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末分题型复习:实验探究题三、实验探究题为了解烟草对生物的危害,小李和同学们开展了“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建立猜想】猜想一: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猜想二: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猜想三: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没有影响【实验步骤】(1)用香烟和蒸馏水制成烟草浸出液。(2)通过稀释,得到25%、50%、75%的烟草浸出液。(3)取5个大培养皿,编号,铺上卫生纸,均放入结构完整、大小相当的50粒黄豆种子。(4)在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将装置放在室温条件下。(5)每天向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相应浓度的烟草浸出液和蒸馏水。(6)5天后统计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结果】编号 黄豆种子数 烟草浸出液浓度 第5天的发芽率A 50 100% 26%B 50 75% 44%C 50 50% 64%D 50 25% 82%E 50 蒸馏水 96%(1)实验通过比较 来判断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的影响。(2)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3)每组均取50粒而不是取1粒黄豆种子,目的是 。【实验结论】整个实验证明猜想 正确。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英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四个烧杯分别贴上1、2、3、4号标签,在各烧杯内放入适量的泥土,分别种上20粒干燥、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在有光条件下,各实验变量及一周后种子的萌发情况见下表:实验编号 1 2 3 4温度(℃) 25 25 0 25泥土干湿度 干燥 潮湿 潮湿 浸没在水中空气 充足 充足 充足 不充足种子发芽数(粒) 0 19 0 1(1)实验所用到的玉米种子除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外,还应相同的是 ;(2)小英进行1号和2号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案设计时,基于的假设是 ;(3)如果还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还需设计的一个实验是 。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步骤:①选取健康、饱满的绿豆种子60粒,并准备好3个带盖的塑料盒、纱布等。②分别在塑料盒上贴上标签A.B、C,每个盒子中放4层纱布,在纱布上各放上20粒绿豆种子。③按照下表所示进行操作。④3天后观察种子萌发情况。装置 种子数量 条件A 20粒 不洒水 23℃恒温培养箱B 20粒 适量水(以快要淹没种子为宜) 23℃恒温培养箱C 20粒 适量水(以快要淹没种子为宜) 4℃冰箱实验结果:只有装置B中的种子萌发。(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另一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又设置了一个实验装置D,选取20粒健康、饱满的绿豆种子放在塑料盒里,装满水并盖上盒盖,放在23℃恒温培养箱中3天。观察发现部分种子胚根突破种皮。小明对此现象疑惑不解。小华对小明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绿豆种子放入塑料盒内,用煮沸并冷却的水装满塑料盒并盖上盒盖,结果依然有少部分种子的胚根微微突破种皮。(2)小华用煮沸并冷却的水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3)从能量获得方式的角度,对小华实验中“少部分种子的胚根微微突破种皮”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4)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也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探究的问题:①种皮有无是否会影响种子萌发?②胚芽、胚轴或胚根的有无是否会影响种子萌发?关于绿豆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 。为研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对太阳成像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小孔的形状 ○ △ □小孔最大外径/毫米 1 5 10 1 5 10 1 5 10地面 光斑 形状 小孔距地面1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2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4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80cm ○ ○ ○ ○ ○ △ ○ ○ □小孔距地面160cm ○ ○ ○ ○ ○ ○ ○ ○ ○请回答:(1)当小孔形状为“△”、小孔最大外径为5毫米时,若要让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小孔距地面的距离至少为 厘米。(2)分析表中数据,太阳能否关于小孔成像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的关系是 。(3)有同学认为,小科不需要对“○”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他的依据为 。照相机为什么不采用小孔成像而采用凸透镜成像?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由两个不透光的筒组成,内筒能在外筒内左右移动。内筒开口处用半透明纸作光屏,在外筒的孔上放置凸透镜(实验序号1),调节内筒位置,直至出现清晰的像,并记录现象。然后保持内外筒位置不变,仅对孔上放置的透镜及孔的大小按照序号2、3、4、5、6进行实验,记录如表:实验序号 1 2 3 4 5 6外筒孔中放置物体 未遮盖的 凸透镜 小部分遮盖的凸透镜 大部分遮盖凸透镜 较大孔径的 小孔 中等孔径的 小孔 较小孔径的 小孔像的清晰程度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很模糊,基本看不清笔画 模糊,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像的亮暗 亮 中 暗 亮 中 暗请回答以下问题:(1)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分别利用了光的什么原理? 。A.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B.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D.光的折射,光的反射(2)本实验用发光字而不用蜡烛烛焰,是因为发光字相比烛焰有以下优点: 。(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相机中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如图所示是小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A蜡烛的像,也便于 。(2)小军正对玻璃板,为了让她右边的同学也能够看见蜡烛A的像,她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 (选填:改变或不变)。(3)图乙是实验过程中物、像的位置记录,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个实验结论?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形变来研究问题。如图所示是小华设计的实验的主要步骤。(小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1)通过比较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2)通过比较甲和丙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 。(3)通过比较 和 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做 法。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晓贤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2)实验时,晓贤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平衡的.晓贤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3)要避免这种现象产生,请你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 .为了“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小徐进行了如下实验。(1)本实验中用来测量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测量工具是 。(2)比较序号为 的三组实验,可得出结论:同种液体的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比较序号为②③的两组数据,小徐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为了使该结论更具普遍性,你认为还需要进行怎样的实验?请简要说明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太阳能光伏发电。 细心的小科发现南方、北方居民的太阳能电池板(如图甲)倾斜角度不同。小科联系了北方的朋友,于 6月22日正午,利用1米长的木杆、卷尺和绘图工具,同时开展了测量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1)当日,太阳直射点在 附近;(2)图乙是他们的测绘结果,则 (填“图1”或”图2”)是南方小科测绘的;(3)查阅资料: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H之和等于90°时(如图丙) ,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南方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 (填”大于”或”小于”)北方;(4)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时,还要考虑太阳方位。若在丽水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最佳朝向是朝 (填”南”或”北”)。21世纪初,天空出现百年一遇的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六星连珠”天文奇观。仰望星空,这六大行星大致处在一条线上。(1)“六星”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着 公转。(2)分析下表数据,1千克物体在“六星”表面所受的重力比地球上的重力大的行星有哪些 行星名称 水星 金星 火星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1千克物体受到的重力/牛 3.6 8.5 3.76 22.9 8.3 11.0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点光源的高度(厘米) 20 30 40 50 60影子长度Z(厘米) 30 15 10 7.5 5(1)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Z的变化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放置处的水平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Z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期末分题型复习:实验探究题二答案解析、实验探究题【解析】解:(1)实验通过比较种子的发芽率来判断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的影响。(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其中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即烟草浸出液的浓度的不同,E组加蒸馏水的作用是对照。(3)1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每组都放入50粒种子而不是1粒”,其目的是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猜想二: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是正确的。故答案为:【实验结果】(1)种子的发芽率(2)E(3)避免偶然性【实验结论】二【解析】解:(1)种子要想萌发必须满足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颗粒饱满的,即种子的胚是完整的、活的。(2)1与2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对比1与2的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通过本实验可以做出假设是种子萌发需要一定量的水分。(3)种子要想萌发是否需要光,还需设计的一个实验是无光,其它条件与2号实验相同,即25℃、无光、潮湿、空气充足。故答案为:(1)种子的胚是完整的、活的;(2)种子萌发可能需要一定量的水分;(3)无光,其它条件与2号实验相同,即25℃、无光、潮湿、空气充足。【解析】解:(1)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①充足的空气②适宜的温度③适量的水分,自身因素为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根据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2)小华用煮沸并冷却的水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溶解氧。(3)从能量获得方式的角度,对小华实验中“少部分种子的胚根微微突破种皮”这一现象作出解释:种子在无氧条件下也能进行无氧呼吸获得能量促进胚的萌发。(4)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①充足的空气②适宜的温度③适量的水分,自身因素为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果再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是:子叶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故答案为:(1)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2)除去水中的溶解氧;(3)种子在无氧条件下也能进行无氧呼吸获得能量促进胚的萌发;(4)子叶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1)80(2)当小孔最大外径相同时,小孔距地面距离越远,太阳越容易小孔成像(3)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光源形状相同,当小孔形状为“○”时,无法辨别太阳是否关于小孔成像【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当地面上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时,对应的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即可。(2)根据表格中第3、6、9列数据分析解答;(3)注意小孔的形状是否能够判断太阳是否能够小孔成像即可。(1)根据第5列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为80cm时,地面上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相同,即:若要让太阳通过小孔成像,小孔距地面的距离至少为80厘米。(2)根据表格中第3、6、9列数据可知:当小孔最大外径相同时,小孔距地面距离越远,太阳越容易小孔成像。(3)有同学认为,小科不需要对“○”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他的依据为: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光源形状相同,当小孔形状为“○”时,无法辨别太阳是否关于小孔成像。(1)B(2)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程度/光源亮度更稳定(3)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解析】(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分析判断;(2)可从成像的清晰程度或发光的稳定性等角度分析发光字的优点;(3)根据表格可知,凸透镜无论大小,成像都是清晰的,只是口径越大,成像的亮度越大。而小孔成像正好相反,即小孔的口径越小,成像越清晰,但是亮度却越小,据此分析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凸透镜成像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射入空气时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故选B。(2)本实验用发光字而不用蜡烛烛焰,是因为发光字相比烛焰有以下优点: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程度/光源亮度更稳定。(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相机中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1)确定像的位置(2)不变(3)(利用刻度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比较所得的数据【解析】(1)使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的像暗一些,但是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另一只蜡烛,通过调节它的位置最终确定像的位置;(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所在的直线对称,只有物体移动,像才会移动;(3)要探究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就必须找到物体和像的对应点,然后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距离比较即可。【解答】(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A蜡烛的像,也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小军正对玻璃板,为了让她右边的同学也能够看见蜡烛A的像,她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不变;(3)分析处理实验记录方法为:(利用刻度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比较所得的数据。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不变;(3)同解析(1)大小(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3)甲;丁(4)控制变量【解析】(1)比较甲乙两图,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2)比较甲丙两图,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4)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解答】(1)甲乙两图中,只有力的大小不同,则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2)甲图中,拉力的方向向下;丙图中,拉力的方向向上,即二者方向不同,则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时,必须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只改变力的作用点,故选甲和丁。(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1)匀速直线运动(2)木块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平衡(3)将木块换成小车,减小小车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解析】解:(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答案为:匀速直线运动.(2)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大于向左的拉力,木块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木块和桌面之间产生了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此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故答案为:木块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平衡.(3)要避免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需要减小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可以用小车代替木块,或用光滑的水平面代替桌面等.故答案为:将木块换成小车,减小小车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1)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2)两个物体接触,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之间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摩擦力.(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脱离.(1)压强计(2)④⑤⑥(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换用不同密度(种类)的液体重复实验(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盐水的密度重复试验)【解析】(1)在物理学中,用来测量液体压强的工具叫U形管压强计;(2)探究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时,必须保证液体密度相同而改变金属盒的深度,据此选择实验;(3)在物理学中,需要还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反复进行实验从而收集更多的数据,这样才能使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意义。(1)本实验中用来测量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测量工具是压强计。(2)比较序号为4、5、6的三组实验,可得出结论:同种液体的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为了使该结论更具普遍性,我认为还要进行实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换用不同密度(种类)的液体重复实验(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盐水的密度重复试验)。(1)北回归线(或北纬 23.5 度)(2)图2(3)小于(4)南【解析】(1)春分:3月20/21日,太阳直射点:赤道;夏至:6月21/22日,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秋分:9月23/24日,太阳直射点:赤道;冬至:12月21/22日,太阳直射点:南回归线。(2)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时,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则太阳高度角越大;(3)对于北半球而言,北方比南方的太阳高度角大,故H,南方大于北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则南方小于北方;(4)丽水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天空,阳光射向北方。(1)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故填北回归线;(2)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时,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则太阳高度角越大,故填图2;(3)对于北半球而言,北方比南方的太阳高度角大,故H,南方大于北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则南方小于北方,故填小于;(4)丽水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天空,阳光射向北方,故最佳朝向为朝南。(1)太阳(2)木星和海王星【解析】主要考查你对 宇宙及太阳系,重力的概念 ,重力的计算, 等考点的理解。另外: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宇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注、困惑、探索的焦点。20世纪,人类终于梦想成真,踏上了太空的旅程;浩瀚的星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浩瀚星空中太阳系这个大家庭里一颗相对很小的行星。太阳系除了太阳这个唯一的恒星外,至今已发现还有八大行星、66颗卫星、2000多颗有正式命名或编号的小行星,以及数量可观的彗星和流星。 在太阳系中这些几乎都以太阳为中心,绕着太阳运动。(1)“六星”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着太阳公转;(2)根据1kg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是9.8N;比较实验数据可知:重力比9.8N大的数据有22.9N和11.0N,即1千克物体在“六星”表面所受的重力比地球上的重力大的行星有:木星、海王星。(1)点光源的高度越高,杆的影子越短(2)减小(3)保持点光源位置和短木条长度不变,将短木条沿水平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解析】(1)实验中控制了点光源的高度不同,而使其它的因素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研究的因素是点光源的高度;(2)由表格记录的实验数据可得出变化的关系;(3)根据研究的因素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可知,实验中要控制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不同,而使点光源的高度相同。(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中控制了点光源的高度不同,而使其它的因素相同,所以在研究点光源高度这一因素,假设为点光源的高度越高,杆的影子越短;(2)从表格数据可知,点光源每升高10厘米,影子长度的变化从15厘米、5厘米、2.5厘米,所以影子长度Z的变化量是减小的;(3)根据研究的因素是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设计实验要要控制这一因素变化而使其它因素保持相同,具体操作为:保持点光源位置和短木条长度不变,将短木条沿水平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故答案为:(1)点光源的高度越高,杆的影子越短;(2)减小;(3)保持点光源位置和短木条长度不变,将短木条沿水平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第 1 页(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