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分题型复习:实验探究题一(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分题型复习:实验探究题一(含解析)

资源简介

期末分题型复习:实验探究题一
、实验探究题
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某同学按如下方案实验,在各自的环境温度下放置5天,观察各组A.B、C种子的发芽情况。
(1)最先发芽的种子是    组B种子。
(2)有同学质疑结论存在偶然性,请你对上述方案进行改进    。
为了探究种子萌发时物质的变化情况,小科将等量的正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冷却至室温的种子分别装在A.B两个玻璃瓶中,如图甲所示,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夜后,进行了实验。
(1)小科取A瓶。按图乙连接装置后,打开阀门并取掉淘斗口的棉花,往长颈漏斗内加水,“加水”的目的是    。
(2)乙图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小科同时利用B瓶也做了同样的实验,其作用是    。
学习小组同学在植树节期间,用扦插的方法对柳树进行繁殖。对扦插材料的处理方法不同,将影响扦插的成活率。在处理扦插的茎段时,在茎段下方是切成水平切口,还是切成斜向切口?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哪种处理方法更容易使茎段成活。
(1)提出问题:柳树扦插的成活率与茎段下方的切口形状有关吗?
(2)作出假设:   。
(3)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取20根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柳枝。按要求处理茎段叶片和茎段下方切口。
②分组:A组10根,B组10根,分别标上标签A与B。
③设置变量:   
④将A.B两组的茎段按要求插入土壤中,并在适宜且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培育。
(4)观察记录:培育一段时间后,看哪组先长出新叶,并作好记录。
实验结论:柳树扦插时,下方切成斜向切口的茎段容易成活。
支持上述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
(5)扦插时,将植物的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这样处理有利于成活,其原因是:   。
某校在一次学生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关系”的活动中,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及生活废弃物(均已消毒),小明所在实验小组领取了如下物品
A.250ml易拉罐2个
B.550ml矿泉水瓶2个
C.铁皮两片
D.火柴
E.蜡烛
F.温度计
G.黑色密封带(用胶带代替)
小明仔细查看后,发现可以选择不同的三组材料进行实验
(1)请你选择合适的一组材料进行实验:   。
(2)根据你所选的上述材料设计实验,写出简要步骤:   。
(3)假如小明的实验设计及操作都没有问题,请你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小明通过本实验得出的结论:   。
如图甲所示是小宇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面镜上。
(1)小字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①上述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   (填字母)
A.光沿直线传播
B.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C.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②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
(2)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   (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图甲、乙中为同一块透镜,则乙图中的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选填“A”或“B”或“C”)点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3)如图丁所示,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如图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请回答:
(1)三次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   .
(2)实验为了让小车受到不同的阻力,采用的做法是:   .
(3)实验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
(4)根据实验结论,可推理得出:运动的小车如果所受的阻力为零,小车将做   运动.
(5)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 .
A.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B.科学家猜想的基础上
C.直接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D.实验和科学推理相结合的基础上.
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m/g 100 200 300   500
重力G/N 1 2 3 4 5
(1)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2)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4)由此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
(5)若测力计水平校零后去测重力,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若测力计倒过来,用挂环吊物体测重力,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
小明在观看排球比赛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一出现暂停时,旁边总有人立即上去擦比赛场地,甚至在场上的比赛队员也随身携带毛巾,不时的蹲下身去擦比赛场地,这是为什么呢?小明想,可能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于是,小明想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怎样的关系”,他找来了木板、毛巾、玻璃和木块,他还需要什么测量器材?请你帮他想一想:
(1)“小明想,可能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的   环节;
(2)小明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3)探究过程中,小明应该   拉动木块,利用   知识测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图为某一时刻的局部星空图,图下方的横线表示地平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三个星座名称是A   、B    、C   。
(2)图中恒星a是   ,甲位置是   方。
(3)过3小时后,A.B、C三个星座中将没入地平线以下的是   。
(4)从地面上看,A.B、C三个星座中围绕北极星作    方向旋转,原因是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了季节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到许多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关的现象,并由此推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⑴提出问题:哪些现象是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关的?
⑵建立假设:
①现象一:两幢南北分列的高层公寓,前面一幢楼往往把后面的部分楼层的正午太阳光遮挡住。
假设一:被遮挡住阳光的楼层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②现象二:学校旗杆的影子,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杆影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假设二:   。
⑶寻找证据:
为了证明物体的影子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找到相关证据,我们应该如何去测量呢?   。
①证据一: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多少与前面一幢楼的日影长短有关,日影越长,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正午阳光的楼层越多。太阳高度越小,楼的日影越长。如果夏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较少甚至没有,说明楼的日影短,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如果冬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楼层较多,说明楼的日影长,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小。
②证据二: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
⑷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
⑸交流成果。
某同学在模拟日食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眼睛”表示该同学在地球上的观察点。请回答:
(1)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当小球沿着②方向水平移动时,可以观察到   ;当小球沿着①或③方向移动时,可以观察到   。
(2)下列因素: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②时间的不同;③月地距离的不同;④月球的大小,其中与日食的不同类型的形成有关的是   (填序号)。
(3)观察日食时,能否观察到月球?   。
期末分题型复习:实验探究题一答案解析
【解析】
解:(1)甲组B种子满足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因此最先发芽。
(2)各组实验中,A.B、C各用一颗种子,偶然性大,容易出现误差,为使实验结论更加可靠,应用多粒具备萌发能力的种子进行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
(1)甲
(2)应用多粒具备萌发能力的种子进行重复实验
【解析】
解:(1)打开阀门,取掉漏斗口的棉花,往长颈漏斗内加水,水就会占据瓶内空间,将瓶中的气体(二氧化碳)排出。
(2)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往瓶子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同时也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二氧化碳。
(3)B瓶中加入的是煮熟的种子,与A瓶进行对照,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
(1)将瓶中的气体(二氧化碳)排出;
(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对照。
【解析】
解:(1)假设要紧扣实验的问题,可以两方面假设:柳树扦插时,下方切成斜向切口的茎段可能容易成活(或柳树扦插时,下方切成水平切口的茎段可能容易成活。)
(2)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一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单一实验变量。在处理扦插的茎段时,在茎段下方是切成水平切口,还是切成斜向切口?探究哪种处理方法更容易使茎段成活,实验变量是茎段下方的切口。因此将A组的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将B组的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
(3)预测结果得出结论:①如果斜向切口组先于水平切口组长出新叶,则斜向切口的茎段容易成活;②如果水平切口组先于斜向切口组长出新叶,则水平切口的茎段容易成活;③如果水平切口组和斜向切口组同时长出新叶,则茎段下方的切口不管是水平的还是斜向的均不影响扦插的成活。
(4)扦插时,将植物的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这样处理有利于成活,其理由是斜向切口增加了茎段吸收水分的面积。
故答案为:
(1)柳树扦插时,下方切成斜向切口的茎段可能容易成活(或柳树扦插时,下方切成水平切口的茎段可能容易成活)。
(2)将A组的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将B组的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
(3)A组(斜向切口组)先于B组(水平切口组)长出新叶。
(4)斜向切口增加了茎段吸收水分的面积。
【解析】
解:(1)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50ml易拉罐2个(为热的良导体),本比较吸热本领要用到温度计,为改变物体的颜色要选用黑色密封带,即选用AFG;
(2)将两个250ml易拉罐作为研究对象,把其中一个易拉罐表面用黑色密封带密封,把这两个易拉罐同时放在太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用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并记录;
(3)根据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故实验结论: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本领不同)。
故答案为:(1)AFG;
(2)将两个250ml易拉罐作为研究对象,把其中一个易拉罐表面用黑色密封带密封,把这两个易拉罐同时放在太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并记录;
(3)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吸热本领越强(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本领不同)。
(1)B;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不在
【解析】(1)①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确定其中的探究规律;
②白色纸板表面粗糙不平,光可以在表面发生漫反射,从而帮助物体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2)根据“三线共面”的知识分析解答。
(1)①小字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改变光的入射角度。通过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可以的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故选B。
②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根据“三线共面”的规律可知,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不在板这一平面内。
(1)倒立、放大的实像;40cm
(2)B
(3)近视
【解析】(1)①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据此根据甲图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根据乙图确定物距和焦距的大小,从而确定成像特点;
②当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时,光屏上仍然看到清晰的实像。
(2)当U(3)根据光屏的移动方向确定放入眼镜后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据此确定透镜的种类即可。
(1)①根据甲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20cm-10cm=10cm。根据乙图可知,此时物距u=25cm-10cm=15cm,此时f②此时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将二者交换,即物距为30cm时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即此时透镜所对的刻度为:10cm+30cm=40cm。
(2)当移动透镜到16cm处时,此时物距u=26cm-10cm=6cm(3)放入眼镜后,光屏远离透镜才能看到清晰的像,即像距变大,那么光线比原来发散了,则放入的是凹透镜,也就是近视眼镜。
(1)相同
(2)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3)小;慢
(4)匀速直线
(5)D
【解析】(1)小车从斜面的同一度度滑下是控制变量法的需要,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分析,是为了使其具有相同的重力势能,再转化成相同的动能,从而在到达水平面时有相同的初速度;(2)小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的作用,接触面的阻力越大,对小车的影响就越明显,可以假想水平面无限光滑,那么阻力就无限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就会无限远,最后可达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理想状态.
解:(1)当小车在斜面的同一高度时,所具有的重力势能相同,在下滑过程中,转化成的动能相同,质量又不变,所以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2)在水平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可使小车受到不同的阻力.(3)从实验中可以看出,水平面越光滑,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4)当水平面绝对光滑时,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即小车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时,小车将匀速直线运动下去.(5)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科学推理相结合的基础上的.
故答案为:(1)相同;(2)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同;(3)小;慢;(4)匀速直线;(5)D.
(1)400 (2)2.0
(3)解:如答图所示: (4)正比(5)大;大
【解析】(1)根据表格可知,物体质量每增大100g,则重力增大1N。4N比3N增大1N,则空格处的质量肯定比300g多100g,即:300g+100g=400g。
(2)根据图片可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5N,分度值为0.2N,则示数为2N。
(3)根据方格纸可知,横轴表示质量,纵轴表示重力,将表格中每组数据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即可,如下图所示:
(4)根据图像可知,图形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5)若测力计水平校零后去测重力,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若测力计倒过来,用挂环吊物体测重力,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1)猜想与假设
(2)弹簧测力计
(3)匀速直线;二力平衡
【解析】解:
(1)“小明想,可能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属于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2)实验中需要用弹簧测力计间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所以测量器材是弹簧测力计;
(3)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在长木板滑动,使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木块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得:木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从而测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故答案为:(1)猜想与假设;(2)弹簧测力计;(3)匀速直线;二力平衡.
(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2)在实验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由测力计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3)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1)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
(2)北极星;西
(3)A
(4)逆时针;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解析】(1)结合北天星空图回答,北天星空图如下:
(2)结合北天星空图和星空的方向回答。
(3)以地球为参照物,天空中的恒星则在绕地球“自东向西”转动。
(4)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
(1)由北天星空图可知:A是大熊座,B是小熊座,C是仙后座。
(2)a是小熊座斗柄最后的恒星,结合北天星空图可知它是北极星。星空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甲的位置是西方。
(3)地球在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地球为参照物,天空中的恒星则在绕地球“自东向西”转动,所以过3小时后,A将没入地平线以下 。
(4)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观察到星空中的星座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旋转。
故答案为:(1)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
(2)北极星;西
(3)A
(4)逆时针;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旗杆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有关;测量不同季节里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或者测量夏季和冬季的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如果夏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短,说明太阳高度较大;如果冬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长,说明太阳高度较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或者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解析】1、由现象一与假设一的例子,可以由现象二得出假设二;
2、同一地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而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太阳高度最大是直射点处90 ,向南北两极递减。一年中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反之越长;
3、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
由上面的举例可知,假设二为 旗杆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有关 ;
因为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的季节是不同的,要证明物体 的影子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 可以通过测量 不同季节里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或者测量夏季和冬季的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 ;
证据二: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由证据一的表达可知, 如果夏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短,说明太阳高度较大;如果冬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长,说明太阳高度较小 ;
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或者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故答案为: 旗杆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有关 ; 测量不同季节里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或者测量夏季和冬季的正午时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 ; 如果夏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短,说明太阳高度较大;如果冬季正午时旗杆的影子长,说明太阳高度较小 ;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或者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1)日环食;日全食;日偏食
(2)①、③
(3)不能
【解析】(1)日食的形成原理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日食有三种类型,日全食(太阳全部被遮住)、日偏食(太阳部分被遮住)、日环食(太阳中间部分被遮住)。根据图中小球位置的变化,被遮掩的部分会发生变化,据此可确定类型;
(2)由图中模型可知,小球的远近与全食与环食有关,小球在1、3位置的变化被遮掩的部分会发生变化,据此可确定日食的不同类型与什么有关;
(3)我们能看到月球是因为月球反射的太阳光进入地球上观察者的眼睛,根据日食时三球的位置可判断能否观察到。
(1)在图中位置时,人能观察到大球的一部分,其中中间的部分被遮住了,所以日食类型是日环食;当小球沿着②方向水平移动时,可看到的环形部分越来越小,直到看不到,可以观察到日全食;当小球沿着①或③方向移动时,可以观察到日偏食;
(2)当小球靠近观察者时,日环食变成了日全食,当小球1、3运动时,大球的一部分被遮掩出现了日偏食,所以日食类型与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③月地距离的不同,有关;
(3)日食出现时,日地月三者在一直线上,月球在中间,背对太阳的一侧朝向地球,所以不能观察到月球。
故答案为:(1)日环食、日全食、日偏食;(2)①、③;(3)不能
第 1 页(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