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古文阅读各类考点全景式训练(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古文阅读各类考点全景式训练(学案)

资源简介

2024届中考古文阅读各类考点全景式训练
考点:
1.王勃《滕王阁序》——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3. 《鱼我所欲也》与《世说新语·德行》——“生”与“义”处于两难选择:舍生取义
4.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史记 苏秦列传》——论点的事实论据与理由
【考点研究1】
一、字音推断法
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例句 实词推断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没有,不。
二、字形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句 实词推断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句中的“既”字的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像一人吃罢而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所以,其本义是“吃罢,吃过了”。吃罢了,吃东西的过程就会暂时完结,因此引申为“完毕、完了”,又引申为“已经、以后”。
三、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例句 实词推断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殚”义可由“竭”的意义推知为“竭尽,用尽”的意思。句意:把他们土地里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拿出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都拿出去。
四、语法推断法
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例句 实词推断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句中“腰”本来是名词,但因为其后带了宾语,故而它活用为动词,解释为“腰里佩戴”的意思。
五、联想推断法
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
例句 实词推断
孤往者尝为邺令。 尝: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这里的“尝”是“曾经”的意思。
及瓜皮落地 及:等到、到了。
“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及下船”(《湖心亭看雪》),都是“等到、到了”的意思。
是皆秦之罪也 是:这。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代词,“这”的意思。
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同舟共济:济,渡过。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屡试不爽:爽,差错。
六、语境推断法
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句 实词推断
“四面边声连角起”(《渔家傲·秋思》)中“边声”的含义。 该词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是指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联系这个限定的语境,可引导学生推断出“边声”是指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七、猜读推断法
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
例句 实词推断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 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
“尝为江南转运使” (《张齐贤明察》) 这里的“转运使”,是官职名称,主管水路运输。为:担任。
八、修辞推断法
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义有变化,在理解词义时,还要引导学生考虑到修辞的因素。
例句 实词推断
呷浪之鳞 “鳞”本义是“鱼鳞”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代指“鱼”。
臣本布衣 “布衣”本义是“麻布衣服”,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代指“平民百姓”。
九、文学常识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还应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历史典故、地理知识、风俗文化、典章制度、官职纪时等。
例句 实词推断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古代的“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汉阴”是指汉水(古河名)的南面。“阳”指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如“河阳”是指黄河的北面。
相持四旬。 “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时间单位,十天为一旬。中国古代使用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概念。

十、词类活用法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性,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名词;这三种词还可活用为使动、意动用法等。如果文言实词按照其本义、引申义、通假字都无法解释时,不妨从词类活用入手。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饿其体肤 饿:饥饿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D.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1.B【解析】B项中的“饿”,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饥饿”,B项的解释不正确。
十一、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
例句 实词推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句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考点研究2】
一、命题特点
比较阅读涵盖的内容很丰富,命题者一般选择思想性较强,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有内在联系和可供比较的材料,从识记、理解、分析、应用、感悟和创新等角度设置题目。不仅注重传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检测,而且强调比较鉴别、迁移拓展、评价探究、创新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序号 角度 特点
1 命题材料 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可以是课内文章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
2 题型设置 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具体设置时一般是知识与能力兼顾,侧重能力;整体与局部兼顾,强调整体;形式与内容兼顾,注重内容。
3 评价标准 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
二、题型归类
(一)求同类
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二)求异类
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
(三)求通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之处或相通之处。
(四)概括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
(五)感悟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六)综合类
以上分类为了分析的方便,已经作了筛选,实际考查时常常是以综合形式出现,从词义、体裁、人物、主旨、感情、手法、句式、修辞、语言、作用、评价等方面全面检测。而且,这种综合几个方面来比较的形式越来越普遍。
【考点示例】
一、王勃《滕王阁序》——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考点解读】
1.解释字义
2.选词与理由
3.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4.解读文眼
5.理解性默写与理由
文本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诗意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我们栖居的这片美丽土地上。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的任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①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②;临帝子③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④,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⑤,俯雕甍⑥,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⑦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⑧。云销雨霁⑨,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节选自王勃《滕王阁序》) 【注释】①骖騑(cān fēi):驾车的马匹。②崇阿(ē):高大的山陵。③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④渚(zhǔ):水中小洲。⑤绣闼(tà):绘饰华美的门。⑥雕甍(ménɡ):雕饰华美的屋脊。⑦闾(lǘ)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⑧青雀黄龙之舳(zhú):船头作鸟头型、龙头型的船只。⑨霁(jì):雨过天晴。
问题1 运用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字义。 文言词句方法指导解释醉翁亭: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课内迁移: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幽州台:独怆然而涕下古今异义(2)岳阳楼:沙鸥翔集字源推测(3)滕王阁: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查找字典:①富裕、富足②增加 ③更、更加④利益、好处⑤渐渐地(4) (填序号)
答案 (1)以……为乐;(2)眼泪;(3)停息;(4)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为: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根据方法提示,“渔人甚异之”意为: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异:对……感到诧异。据此推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第一个“乐”意为:以……为乐。 (2)“独怆然而涕下”意为: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涕”今义鼻涕、眼泪;在此指眼泪。 (3)“沙鸥翔集”意为:水鸟时而飞翔,时而聚集。结合字源推测可得:“集”可理解为:停息。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意为:虽然贫穷,但意志更加坚定,不能丧失高尚的志向、奋起向上的气概。益:更、更加。故选③。
问题2 诵读古文时小桢发现发语词不仅能开启话题,还能表达语气,突显作者的情感,请你为《滕王阁序》中的括号处选择一个合适的发语词,并阐述理由。 A.若夫 B.至若 C.嗟乎 我选( ),理由是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发语词。 A.若夫: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发端,表示意思转向另一方面; B.至若:连词,表示提出另一个话题,用在下文的开头,可译为“至于”; C.嗟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唉”; 结合下文“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内容可知,作者由此引发了对自己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境地的悲叹之情。 故选C。
问题3 《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为“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篇文章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 “渔舟唱晚”四句,就是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时,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列举文中运用虚实结合写法的句子并分析,合理即可。 示例:结合“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可知,该句将眼前之景和想象中仙人居住的宫殿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出美丽的时间以及缥缈的仙境,虚实结合相映成趣。
问题4 下面这句话是《滕王阁序》的文眼,请结合文本和【资料链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眼: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资料链接】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被赞为“神童”。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就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应该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以此勉励自己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及人物形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意为: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结合【资料链接】“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可知,王勃虽年少有为但仕途坎坷,人生的磨难并未摧毁王勃的意志,在一次次打击中王勃越挫越勇,勇敢面对人生的每一次磨难。这句话作为文眼,体现出王勃坚韧不屈的精神。
问题5 小竺和小桢读了古人登亭台楼阁的文章后心生感慨,于是展开了交流,请你帮忙把对话补充完整。 小竺:我觉得陈与义的那首《登岳阳楼·其一》写得很好,每每读到“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我就会联想起许浑《咸阳城东楼》的“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同是登高生发的情绪,一“悲”一“愁”,真是令人感慨! 小桢:不要这么悲观嘛,纵情山水,自然可以给予我们力量,正如李白所言,哪怕冰塞黄河,雪满太行,我们仍能以“(1) ,(2) ”(《行路难》其一)的气势向着远方前进,所以怀古伤今大可不必,心无旁骛地做好眼前的事才最要紧。 小竺:滕子京被贬谪巴陵郡时,“愤郁颇见辞色”,你能帮范仲淹选两句诗来劝勉滕子京吗?选好了要说明出处和理由哦! 小桢:好的。我选的是“(3) ,(4) ”。它出自(5)《 》,理由是(6) 。
答案 (1)长风破浪会有时 (2)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在沉船的边上,有千帆竞相驶过,枯萎的树木前头,万木在争春。诗歌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示例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感物而动,是常人之情;不为物动,是“仁人”情怀。 示例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岳阳楼记》,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一二空,注意“帆”“沧海”等字词的书写。 三~六空,选取能激励困境中的人重拾信心的诗句并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登飞来峰》。理由:这句诗大意为: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诗人在描写景物中,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雄心,含有深刻的理趣,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同时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不惧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译文 正当深秋九月之时,雨后的积水消尽,寒凉的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从阁上看不到地面。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华丽威严的宫殿,依凭起伏的山峦而建。 推开雕花精美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河流迂回的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晴朗;落日映射下的彩霞与孤鸟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响彻彭蠡湖滨;深秋时节,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惊叫,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 ……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立功无数却难得封侯。使贾谊这样有才华的人屈居于长沙,并不是当时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岁虽老而心犹壮,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遭遇穷困而意志更加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遥远,乘着大风仍然可以到达;晨光虽已逝去,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性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走到穷途的就哭泣的行为呢!
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考点解读】
1.实词解释
2.翻译
3.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4.主旨——思想感情
文本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问题1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来共谈(共,共同) 五色交辉(交,交相) B.晓雾将歇(歇,休息) 夕日欲颓(颓,坠落) C.沉鳞竞跃(竞,竞相、争着) 自康乐以来(自,自从) D.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欲望) 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实词的翻译。 A.句意: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所共同谈赏的。共:共同;  句意:五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互; B.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C.句意: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竞,竞相、争着;  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自,自从; D.句意: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欲望;  句意: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故选B。
问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案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解析 重点词:入:耸入;清流:清澈的溪流。
问题3 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用笔洗练。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声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写山林景色的瑰丽,作者只用了两组对偶句,即“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已显得活脱精到,引人遐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花叶上露珠还未照上太阳时,山林就开始了欢唱。这“乱”字有声繁悦耳,使人迷惑,动人心魄的意思,表达了山林中正是由于猿的柔声啼唤显得格外静谧幽美,格外富有生机,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而非“让人感到纷繁而杂乱”; 故选C。
问题4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作者首句总写,点明了山川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谈论的话题,末句“实是欲界之仙都”把山川美景比作人间天堂,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自康乐以来,末复有能与其奇者”表明了作者能与先贤比肩,能欣赏山水之美并从中有所领悟的自得之感。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考题对接】
一、《鱼我所欲也》与《世说新语·德行》——“生”与“义”处于两难选择:舍生取义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死亦我所恶(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 (4)不忍委之(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D.行道之人弗受 弗之怠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4.请用“/”为【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吾 身 代 友 人 命
5.孟子认为在“生”与“义”处于两难选择时,应舍生取义。请简要说说巨伯是怎样践行这一主张的?




一、《鱼我所欲也》与《世说新语·德行》【答案】
1.(1)讨厌,憎恨。(2)辟同“避”,躲避。(3)到远方。(4)丢下,舍弃。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死亦我所恶”的句意是: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憎恨。
(2)“故患有所不辟也”的句意是: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的句意是: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远:到远方。
(4)“不忍委之”的句意是: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委:丢下,舍弃。
2.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得:得到/领悟,领会;
B.患:祸患/担心;
C.于:比/对
D.弗:都是“不”;
故选D。
3.(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中的“独(只)、是心(这种思想)、皆(全,都)、丧(丧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语(告诉,对……说)、子(你)、去(离开)”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语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的意思是: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友人有疾”与“不忍委之”是因果关系,“宁以吾身代友人命”是“不忍委之”的目的。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句读是: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5.荀巨伯赶很远的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这是“义”。胡贼攻郡时,坚决不离开友人,愿意牺牲自己性命来保全友人,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根据乙文荀巨伯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时,“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日:‘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知,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有生命危险,不听朋友的劝离,而是选择留下;“贱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可知,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朋友,这就是舍生取义。据此概括理解分析作答。
【译文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译文乙】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史记 苏秦列传》——论点的事实论据与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 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 ) ②衡于虑( )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 人 之 俗 治 产 业 力 工 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史记 苏秦列传》【答案】
1.①使……饥饿;②同“横”, 梗塞,指不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①句意:使他忍饥挨饿。饿:使……饥饿。
②句意:思虑阻塞。衡:同“横”, 梗塞,指不顺。
2.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意思: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俗”指风俗,“治产业”“力工商”都是周人的风俗,根据意义划分为: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3.①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②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所以,用来;动、忍,使动用法;曾,通“增”增加。
②重点字词: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4.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 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 实论据。
【解析】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运用。
能否做事实论据,要看能否有力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乙文“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译文甲】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译文乙】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为目的。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信任他。于是他向西到秦国,游说惠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又向东到了赵国,赵国丞相命阳君弗劝说他,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