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在农田中一次施肥过多时,作物会出现萎蔫的想象,当情势比较严重时,解决的办法是( )A.移栽植物 B.大量浇水 C.疏松土壤 D.减少光照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B.矿物质颗粒占土壤的95%左右C.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D.土壤空气是土壤生物所需氧气的来源种花用的瓦盆是用黏土烧制成的,比塑料花盆要好,这是因为与塑料相比,黏土 ( )A.砂粒含量少 B.保水性好C.透气性好 D.不适合植物生长将一棵绿色植物用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扎紧袋口,放在阳光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塑料袋内壁出现细小的液滴,如图所示.分析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A.植物在光下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B.液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水蒸气液化而成C.液滴是由泥土中的水蒸发后液化而成D.液滴是由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液化而成移栽植物时往往暂时出现萎蔫现象,这是由于( )A.水分的输导受到阻碍B.没有及时浇水C.一些根毛和幼根被折断,降低了对无机盐的吸收D.一些根毛和幼根被折断,降低了对水分的吸收将两株生长情况基本相同的玉米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1号为土壤浸出液,2号为蒸馏水).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此实验的变量是水B.该实验需在暗处进行C.实验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D.土壤浸出液为植株生长提供了无机盐小明将枝条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15分钟后取出,将枝条纵切。关于a、b点红色深浅及水分运输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A.a点颜色较深,水分由a向b运输 B.a点颜色较深,水分由b向a运输C.b点颜色较深,水分由a向b运输 D.b点颜色较深,水分由b向a运输杜仲是一种名贵的中药,不少不法分子为了私利盗剥杜仲树皮,致使树木死亡。这是因为树皮中有输送有机物的( )A.筛管 B.导管 C.木纤维 D.韧皮纤维如图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盛水烧杯内各插有1根树枝,且两根树枝的树叶一多一少,开始时天平两端平衡.现将此装置移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发现天平左侧上升.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植物的(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分解作用在橡胶树林里,经常看到工人们将树皮割破后在树皮的伤口下挂一小桶,用来收集从树皮中流出的乳白色液体。流出这些液体的结构是( )A.筛管 B.形成层 C.成熟区 D.导管下列关于无机盐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含氮无机盐能使植物枝繁叶茂B.含铁无机盐能使植物变得坚硬C.含磷无机盐能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D.含钾无机盐能使植物茎秆健壮在土壤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标志着土壤最终形成的是( )A.最低等生物出现 B.地衣、苔藓植物出现C.森林和草地出现 D.低等动物的出现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块根除作为主粮外,还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业的重要原料。下列有关番薯的内容正确的是( )A.番薯是攀缘茎 B.番薯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C.种植番薯时可适当施P肥 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土壤生物性土壤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一种重要类型,下列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的是( )A.人造纤维和橡胶 B.含铅的工业废渣C.含铜、锌的工业废水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植物的根系分为 和 ,它们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其形态有关,也受到环境中 、 等因素的影响。岩石变成土壤,首先要经过 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有 、 、 、 等。如图所示,对一植物的侧枝枝条树皮进行环割处理,一段时间后该枝条的切口处出现一个瘤状物,该瘤状物的形成是由于 堆积引起的,瘤状物在切口的 (“上”或“下”)方.将两株生长状况相似的新鲜绿萝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同时用透明塑料袋密封,如图所示。立即将甲装置放在阳光下,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下,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都放置4小时。(1)实验后发现,两塑料袋内壁都有小水珠,装置内液面都下降。这主要是植物的 作用引起的;(2)与实验前相比,乙装置中绿萝的有机物总量会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某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种植大棚农作物,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1)如图所示是晴朗的夏季一昼夜内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在曲线的bd段,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的原因是 。(2)庄稼要茁壮生长,一定要有发达的根系和健壮的茎秆。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要依靠 区细胞的体积增大。茎秆的加粗生长要依靠茎中 的分生组织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实验探究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的长短)花盆编号 土壤种类 浇水量 光照时间长短1 壤土 +++ +++2 壤土 +++ ++++3 砂土 +++ +++4 壤土 ++++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3)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则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 花盆。为测定某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金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操作,回答相关的问题。(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小金的想法有如下两种: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土块。以上两种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①上述 ■ 处的操作应是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由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设计的第四代住房将郊区别墅和胡同街巷以及四合院结合起来,建在城市中心,并搬到空中,形成一个空中庭院房,又称空中城市森林花园。简单来说,第四代住房的主要特征是:每层都有公共院落,每户都有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米的土地,可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可将车开到每层楼上的住户门口,建筑外墙长满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 。大气中部分CO2会溶解于水,导致海水酸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在建筑种植当地草类、花卉等植物,并配置相应的传感器与灌溉技术来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这种“绿色屋顶”可以降温的主要原因是 。绿色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在大气中。下表中的数据显示了一株植物在一天的主要时段内散失水分的量。时间 散失水分的量/克 时间 散失水分的量/克7:00-8:00 190 17:00-18:00 2139:00-10:00 209 19:00-20:00 19011:00-12:00 221 21:00-22:00 10013:00-14:00 233 23:00-24:00 9015:00-16:00 227(1)水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_____(填字母)。A.叶中筛管→茎中筛管→根中筛管 B.根中筛管→茎中筛管→叶中筛管C.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 D.叶中导管→茎中导管→根中导管(2)请根据上表中数据可以发现,该株植物一天中散失水分的量最多的时段是_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3)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请你推测该株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量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_____。第四单元测试答案解析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B【解析】选B。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当情势比较严重时,会造成烧苗.施肥后浇水可以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使土壤溶液浓度小于作物细胞的浓度,使作物细胞正常吸水.因此施肥后必须及时浇水。此题解答时可以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及时浇水目的原因方面来切入.B【详解】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A正确;矿物质颗粒占土壤的40%左右,B错误; 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C正确; 土壤空气是土壤生物所需氧气的来源,D正确,综合分析,本题选择B。C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据此答题.要学会利用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解决和处理与此相关的问题.解: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将一棵绿色植物按照题目要求操作,土壤中蒸发的水分不能进入塑料袋内,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水分大体持平.因此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主要来自于植物体的蒸腾作用.故选:BD【解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的存在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根毛能分泌多种物质,如有机酸等,使土壤中难于溶解的盐类溶解,成为容易被植物吸收的养分。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移栽时损伤了幼根和根毛,使根的吸水能力下降,导致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因此为了提高移栽成活率,要带土移栽。故选D。D【解析】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A.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在物质成分上最大的区别是土壤溶液含有无机盐,而蒸馏水不含无机盐,因此实验的变量是无机盐,故A错误;B、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与光照无关,故该实验不需要在暗处进行,故B错误;C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用蒸馏水培养的幼苗,生长瘦弱,颜色发黄;用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这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但不能说明植物生长需要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故C错误,D正确故选DA【解析】茎中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将一根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在太阳下(促进蒸腾作用),过一段时间,将枝条纵切开来,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故a点颜色较深,水分由a向b运输。故选A.A【解析】杜仲茎是木本经结构,包括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在植物的韧皮部里,有腮管,它可以从上往下把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植物的根部。当不法分子盗剥杜仲树皮伤到了树木韧皮部内的筛管,树木顶端的有机物不能往下运输,从而导致树木死亡。故答案为:AC【详解】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如图可知,左侧的叶片多,右侧叶片少,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较少,因此,过一段时间后,太平的右边会下降,左侧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蒸腾作用引起的。故选C。故选:CA【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筛管的位置、功能。解答时可以从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方面来切入。流出的液体是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将树皮割破后,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往下运输,因此会从筛管中流出液体(有机物)。故选A.B【解析】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分析解答.解:A.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正确.B、缺铁的植物会患缺铁症,主要表现为新叶叶肉变黄,但叶脉仍绿,一般不会很快枯萎.但时间长了,叶缘会逐渐枯萎.错误.C、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正确.D、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 正确.故选:B.C【解析】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土壤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出现高等的生物,即森林和草地的出现;故C符合;故答案为:C。D【解析】生物性土壤污染是指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的土壤污染。选项中只有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中会含有病菌、寄生虫和病毒等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D【解析】生物性土壤污染是指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的土壤污染。选项中只有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中会含有病菌、寄生虫和病毒等会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故答案为D.、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直根系;须根系;水;肥【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根系的分类、特点、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等内容,分析解答。植物的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的根叫主根,从主根上生出的根叫侧根,从茎、叶上生出的根叫不定根;根系是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主要由主根和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直根系主根发达,直而粗,侧根细小,如大豆、萝卜的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须根系的不定根发达。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其形态有关,也受到环境中水、肥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由于重力作用使根近地的一面生长素浓度高,高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有抑制生长的作用,所以向近地的一面弯曲生长,表现为向下生长即向地性;根还表现为哪水多向哪长的特点,即根的向水性;根向土壤肥力多的地方生长是向肥性。故答案为:直根系 须根系 水 肥风化;温度;雨水;化学物质;各种生物【解析】1.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2.岩石变成土壤,首先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3.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1).温度的剧烈变化:炎热的太阳曝晒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可能导致岩石爆裂。(2).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若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_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一些盐类物质的结晶和潮解也能起到相似作用。(3)一些化学物质也可以促使岩石风化,如石灰岩会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蚀,一些石灰岩洞中的钟乳石和石笋就是这样形成的。(4)各种生物也能促进岩石的风化,如植物的根生长在岩缝中,可以促使岩石开裂;地衣和蕨类覆盖在岩石表面,它们分泌的物质也可以促使岩石风化。岩石变成土壤,首先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有温度、雨水、化学物质、各种生物等。有机物;上【解析】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有机物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故答案为:有机物;上。(1)蒸腾(2)减少【解析】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绿色植物在有光照的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任何时候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1)蒸腾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因此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两个塑料袋内的绿萝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都会在塑料袋的内壁上凝结成小水珠。(2)将乙装置放在黑暗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所以乙中绿萝的有机物总量会减少。(1)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2)伸长(区);形成层【解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2)根毛区中表皮细胞向外突起,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伸长区的细胞能较快生长,因而能使根长长;分生区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可以使根的细胞数目不断增加,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根冠,在根尖的最前端,对根起着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地生长。(3)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就是能用手剥开树皮的地方)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只有 2 ~ 3层,它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1)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在曲线的bd段,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是因为此时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2)分生区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可以使根的细胞数目不断增加;伸长区的细胞能较快生长,因而能使根长长。 茎秆的加粗生长要依靠茎中形成层的分生组织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2)伸长区;形成层、实验探究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1)光照时间长短(2)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3号【解析】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题从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长短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1)分析1号2号花盆,土壤种类和浇水量相同,光照时间不同.(2)分析1号和3号花盆,浇水量和光照时间相同,不同的是1号是壤土,3号是沙土,所以想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种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这与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壤土的构成颗粒较小,沙土的构成颗粒较大,所以3号沙土漏水明显. 。(1)②(2)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B【解析】(1)根据铁块和土块是否容易被切割分析;(2)①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以使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因为它每次的滴加量很小,可以做到精细操作;②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③在实验过程中,如果烧杯能够满足测量要求,那么烧杯的容积越小,分度值越小,测量肯定越精确。(1)铁块不容易切割,而土块很容易切割,因此先寻找铁块,再按照铁块的规格裁切土块更合理一些,故选②。(2)①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②当向土块的烧杯中加水时,其中的空气由于水的进入会被排出,因此加入水的体积应该等于铁块的体积与空气的体积之和,则空气的体积为:V空气=V1-V2;则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③根据图片可知,B烧杯容积更小一些,会更精确,则: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B。、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光合作用;H2O+CO2=H2CO3(2)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从外界吸收热量【解析】(1)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循环的。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大自然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但又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2)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1) 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大气中部分CO2会溶解于水,导致海水酸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O+CO2=H2CO3。(2)“绿色屋顶” 中的植物要进行蒸腾作用,此时水分从液态变为气态,此过程中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H2O+CO2=H2CO3;(2)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从外界吸收热量。C 13:00-14:00 这一时段温度最高、光照最强、蒸腾作用最强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量,中午前后最多,早上和傍晚次之,晚上最少。植物吸收水分的多少与植物吸水的动力有关。影响动力的一个因素是细胞液的浓度,蒸腾作用越强,细胞液浓度越高,因此吸收水分的量也越多【详解】(1)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上而下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即水在植物体中运输的基本路径是: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故C符合题意。(2)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根据上表中数据可以发现,该株植物一天中散失水分的量最多的时段是13:00-14:00;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光照最强,植物的蒸腾作用旺盛。(3)蒸腾作用是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主要动力,蒸腾作用越旺盛,散失的水分就越多,说明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就越多。由上表可知,该株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量从早上7:00-下午14:00是一直增多,到14:00达到最大值;从下午14:00以后逐渐减少,这说明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量也是先增多,后减少,即从早上7:00-下午14:00是一直增多,到14:00达到最大值;从下午14:00以后逐渐减少。第 1 页(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