知识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独木舟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装载一个物体的时候,需要放在合适的位置,使独木舟受力均匀,不易侧翻。为了保持独木舟稳定而不侧翻,可以将物体固定在独木舟的重心位置。除此之外,在独木舟的一侧增加一根木杆,与独木舟连成一体,会大大提高其稳定性,这是因为增加了船与水的接触面积。
8.【答案】C
【知识点】浮力
【解析】【分析】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就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橡皮泥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做成船型后,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9.【答案】A
【知识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可以把船舱分隔开或增加船的底面积。所以在测试铝箔船载重量的过程中,将垫圈均匀分散放在船底,这样不容易侧翻。
10.【答案】D
【知识点】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船舵是驾驶船的主要装置,船舵的作用是控制船在行驶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方向,它的转向与船前进方向一致。小船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偏离方向,我们主要通过船舵来调整船的行驶方向。在测试小船的过程中,发现小船行驶时总是向左偏离,可能是船舵没有调整到位。
11.【答案】B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类。使用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而使用之后在短时间内不可以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和风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12.【答案】B
【知识点】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可回收垃圾的标志是三个小小的箭头循环再生的三角图标,意思就是这里面的垃圾都可以循环使用,寓意着保护地球资源,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13.【答案】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A:地球是一颗恒星,错误;地球是一颗行星;
B:地球表面温度适宜,正确;
C:太阳光照条件较稳定,正确;
D:地球表面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正确。
14.【答案】B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①增加地下水开采量,错误;不能有效解决水资源问题;
②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错误;工业和生活污水要经过净化后才可以排放;
③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正确;
④推广节水器具,正确;
所以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做法是③④。
15.【答案】D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许多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过度消耗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这些增加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这种增温效果类似栽培植物的温室,被称作“温室效应”。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16.【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温度相同的物体冷热度相同,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杯中的水感觉不冷不热,说明其温度非常接近体温,给出的选项中37℃最接近。
17.【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空气温度高,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密度小,重量轻,所以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温度低,空气受热体积收缩,空气密度大,重量重,所以冷空气向下走。因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所以为了室内取暖,暖气片应该安装在房屋的下方。
18.【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两杯一样多的水,一杯是热水,另一杯是冷水,混合后,由于热传递,高温物体的热会传递给低温物体,直到两物体的温度相同,所以最后水温会接近两杯水的温度的平均数。
19.【答案】D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妈妈忘记关火,一部分水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所以等她想起来时发现锅里的水快烧光了。
20.【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A:实验中蜡环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看清楚热传递的方向,正确;
B:热在铁丝上的传递方向是 →A→B,正确;
C:点E的蜡环掉下的速度比点A的要慢一点,错误;点E的蜡环掉下的速度比点A的速度是一样的;
D:热在铁丝和铜丝上的传递速度不一样,正确。
21.【答案】
【知识点】青蛙的发育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青蛙会在四个季节做出不同的行为,比如:冬季,青蛙将自己埋在土中进行冬眠;秋季,青蛙会刨土挖洞;春季,青蛙会繁殖产卵,并孵化成蝌蚪;夏季,青蛙大量捕食。
22.【答案】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铜丝、不锈钢管和铝勺属于热的良导体,导热性能好;橡胶手套、玻璃棒、塑料尺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差。
23.【答案】(1)对比;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中;光照程度
(2)潮湿
(3)这两条蚯蚓还没来得及爬到湿润的土壤中
(4)A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中,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湿度,其他条件比如光照程度都要保持不变。
(2)经过5分钟后,小花打开盖子,看到潮湿的土壤中有8条蚯蚓。大多数蚯蚓选择了潮湿的环境,该现象说明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有两条蚯蚓没有爬到湿润的泥土中,可能是这两条蚯蚓还没来得及爬到湿润的土壤中。
(4)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动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我们要爱护动植物,相互依存。所以实验结束后,小花应该把蚯蚓放回花园中。
24.【答案】(1)3
(2)D
(3)风力
(4)B
(5)D
(6)
【知识点】制作小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1)上世纪70年代以前,太湖渔船均为木质船,70年代以后改用抗风力强、渔业产量高的水泥船,又逐步向铁质船发展。所以太湖渔船所用材质经历了3个阶段。
(2)船的底面积与船的稳定性有关,而与载重量无关。“七桅”大渔船船身宽,方头,这有助于提高船的稳定性。
(3)船的动力有很多种,包括人力驱动、风力驱动、电力驱动、发动机驱动(如蒸汽机、燃气涡轮、柴油引擎、核动力机组)等。不同的船的动力不同,“七桅”大渔船的主要动力是风力。
(4)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就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渔民将船舱中的鱼搬上岸的过程中,船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小,排开的水量变小,渔船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
(5)我们在制造小船时,不仅考虑船的材料、设计好草图、小船的形状,还需要考虑船的大小、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等因素。
(6)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可以把船舱分隔开或增加船的底面积。所以将渔船的船舱均匀地分隔开即可。
25.【答案】(1)C
(2)B
(3)C
(4)⑤⑥;②④;③⑦;①⑧
【知识点】垃圾分类与回收;塑料
【解析】【分析】(1)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堆肥等,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
(2)A: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的回收利用,正确;
B:垃圾分类是环卫工人的事,和我们没有关系,错误;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C: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正确;
D:垃圾分类能有效利用资源,变废为宝,正确。
(3)白色污染是人们对一次性塑料袋等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塑料不易降解,影响环境的美观,所含成分有潜在危害,因塑料用做包装材料多为白色,所以叫白色污染。
(4)生活中我们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厨余垃圾四类。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包括塑料瓶和易拉罐等;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包括剩饭和果皮等;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过期药品和荧光灯管等;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包括用过的餐巾纸和一次性餐具等。
26.【答案】(1)
(2)C;D
(3)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食物变凉的速度与食品盒的关系,所以唯一的变量是食品盒的材料,其他条件比如食品盒大小、实验时间、食物的量、材料包裹的层数等都要保持不变。
(2)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三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最好的是C盒,相同时间内温度下降最慢;保温效果最差的是D盒,相同时间内温度下降最快。
(3)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塑料泡沫是热的不良导体,与其他三种材料相比,保温效果最好,所以为了防止棒冰融化,选用塑料泡沫制品来包装。
27.【答案】热辐射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比如煮汤圆时,小明站在燃气灶前,感觉脸热热的,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辐射。
28.【答案】浮;生汤圆放入锅内水中:受到水的浮力小于自身重力,汤圆就会沉入锅底;煮熟的汤圆因其内部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所受浮力变大,当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汤圆就会上浮
【知识点】浮力
【解析】【分析】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生汤圆放入锅内水中:受到水的浮力小于自身重力,汤圆就会沉入锅底;煮熟的汤圆因其内部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所受浮力变大,当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汤圆就会上浮。所以煮熟的汤圆会浮。
1 / 1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
1.(2023五下·吴兴期末)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  )。
A.水分、土壤和空气 B.水分、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C.空气、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D.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答案】D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2023五下·吴兴期末)(  )形叶的植物更能适应干燥、炎热的环境。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叶的辨别
【解析】【分析】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有些植物的外部形态会与环境相适应,从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中的水分、阳光和温度等条件的结果。A形叶的植物叶子退化了,变成了针状或刺状,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蒸腾面,更能适应干燥、炎热的环境。
3.(2023五下·吴兴期末)丹顶鹤通过(  )的方式适应气温的变化。
A.迁徙 B.冬眠 C.休眠 D.夏眠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为了生存,动物也有应对环境变化的行为,比如丹顶鹤通过迁徙的方式适应气温的变化。
4.(2023五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A.5 B.6 C.7 D.8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一般都是绿色植物。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图中食物网包含的食物链有5条:草→兔→鹰;草→兔→狐→鹰;草→鼠→狐;草→鼠→鹰;草→蛇→鹰。
5.(2023五下·吴兴期末)下列小动物,不适合放入生态瓶的是(  )。
A.螺蛳 B.蟾蜍 C.小虾 D.小金鱼
【答案】B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制作生态瓶时,植物的存活需要水,所以先放水和土壤,植物是生产者,它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所以再放植物,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蟾蜍体积太大,不适合放入生态瓶。
6.(2023五下·吴兴期末)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  )的顺序。
A.明确任务—制订方案——测试—制作—评价与改进
B.制订方案—明确任务—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
C.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
D.制订方案—明确任务—测试—制作—评价与改进
【答案】C
【知识点】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工程设计,是根据工程的要求,对建设工程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编制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的活动。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等。
7.(2023五下·吴兴期末)观察图中独木舟,它的左侧加了一根木杆,这有利于解决独木舟(  )的缺点。
A.载重量小 B.易侧翻 C.速度慢 D.容易沉
【答案】B
【知识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独木舟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装载一个物体的时候,需要放在合适的位置,使独木舟受力均匀,不易侧翻。为了保持独木舟稳定而不侧翻,可以将物体固定在独木舟的重心位置。除此之外,在独木舟的一侧增加一根木杆,与独木舟连成一体,会大大提高其稳定性,这是因为增加了船与水的接触面积。
8.(2023五下·吴兴期末)橡皮泥团放入水中会下沉,做成船型后能漂浮在水上,这是因为橡皮泥船(  )。
A.自身的体积变小了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更小
C.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更大 D.在水中受到的重力更小
【答案】C
【知识点】浮力
【解析】【分析】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就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橡皮泥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做成船型后,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9.(2023五下·吴兴期末)在测试铝箔船载重量的过程中,放置垫圈时应该(  )。
A.均匀分散放在船底 B.分成两堆分别放在两端
C.集中叠放在船底的中间 D.上述做法都可行
【答案】A
【知识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可以把船舱分隔开或增加船的底面积。所以在测试铝箔船载重量的过程中,将垫圈均匀分散放在船底,这样不容易侧翻。
10.(2023五下·吴兴期末)在测试小船的过程中,发现小船行驶时总是向左偏离,可能的原因是(  )。
A.没有摆放重物 B.水面波动
C.船身质量太小 D.船舵没有调整到位
【答案】D
【知识点】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船舵是驾驶船的主要装置,船舵的作用是控制船在行驶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方向,它的转向与船前进方向一致。小船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偏离方向,我们主要通过船舵来调整船的行驶方向。在测试小船的过程中,发现小船行驶时总是向左偏离,可能是船舵没有调整到位。
11.(2023五下·吴兴期末)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石油 B.风能 C.煤 D.天然气
【答案】B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类。使用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而使用之后在短时间内不可以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和风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12.(2023五下·吴兴期末)很多使用过的物品都可以回收利用,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可回收垃圾的标志是三个小小的箭头循环再生的三角图标,意思就是这里面的垃圾都可以循环使用,寓意着保护地球资源,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13.(2023五下·吴兴期末)下列有关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适于生命存在条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是一颗恒星
B.地球表面温度适宜
C.太阳光照条件较稳定
D.地球表面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答案】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A:地球是一颗恒星,错误;地球是一颗行星;
B:地球表面温度适宜,正确;
C:太阳光照条件较稳定,正确;
D:地球表面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正确。
14.(2023五下·吴兴期末)下列做法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②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③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④推广节水器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①增加地下水开采量,错误;不能有效解决水资源问题;
②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错误;工业和生活污水要经过净化后才可以排放;
③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正确;
④推广节水器具,正确;
所以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做法是③④。
15.(2023五下·吴兴期末)“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白色污染 D.温室效应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许多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过度消耗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这些增加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这种增温效果类似栽培植物的温室,被称作“温室效应”。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
16.(2023五下·吴兴期末)把一根手指伸入水中,感觉不冷也不热,这杯水的温度可能是(  )。
A.0℃ B.55 ℃ C.37 ℃ D.20℃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温度相同的物体冷热度相同,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杯中的水感觉不冷不热,说明其温度非常接近体温,给出的选项中37℃最接近。
17.(2023五下·吴兴期末)我国北方居民的家里都装有暖气片,暖气片四周的空气受热上升,上升后空气受冷又下降,冷、热空气对流使空气变热,所以暖气片应该安装在房间的(  )。
A.上部 B.中部
C.下部 D.什么地方都可以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空气温度高,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密度小,重量轻,所以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温度低,空气受热体积收缩,空气密度大,重量重,所以冷空气向下走。因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所以为了室内取暖,暖气片应该安装在房屋的下方。
18.(2023五下·吴兴期末)室温20℃下,两杯一样多的水,一杯是热水 ,另一杯是冷水 ,混合后,水温(  )。
A.比原来的冷水温度低 B.比原来的热水温度高
C.接近两杯水的温度的平均值 D.低于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两杯一样多的水,一杯是热水,另一杯是冷水,混合后,由于热传递,高温物体的热会传递给低温物体,直到两物体的温度相同,所以最后水温会接近两杯水的温度的平均数。
19.(2023五下·吴兴期末)妈妈用铁锅煮开水,水早就沸腾了,但是妈妈忘记关火,等她想起来时发现锅里的水快烧光了,这是因为(  )。
A.一部分水沸腾从锅里飞溅出去了
B.水从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了
C.水的体积收缩变小
D.一部分水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答案】D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妈妈忘记关火,一部分水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所以等她想起来时发现锅里的水快烧光了。
20.(2023五下·吴兴期末)小科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点O到点E 和点 A 的距离相等),将一段铜丝和铁丝焊接在一起,点O左边是铜丝,右边是铁丝,并且每隔一定的距离固定一个蜡环,然后用酒精灯在点O处加热。以下关于这个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蜡环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看清楚热传递的方向
B.热在铁丝上的传递方向是 →A→B
C.点 E的蜡环掉下的速度比点A 的要慢一点
D.热在铁丝和铜丝上的传递速度不一样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A:实验中蜡环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看清楚热传递的方向,正确;
B:热在铁丝上的传递方向是 →A→B,正确;
C:点E的蜡环掉下的速度比点A的要慢一点,错误;点E的蜡环掉下的速度比点A的速度是一样的;
D:热在铁丝和铜丝上的传递速度不一样,正确。
二、连线题。
21.(2023五下·吴兴期末)将下列青蛙的不同行为与对应的季节相连。
冬眠 春季
蝌蚪(生长发育)形态 夏季
挖洞 秋季
捕食昆虫 冬季
【答案】
【知识点】青蛙的发育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青蛙会在四个季节做出不同的行为,比如:冬季,青蛙将自己埋在土中进行冬眠;秋季,青蛙会刨土挖洞;春季,青蛙会繁殖产卵,并孵化成蝌蚪;夏季,青蛙大量捕食。
22.(2023五下·吴兴期末)根据物体的导热性能连线。
橡胶手套
玻璃棒
铜丝 导热性能较好
不锈钢管
塑料尺 导热性能较差
铝勺
【答案】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铜丝、不锈钢管和铝勺属于热的良导体,导热性能好;橡胶手套、玻璃棒、塑料尺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差。
三、探究题。
23.(2023五下·吴兴期末)小花想要研究蚯蚓适合怎样的生存环境,她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她找来一个长方体盒子,在盒子左侧铺上干燥的土壤,右侧铺上潮湿的土壤。她将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盖子进行观察。
(1)小花设计的是一个   实验,她想要研究的问题是   ,实验中相同的因素是   。
(2)经过5分钟后,小花打开盖子,看到潮湿的土壤中有8条蚯蚓。该现象说明蚯蚓适合生活在   的环境中。
(3)有两条蚯蚓没有爬到湿润的泥土中,小花猜测可能的原因是    。
(4)实验结束后,小花应该把蚯蚓(  )。
A.放回花园中 B.放进阳台花盆里
C.拿去作鱼饵 D.扔掉
【答案】(1)对比;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中;光照程度
(2)潮湿
(3)这两条蚯蚓还没来得及爬到湿润的土壤中
(4)A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中,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湿度,其他条件比如光照程度都要保持不变。
(2)经过5分钟后,小花打开盖子,看到潮湿的土壤中有8条蚯蚓。大多数蚯蚓选择了潮湿的环境,该现象说明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有两条蚯蚓没有爬到湿润的泥土中,可能是这两条蚯蚓还没来得及爬到湿润的土壤中。
(4)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动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我们要爱护动植物,相互依存。所以实验结束后,小花应该把蚯蚓放回花园中。
24.(2023五下·吴兴期末)太湖捕捞渔业源远流长,在数千年前已经相当发达。太湖的渔船大小不一,其中从南宋时期战船演变而来的太湖“七桅”大渔船,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七桅”大渔船方头平底,船身宽而落舱浅,有多根桅帆,用来增加船速,适合浅水型湖泊的捕捞作业。上世纪70年代以前,太湖渔船均为木质船,70年代以后改用抗风力强、渔业产量高的水泥船,又逐步向铁质船发展。
(1)从上述内容中可知,太湖渔船所用材质经历了   个阶段。
(2)“七桅”大渔船船身宽,方头,这有助于提高船的(  )。
A.美观性 B.速度 C.载重量 D.稳定性
(3)根据图片可以推测“七桅”大渔船的主要动力是   。
(4)丰收是渔民最期待的事情。渔民将船舱中的鱼搬上岸的过程中渔船受到的浮力(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先变大再变小
(5)小明想要制作一艘载重量达100克、有自己的动力且能行驶一定距离的小船,他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有(  )。
A.船的形状 B.船体材料
C.动力系统 D.以上都要考虑
(6)渔民打捞起鱼虾后会把它们放入船舱保存,船舱内放入上千斤的渔获,渔船依然平稳行驶,这得益于合理的船舱设计。小明想模仿渔船的船舱设计,请你帮助他完成设计图。
【答案】(1)3
(2)D
(3)风力
(4)B
(5)D
(6)
【知识点】制作小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1)上世纪70年代以前,太湖渔船均为木质船,70年代以后改用抗风力强、渔业产量高的水泥船,又逐步向铁质船发展。所以太湖渔船所用材质经历了3个阶段。
(2)船的底面积与船的稳定性有关,而与载重量无关。“七桅”大渔船船身宽,方头,这有助于提高船的稳定性。
(3)船的动力有很多种,包括人力驱动、风力驱动、电力驱动、发动机驱动(如蒸汽机、燃气涡轮、柴油引擎、核动力机组)等。不同的船的动力不同,“七桅”大渔船的主要动力是风力。
(4)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就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渔民将船舱中的鱼搬上岸的过程中,船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小,排开的水量变小,渔船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
(5)我们在制造小船时,不仅考虑船的材料、设计好草图、小船的形状,还需要考虑船的大小、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等因素。
(6)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可以把船舱分隔开或增加船的底面积。所以将渔船的船舱均匀地分隔开即可。
25.(2023五下·吴兴期末)“垃圾分类想做好,分门别类要记牢;垃圾是废又是宝,减量处理最重要”,目前垃圾分类可以说是“新风尚”,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浙江省的垃圾分类情况吧!
(1)“垃圾围城”一直是浙江省近几年致力解决的问题,目前世界上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应为(  )。
A.以掩埋为主
B.以焚烧为主
C.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
D.用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2)下列有关垃圾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的回收利用
B.垃圾分类是环卫工人的事,和我们没有关系
C.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D.垃圾分类能有效利用资源,变废为宝
(3)人们在享受塑料制品带来的方便生活时,却被“白色污染”问题困扰,主要是因为塑料制品(  )。
A.重量轻、数量少、价格贵
B.很容易破碎、分解
C.不易腐烂、不易降解,对人类的环境及生存造成影响
D.易燃、耐热性差
(4)浙江省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请你把下列垃圾放入对应的垃圾箱中。(填序号)
①用过的餐巾纸 ②过期药品 ③剩饭 ④荧光灯管⑤塑料瓶 ⑥易拉罐 ⑦果皮 ⑧一次性餐具
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   
厨余垃圾:    其他垃圾:   
【答案】(1)C
(2)B
(3)C
(4)⑤⑥;②④;③⑦;①⑧
【知识点】垃圾分类与回收;塑料
【解析】【分析】(1)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和堆肥等,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
(2)A: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的回收利用,正确;
B:垃圾分类是环卫工人的事,和我们没有关系,错误;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C: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正确;
D:垃圾分类能有效利用资源,变废为宝,正确。
(3)白色污染是人们对一次性塑料袋等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塑料不易降解,影响环境的美观,所含成分有潜在危害,因塑料用做包装材料多为白色,所以叫白色污染。
(4)生活中我们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厨余垃圾四类。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包括塑料瓶和易拉罐等;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包括剩饭和果皮等;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过期药品和荧光灯管等;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包括用过的餐巾纸和一次性餐具等。
26.(2023五下·吴兴期末)小科的爸爸是一位外卖配送员。冬天,如果配送的是食物,路程又较远,容易变凉。小科认为如果要减慢食物变凉的速度,可以用一些材料将食品盒包住。于是他准备了4个食品盒,用三种不同的材料分别包住其中的三个食品盒(B盒:羊毛制品,C盒:泡沫制品,D盒:棉布制品),另外一个 A盒没有任何材料包裹。
(1)在研究B、C和D三个食品盒时,保持不变的因素有哪些,在框里打“ ”。(多选)
(2)小科经过测试,得到如下数据:
包裹的材料 温度/℃
初始温度 10分钟 20分钟 30 分钟 40分钟
A盒:无包裹 55 40 27 17 11
B盒:羊毛制品 55 48 42 36 33
C盒:泡沫制品 55 52 49 45 44
D盒:棉布制品 55 44 36 26 21
由数据可知,三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盒,保温效果最差的是   盒。
(3)夏天的时候,小科的爸爸要配送棒冰,为了防止棒冰融化,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请你来帮小科爸爸制作一个保温盒。(要求:兼顾效果、便捷、美观等,画图和文字形式结合)
【答案】(1)
(2)C;D
(3)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食物变凉的速度与食品盒的关系,所以唯一的变量是食品盒的材料,其他条件比如食品盒大小、实验时间、食物的量、材料包裹的层数等都要保持不变。
(2)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三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最好的是C盒,相同时间内温度下降最慢;保温效果最差的是D盒,相同时间内温度下降最快。
(3)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塑料泡沫是热的不良导体,与其他三种材料相比,保温效果最好,所以为了防止棒冰融化,选用塑料泡沫制品来包装。
四、附加题。
27.(2023五下·吴兴期末)煮汤圆时,小明站在燃气灶前,感觉脸热热的,这种传热方式主要是   。
【答案】热辐射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比如煮汤圆时,小明站在燃气灶前,感觉脸热热的,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辐射。
28.(2023五下·吴兴期末)元宵节吃汤圆是传统习俗。小明想为家人们煮汤圆,事前向妈妈请教如何分辨汤圆是否熟透了。妈妈提醒他,煮熟的汤圆会   (填“沉”或“浮”),原因是   。
【答案】浮;生汤圆放入锅内水中:受到水的浮力小于自身重力,汤圆就会沉入锅底;煮熟的汤圆因其内部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所受浮力变大,当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汤圆就会上浮
【知识点】浮力
【解析】【分析】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生汤圆放入锅内水中:受到水的浮力小于自身重力,汤圆就会沉入锅底;煮熟的汤圆因其内部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所受浮力变大,当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汤圆就会上浮。所以煮熟的汤圆会浮。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