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两组四字词语的读音。 通过朗读,对比发现分组词语的含义,初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指导生字“毁”的教学,注意笔画顺序。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文物的珍贵。 2.1借助作业本第4(1)题的思维导图,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2学习2-4段,通过抓住关键词并结合图片资料来理解圆明园建筑众多、风格不一、布局巧妙以及文物的珍贵。 2.3 感受对举手法的妙处以及关联词的作用,进行练笔感受文物的珍贵、多样以及对举手法的好处。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的毁灭》,结合图片资料感受爱国之情。 3.1质疑课题,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和独具匠心。 3.2出示图片资料,通过边讲述边将建筑和文物消失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沉重感和爱国之情。 3.3总结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流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作业) 对应目标 意图说明
一、图片导入,交流感受 1.图片导入:同学们,300 多年前,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一处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可是在150多年前,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英国和法国两个强盗给毁灭了,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看到这样的变化,你的感受是?痛心,愤怒 2.让我们带着痛惜的感觉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指导“毁”的书写,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注意左上部分的笔顺。 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一题书写题,认真书写“毁”字,教师反馈,学生订正并进行巩固。 1.3指导生字“毁”的教学,注意笔画顺序。 设计意图: 从图片入手,运用圆明园被毁前后的不同景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关注易错字的读音和笔顺基础上,正确书写生字,掌握好字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解决字词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玲剔透 蓬莱瑶台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 销毁罪证 化为灰烬 指明学生读。重点指导剔 量 请你来读一读,真不错,字正腔圆,我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课题,老师在这里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玲珑剔透的“剔”字,读第一声。 读完两组词,发现了什么?(辉煌、毁灭) 读完这两组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是的,第一组词语是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第二组是写圆明园的毁灭的。(屏幕出现“辉煌”和“毁灭”) (3)一组是辉煌,一组是毁灭。曾经的辉煌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而毁灭也已经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沉重和痛苦。 (4)对比着读两组词语。(齐读) 现在让我们对比着读一读这两组词语,读出不同的感觉来!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解决了字词,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谁能尝试着将这一张图填完整呢? (1)这里呈现了“昔日圆明园”和“劫后圆明园”。昔日的圆明园建筑是宏伟的,文物是怎样的呢?珍贵的。你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填出来呢?(原来你是抓住了第4段的第一句话,这是文章的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读一读)也就是说,这句话前半句写的是建筑,后半句开始讲文物了,请你接着说一说剩下的内容,(说完后)请同学们试着完成作业单上的表格。 (2)交流图表其余部分内容。 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从这个提纲式的思维导图,从概括到具体,说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再来说说?你真会读书,活学活用!没事,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用提纲式的思维导图来说清课文内容,有点难,你看,其实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昔日的圆明园和劫后的圆明园(指着黑板),作者从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物展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可这样辉煌的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侵略下化为了一片灰烬。) 这就是文章的内容,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提纲,从概括到具体,说清楚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学生朗读四字词语,教师相机正音指导,学生再纠正,巩固。 学生朗读两组词语,尝试发现词语分类的特点,感受背后的“辉煌”和“毁灭”。 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本第4大题的第(1)小题(即作业单第一题) 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两组四字词语的读音。 通过朗读,对比发现词语的分类教学,初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 2.1借助作业本第4(1)题的思维导图,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检测预习情况,读准四字词语,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是理解词语和走进课文的前提。 设计意图: 朗读两组词语,铺垫情感基调,从文字上初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荒凉。 设计意图: 借助思维导图,结合教师引导,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课文第4段的过渡句,借助表格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学法的及时总结,从具体到概括,便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借助图表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三、精读环节,感受建筑和文物 问题: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先走进圆明园的建筑,请你们默读第2-3段,想一想圆明园的建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想一想理由,用简单的词语写一写批注。 交流,预设: 1.教建筑(建筑众多;风格不同): 印象1:建筑数量众多。 圆明园建筑多,有什么?请你读出里面的建筑!是呀,圆明园中有这么多建筑,真多呀! 过渡:除了读出了圆明园建筑很多,你们还读出了什么?(学生不会说——圆明园中的景物确实多,那他们的风格一样吗?) 印象2:建筑风格不同。 (1)通过关键词发现不同:你从哪些关键词读出他们风格的不同?金碧辉煌、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什么词语?形容词。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心中你见过哪些是玲珑的?是的,亭台楼阁是很小巧的,那些殿堂是宏伟辉煌的,连这文字背后的信息你都读出来了,你从亭台楼阁读出了小巧,你还从殿堂读出了辉煌。一个辉煌,一个小巧,这是多大的风格差异啊! 学生不会,连图理解:也许这两个词确实有些难度,看一看这张图,你根据课文的意思将他们连一连吗?(一大一小,一辉煌一小巧) 继续寻找不同:像这样的风格差异还有,你还能找得到吗?买卖街和山乡村野。如何不同?买卖街很热闹,山乡村野是宁静的。你透过文字背后读到了一动,一静。学生朗读:你来读一读,读出变化来! 还有吗? 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是真真实实有的,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是人们幻想中的。你从文字背后读出了真实和虚幻,你来读一读,让我们进入到这种境界中去! (2)合作朗读,感受写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建筑风格的不同,我们一起来配合着读一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说一说,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是的,作者除了为我们呈现出那么多风格不同的建筑,他在表达上也独具匠心,这些建筑都是对比着写的。指着板书:你看一个大气一个小巧,,一个安静一个热闹,一个是虚拟的,一个是现实,真是藏着奥秘呢! (3)感受连接词的作用:那这么多的建筑,作者堆放在一起,你们觉得凌乱吗?不会。是啊,文中的建筑不仅独具匠心,在表达上也有特别之处呢! 作者是运用哪些词将他们连接起来的?有,还有。不仅有,还有。 用上“有,也有”这样连接词好处是什么? 体会关联词的妙处:把这些景观巧妙地连接起来,句子更加连贯,也让叙述更有条理了,也说明了圆明园的辉煌。 (4)结合图片,欣赏建筑: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园中的建筑吧!这是光彩夺目的殿堂,这是精致小巧的亭台楼阁,热闹的买卖街,静谧和谐的乡村景色,各种建筑,各种美好,全在园内!) (5)随文感受和朗读:面对着这样一座园林,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6)即时评价:(2个学生读,评1你的朗读把老师带到美丽的圆明园当中了;评2看得出来你也很陶醉啊!)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到了圆明园建筑的数量多,风格不同,其实园中建筑的布局也值得我们关注。 印象3:建筑布局宏伟。 自由读第2段,想一想园中建筑的布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划一划关键词,写下你批注。 找关键词:这些小圆和圆明园的关系你能否用一个词语进行概括?众星拱月。 谈感受:从这个词语你读出了?圆明园的位置很中心/圆明园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的小圆紧紧围绕着它。 结合图片,理解布局:那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结合图片来了解一下!你看,小园的数量很多,那可是上百个园林,其中一个圆明园就相当于六百多个足球场,你有什么感受?圆明园很大。 圆明园规模宏伟。) 这样的圆明园,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份宏伟表现出来!(齐读) 2.教文物(文物多,历史悠久)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圆明园的建筑,感受到它的建筑之多,风格不同。接下来我们走进圆明园中的文物,看看文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关键句:上自先秦时代,下至唐、宋、元、明、清。(读出文物多,历史久)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先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关键性的语句,再圈画关键词进行自行理解,再把自己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写下来。 学生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写作方法的独特之处。 学生欣赏圆明园的图片,感受圆明园建筑风格的不同,并在朗读中进行想象画面。 学生观看圆明园布局图,理解“众星拱月”的布局。 2.2学习2-4段,通过抓住关键词并结合图片资料来理解圆明园建筑众多、风格不一、布局巧妙以及文物的珍贵。 2.3 感受对举手法的妙处以及关联词的作用,进行练笔感受文物的珍贵以及对举手法的好处。 2.2学习2-4段,通过抓住关键词并结合图片资料来理解圆明园建筑众多、风格不一、布局巧妙以及文物的珍贵。 2.2学习2-4段,通过抓住关键词并结合图片资料来理解圆明园建筑众多、风格不一、布局巧妙以及文物的珍贵。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过多是讲述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 通过提问,学生通过“找句子,圈画词语,写一写”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地理解。这样能够更加深刻地品析课文,为下一步的交流做铺垫。 (2)因为圆明园今非昔比,并且离学生距离远,本课运用图片等资料更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圆明园建筑的宏伟、众多以及布局的巧妙,文物的珍贵。 设计意图: “语文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一门学科”,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在对文本的写作方法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好语言文字。 设计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直观阶段通过欣赏圆明园中建筑的图片感受建筑之多、风格不同,并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想象画面中感受建筑美轮美奂,引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沉淀。 设计意图: 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之上,通过布局图理解圆明园布局的精妙。
四、练笔环节,句式练习 图片出示各种宝物图片,完成小练笔:用上“有......也有”的连接词,运用对举的手法写一写圆明园中风格不同的历史文物。 题目: 圆明园中有各种各样的宝物,有__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这里不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所给题目,在课上完成此题,进行练笔: 2.3感受对举手法的妙处以及关联词的作用,进行练笔感受文物的珍贵以及对举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一门学科。”在理解了课文人文性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和运用,达成工具性的目标。
五、板书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板书,板书如下: 建筑 宏伟 对举 文物 珍贵 学生在教师的总结中回顾所学的课文内容,深度理解板书。 3.3总结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板书是一堂的框架和浓缩。借助板书,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课堂教学的重点,主板书是课文教学内容,副板书是学习方法,这样的板书更有层次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