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阅读中引用解读与对应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阅读中引用解读与对应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届中考阅读中引用解读与对应训练
考点:
1. 范烟桥《太湖碎锦》——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
2. 黄梵《谈谈诗歌的意象》——引用诗文的判断
3. 谢克强《黄州读东坡》——引用的作用
4. 严柏洪《故乡炊烟》——引用古人诗句的作用
5. 杨道《<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曲》——引用原文的作用
6. 许超《香椿头喊子瞻》——引用古诗文的妙处
【考点研究】
一、引用的内容类型
1.诗文——诗情画意
2.例子——说服力
3.歌谣——节奏美
4.谜语——悬念
5.名言警句——说服力
【考题示例】
(一)范烟桥《太湖碎锦》——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
文本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厘,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厘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山农美丽的传说,趣而有味。荷花飘散清香,菱叶播撒绿意。清风徐来,颇有凉意;香气氤氲,顿觉畅快。此处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山岩峭壁陡直,似刀削的石壁高出地面八九米,壁上布满名公巨卿、文人墨客的题咏和游记石刻26方。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许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喜爱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问题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 C
解析 C.理解分析不正确,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没有运用想象的方法。故选C。
二、引用内容的针对性
1.引用别人的内容——旁证作者的内容,以表共性。
2.引用自己的作品——作品会说话
3.引用内容与文本内容的对应——互相印证
【考题示例】
(一)黄梵《谈谈诗歌的意象》——引用诗文的判断
文本 谈谈诗歌的意象 黄梵 ①诗的核心是意象,英语是Imagery。什么是意象?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考虑到单靠“意象”一词,难以区分古诗诗意和现代诗诗意究竟有什么不同,我决定对意象进行分类和重新命名。上述定义其实暗示意象有两种:一种指物体或物象,我把它称作“客观意象”;还有一种指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它称作“主观意象”。 ②客观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见,但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主观意象与客观意象很不一样,一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除非借助绘画,能呈现一部分主观意象,否则你必须用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图景。 ③中国古典诗词,多数是用客观意象写成的,其间夹杂着少量的主观意象。古典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主要依靠客观意象写诗。比如: (________) ④大家可以想一想,诗中的每句话,是不是一个客观意象?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中国古典诗词由于格律规范严格,平仄搭配有音乐实效,诗词产生诗意,并不主要仰赖主观意象。为了即兴写诗或快速唱和,诗意较淡的客观意象,就成为古典诗词的首选。古典诗词的严谨格律和音乐性,这些形式本身就自带诗意,与诗意较淡的客观意象搭配,尤为相称。 ⑤这等于道出,当新诗(自由诗、现代诗)没有了上述的外部形式,为了弥补由此造成的诗意损失,需要让内容中诗意浓烈的主观意象,作为主角登场,让古典诗词中的原主角客观意象,像华生医生配合福尔摩斯那样,成为新诗中主观意象的配角。一句话,为了确保新诗有足够的诗意,更要仰赖主观意象。我举诗人夏宇的《甜蜜的仇恨》为例: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⑥这是一个典型的主观意象。影子怎么可能用盐腌起来呢?你只能靠想象,去脑海里捕捉那幅图景。夏宇想说的真相是,恋人刚分手时因爱生恨,恨不得朝伤情撒盐,腌起来,当人老了,回忆已逝的伤情,一切又变得美好,美好到可以当美味的下酒菜了。夏宇用主观意象,把情感处理得神秘,深邃,不肤浅,特别耐读。再者,这个主观意象的诗意,比我散文般的解释浓烈得多,就算不分行,它的诗意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就是说,好的主观意象甚至可以彻底摆脱对外部形式的依赖,就算把它置于诗以外的体裁中、它的诗意仍有抗环境的耐受力。 ⑦那么,该如何利用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写诗呢? ⑧古人写诗时,一旦使用了大量客观意象,等描述完客观意象,他一般会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来给前面写的客观意象“染色”。当你试图用客观意象写现代诗时,做法也一样,染色部分一般都在句尾或诗尾……或者把染色部分插在客观意象中间。 ⑨今人写现代诗歌,往往善用“错搭模式”来营造主观意象,表达浓烈的诗意。我总结了常见的几种诗句“错搭模式”,用公式表示分别是:A的B,A是B,让A做A做不到的事等。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公式里的A和B需是两个不太搭界的事物。听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些模式的不同…… (改编自《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问题 黄老师在第三、四自然段之间,引用了一首古诗,请结合材料,判断是以下哪一首?并说明理由。 甲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乙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答案 选甲,诗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王谢堂前燕,寻常百姓家等都是客观意象,与下文描述的“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相对应。 选乙最多得2分。乙诗中有部分客观意象,如“白发”“明镜”“秋霜”,也有“白发三千丈”,“愁似个长”等主观想象的意象。全诗并非都用客观意象写成。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根据第③段“古典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主要依靠客观意象写诗”可知,所引用的诗是一首古典诗,它选用的是客观意象。甲诗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王谢堂前燕,寻常百姓家等都是客观意象,与下文描述的“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相对应。乙诗也是一首古典诗,除“白发”“秋霜”“明镜”等客观意象,还有“白发三千丈”“愁似个长”等主观意象,但全诗并非都用客观意象写成,因此这与下文描述的“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不太对应。因此甲诗比乙诗更符合。
【考题对接】
一、谢克强《黄州读东坡》——引用的作用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州读东坡 谢克强 寻找东坡 ①出黄州东门,我就默默地问:东坡在哪?苏轼当年躬耕陇亩的东坡在哪? ②时间的草荣了又枯,枯了又荣;可枯了又荣的时间却无法阻挡时光的流逝。九百多年了,不是吗?苏轼当年躬耕陇亩的东坡,早已沉埋岁月深处,淹没于时间的风尘里。 ③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因家大口阔,入不敷出,生活陷入困顿。危难之时,幸有朋友要来一块废弃的营地给他耕种。如此一来,他一扫初来黄州的苦闷与幽怨,尽享自耕自足、寄心田园的快意。这不,有他的诗为证:“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④是的。想要把东坡这一方被废弃的营地改造成可以耕种的坡地,确实让苏轼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他曾在答友人的诗中写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但这块他躬耕的坡地,不只以丰收的谷物来改善了他困顿的生活,更为他提供了一个历练心志的场所,使其精神与思想在汗水里产生了质的升华。 ⑤苏轼之所以如此看重这方坡地所代表的一段历练心志的经历,并自号“东坡居士”,盖因于此。 在承天寺遗址 ⑥是一路闪烁的灯光啃噬了月光,还是湖畔的声声车笛惊飞了鸟鸣?当我追着灯光、踏着车笛走来,只见一块石碑立在眼前,上书“黄州承天寺遗址”几个大字。 ⑦伸手抚石碑,长长的身影与我一起,在思想的极目之处怅然远望—— ⑧不得不感叹时间的残酷啊! ⑨据说,承天寺是北宋黄州城南一座普通的寺院,初时声名不显。可自苏轼邀好友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挥毫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后,承天寺声名鹊起,引得后学纷至沓来,九百多年来络绎不绝。 ⑩然而时间终究是残酷的,纵然声名远播的承天寺也被悄悄淹没在时间的风尘里。 承天寺不在,但《记承天寺夜游》还在。这不,我就站在了承天寺遗址上。 纵然眼前灯火灿烂,耳畔车笛声声,但我还是感到巨大的落寞与孤独。像是被时间淘洗、过滤了一样,我骤然被一阵远来的晚风吹进九百多年前的承天寺,在月光下、在竹林间,追着苏轼的脚印,吟诵《记承天寺夜游》…… 也许壮志未酬的灵魂总是孤独和寂寞的。 (选自《黄冈日报》2023年8月26日,有删改)
1.文章引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一、谢克强《黄州读东坡》【答案】
1.还原了承天寺当年的情景,说明了《记承天寺夜游》提高了承天寺的声名;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根据⑨段“ 可自苏轼邀好友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挥毫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后,承天寺声名鹊起,引得后学纷至沓来,九百多年来络绎不绝”可知,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说明了《记承天寺夜游》提高了承天寺的声名;
结合⑩段“然而时间终究是残酷的,纵然声名远播的承天寺也被悄悄淹没在时间的风尘里”可知,为下文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二、严柏洪《故乡炊烟》——引用古人诗句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炊烟 严柏洪 ①炊烟袅袅,这是多么富有田园生活气息、闲适恬静的词啊!读到它,一下就能让人想起故乡,想起童年的老屋,它散发着儿时快乐无忧家的味道。 ②老家的缕缕炊烟,那是从老屋里飘出来的云朵,那是故乡的脉搏和呼吸,那是故土乡愁的灵魂,时时牵动着我的思念与回忆。 ③故乡的炊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不尽相同。 ④春天,细雨霏霏,淅淅沥沥,空气也是湿漉漉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心余渔舍炊烟湿。”薄暮时分,春雨淋湿了炊烟,炊烟升不高,飘不起来,慢慢在茅草屋顶、青瓦屋顶弥漫开来,浸润成一片,屋舍、树林被炊烟笼罩着,随后,整个村庄氤氲在炊烟之中,像国画山水中渲染的水墨烟云,宁静、恬淡、迷蒙如诗如画。 ⑤“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一年之计在于春,老家的人是不会深闭雨中门的。他们要抓住时节,在料峭春寒中,披着蓑衣、戴上斗笠,裤腿高高挽起,春耕、播种、育苗,忙得团团转。直到傍晚,才会牵着水牛,扛着犁耙,一身疲惫,走向炊烟中的家,一家人围坐一起,粗茶淡饭,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安闲。 ⑥“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这是故乡夏天的炊烟。太阳落山,暮霭初起,家家屋顶飘荡着淡蓝色的炊烟,袅袅娜娜,空气中能闻到稻草和树枝树叶燃烧后的清香,混合着稻花和泥土的芬芳。炊烟是有不同味道的。走在田埂上,我能闻得出张家烧的是樟树枯枝,李家烧的是柳树蔸根,王家烧的是竹枝竹叶,我家烧的是去年的稻草。深吸一口,那独特的香气直抵肺腑,让人沉醉和安然。 ⑦此时,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孩子们的打笑声,鸡鸭猪狗的叫闹声,四周田野如鼓的蛙声,一起组成了故乡夏夜的交响乐。袅袅升腾的炊烟就是那交响曲的主旋律,它将低音、高音、和声、节奏一一串起,精彩演绎出乡村生活与生命的种种平凡纯朴的故事来。 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故乡秋天的炊烟。稻浪金黄,秋水明净,天高云淡,丰收在望。村村茅屋晚炊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有了喧嚣和燥热。村庄呈现出一片平静祥和的意境。炊烟飘得高高的、直直的,轻盈似梦,从容不迫,那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岁月静好。 ⑨“炊烟漠漠衡门寂,寒日昏昏倦鸟还。”故乡冬天的炊烟似乎有些单调落寞。北风呼号,天寒地冷,田野萧瑟,炊烟飘散。乡亲都聚在自家的火塘边烤火,不轻易出门。一场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飘落下来,原野一片洁白,从白雪覆盖的屋顶上渐次升起缕缕炊烟,瞬间让冷寂的村子生动活跃起来,缥缥缈缈,亦真亦幻,童话世界一般。我们跑出来,堆雪人,打雪仗,玩累了,玩够了,等着妈妈呼唤回家吃饭。屋子里,漫溢着炊烟的味道。 ⑩“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不是青烟出林杪,得知山崦有人家。”这是大山深处的炊烟。雨后的山村景色如画,绵延的青山如洗,炊烟从山林中升起飘出,身临其境,让人为眼前美景所陶醉。 几年前,我到雪峰山腹地的一个贫困村驻村扶贫,我又看到了久违的炊烟。站在高高的望乡山上,只见山峦起伏,竹海茫茫,叶涌如波,满目葱绿,我能看到远处的梅子、长林、桃园、天台界等屋场飘起的炊烟,倘若不是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真不会知道山岭深处还会有人家呢。 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到外面跑项目、找资金、开会、培训后回村,在村口看到炊烟,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的确,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家和思念,就有漂泊和乡愁,炊烟起处是故乡。
1.文中多次引用古人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严柏洪《故乡炊烟》【答案】
1.引用“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引出老家人是不会深闭雨中门的;引用“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概括故乡夏天炊烟让人陶醉和安然;引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体现故乡秋天的炊烟给人岁月静好的感觉;引用“炊烟漠漠衡门寂,寒日昏昏倦鸟还”,体现故乡冬天炊烟的单调落寞;引用“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和“不是青烟出林杪,得知山崦有人家”,写出山村炊烟令人陶醉。引用这些诗句,体现了炊烟给人富有田园生活气息、闲适恬静的感受,使文章语言更生动,更具诗情画意。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
根据④段“‘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薄暮时分,春雨淋湿了炊烟,炊烟升不高,飘不起来,慢慢在茅草屋顶、青瓦屋顶弥漫开来”,第⑥段“‘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这是故乡夏天的炊烟”,第⑧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故乡秋天的炊烟”和第⑨段“‘炊烟漠漠衡门寂,寒日昏昏倦鸟还。’故乡冬天的炊烟似乎有些单调落寞”等可知,引用古人描写炊烟的诗句,展示了不同季节故乡炊烟的特点;从位置上看,这些引用诗句均处于段首,起到引领不同段落内容的作用,同时又作为不同段落内容的一部分,丰富了内容,且使文章具文学意味,更生动形象。根据第⑩段“‘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不是青烟出林杪,得知山崦有人家。’这是大山深处的炊烟。雨后的山村景色如画,绵延的青山如洗,炊烟从山林中升起飘出,身临其境,让人为眼前美景所陶醉”,该处引用诗句,体现了雨后山村景色如画,炊烟升起的山村美景令人陶醉。文章多处引用诗句,体现了炊烟给人富有田园生活气息、闲适恬静的感受。
三、杨道《<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曲》——引用原文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 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事实上,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二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启发。 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三 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姹紫嫣红”之曲的描写。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将“良知”赋予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小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 (摘编自杨道《<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曲》)
1.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B.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亭》。
C.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
D.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三、杨道《<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曲》【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
D.“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错,材料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不是为了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可见是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
故选D。
四、许超《香椿头喊子瞻》——引用古诗文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香椿头喊子瞻 许超 春韭和烛花 ①公元759年三月,杜甫回华州时路过奉先县,拜访了年少时的好友卫八。杜甫很激动,喝了很多酒,情之所至,赋诗一首《赠卫八处士》。 ②诗中有两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真是杜甫,特别好,美物抚人劳,美食慰人心。夜雨,洗春韭,春韭鲜妍而立,有昂然之姿,有勃然的生命力度,此时,一挥剪之,慷慨以食,美哉美哉。 ③早晨,从冰箱里取出韭菜,韭菜是夫人前几日从乡下带回来的,韭菜里还杂有三叶草和几片黄叶。就着流水冲洗韭菜,然后用刀切成小段,真是脆啊,仿佛是一截一截的春天,清脆有声。放入面粉,敲几枚鸡蛋搅拌,往平底锅内浇一层菜籽油,黄澄澄的韭菜鸡蛋煎饼,不时出锅,儿子小豆须臾不离左右,食之无厌,且食且咂嘴。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是雨夜,同样是“剪”,晚唐的李义山想剪的是西窗下的烛花,这种凄迷之思,我们也不知道他最后,有没有实现,但落笔如云烟,和杜甫完全不是一个频道。 ⑤关于美食的典故,除了“莼鲈之思”,还有“春韭秋菘”,是《南齐书》里写的。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周颙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⑥好了,我要准备午餐了,有一道菜是咸肉蒸春笋。咸肉,是去冬腌制的五花肉。春笋,来自此时的无想山。春冬缱绻,水汽氤氟,真是应了杜甫的那句:新炊间黄粱。 香椿头喊子瞻 ⑦前天下午去后宰门菜场,买了葱、芫荽、长豆角和红薯,过秤的时候,看到旁边有香椿头,忍不住带了一把。 ⑧二十多年前吧,我家老宅的猪圈旁,就有两棵椿树,一棵香,一棵臭。香者清癯,臭者臃肿。惊蛰之后,我常绕到香椿树旁,看它什么时候冒芽,芽一出,春风吹送,极易叶满,所以要每天观察,待芽长寸许,就可下手。 ⑨母亲先把香椿芽焯水,然后切碎,打几枚草鸡蛋,搅拌的事情自然交给我。我没有数过用筷子打了多少回,但很可能像袁枚一样,鸡蛋打了上千回,还感觉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现在想来,时间不永,往昔只在忆中。 ⑩深夜落雨,越听越清醒。突然起身,去翻《苏轼诗集合注》,我想知道苏轼爱不爱香椿,有没有以香椿入过诗。但是翻着翻着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刻板了。因为,以苏轼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食的投入,只要香椿在,就不太可能绕过他的嗅觉。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九百多年前,子瞻在黄州听雨,并领受人生凉意。 樱桃并蔷薇 楼下有一株樱桃,它开繁花的时候,我见过,印象却模糊,大概是旁边的梨花开时比它还要白,所以忽略了。三四天前下班回来,明黄色的樱桃已经从叶荫处探出来,如鸟首出檐,又如通透的老玉佩于青葱的腕。 忍不住摘了成熟的四颗,回来浸在清水里,打算一人一颗,大豆抢食一颗,小豆入口即吐,边吐边喊——酸! 昨天早晨八点多钟,听到楼下喧声一片,推窗一望,樱桃树下聚了一群人,小孩和老人居多,正在攀枝摘桃。 我半个小时后下去,人已兽散,樱桃几无,遗漏者多在顶梢。也真是巧,等我从小区门卫处取回酸奶,恰见一只黄鹂,居然不是啄樱桃,而是整个地吞下了那枚樱桃。黄鹂同时发现了我,然后疾速飞到更高的榆树上。 清明前后,蔷薇也是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出场,乍一出场,就是锦绣无边。当单个的纤弱以密集的团体主义形式出现的时候,它们就在一面面墙上形成某种波澜壮阔,进而诱逼着你停步和观瞻。我谋生的单位就有那样一面墙,我每次路过蔷薇,都会想起江西诗派的黄庭坚,他的那首《清平乐》下片是: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看到的黄鹂和我看到的,显然不可能是同一只黄鹂。但是,我看到的黄鹂整吞了一枚幸存的樱桃,他看到的黄鹂歌声婉转,或带柔媚。伤心鸟劝人惜春,珍重那片春光,但处在春天的人们又能对春天有多少理解呢?黄山谷只是借黄鹂说事,至于蔷薇,更只是背景,而且是远景,是心帘上的缥缈之影。 可是,有些远景却能印在我们心里,有出人意料的景深。比如,隔着千年距离的两只黄莺,它们是岁月的动词,点醒时间的水面。 还有一件很美好的事,和沙发有关。你在夜晚的沙发上,孩子们睡了,你可以尽情地翻书,书滑落到地板上,像是回到它的摇篮。第二天,被窗外的一群鸟喊醒。醒了,喝一杯白开水,觉得又是无事的一天,不需要批改作业,不需要准备考试,不需要为职称而焦虑……想来想去,还是无事,这个世界不需要我来发言。 另有一件美好的事——一本书看完,有时太匆匆,但是,印象深刻的某个字、词、句或段,你都做了标记,回过头,再看看那些印痕,不觉记忆又深了一寸。收获,也常常是在这个时候开始。 选自《散文》杂志2023年4期(有删改)
1.本文多处引用了古诗文,请结合其中两处具体分析,这些引用有何妙处?





四、许超《香椿头喊子瞻》【答案】
1.(1)丰富文章主题/增添文章意蕴(文采)。(任意一点皆可)
(2)①引用杜甫《赠卫八处士》,展现了勃然的生命力度,慷慨的生活态度;
②引用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与杜甫热情的生活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一种伤感和凄迷;或引用《南齐书》“春韭秋菘”,使人感受食物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③引用苏轼“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使人思考苏轼在寒凉的人生中不忘对生活的热情;
④引用黄庭坚的《清平乐》,教人珍惜春光,珍惜光阴。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古诗的作用。
引用古诗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达方式,可以起到丰富语言、表达情感、强调主题、表示尊重和增强记忆性等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文章中多处引用了古诗文,这些古诗文的引用在丰富文章主题的同时,增添了文章意蕴。
第②段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这两句是说,冒着夜雨剪来了新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来品尝。从中看到朋友的热情款待:酒是让儿子立刻去张罗的佳酿,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展现了勃然的生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老朋友间慷慨的生活态度和淳朴的友情;
第④段中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作者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同一个“剪”字与杜甫热情的生活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一种伤感和凄迷;
第⑤段中“春韭秋菘”典故的引用,春韭晚菘这两种应季的青菜,可想而知就是好吃,可见古人对这两种时令蔬菜的盛赞,应时应节的食材味道才是最好的,讲究是一个“鲜”字,让人们感受食物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第 段引用苏轼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一个“凉”字,既写出雨后的爽心清凉,又写出作者苏轼寒凉的人生。即便如此,作者也不忘对美好生活的热情;
第 段黄庭坚的《清平乐》写到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表达了作者惜春、恋春的情怀,劝解人们珍惜春光,珍惜光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