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二年级语文上册项目化学习设计我为小树办身份证一、问题提出:(一)教材依据:1.单元内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中的场景、事物,一共编排了4篇课文,分别是《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这些课文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大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谣形式呈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2.课内融合。(1)课文类阅读:一年级上册四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课文《四季》主要是引导孩子认识植物随着四季的变换发生变化,欣赏自然美景,感知四季缤纷;三年级下册一单元《荷花》记述了作者到公园里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三年级上册五单元《金色的草地》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2)口语交际: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于自然景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初步养成学生记录景物描写的词汇、语句的习惯,能够说出自己观察景物后的想法和感受,分享沟通和交流的喜悦。(3)综合性学习:三年级上册八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六年级上册一单元课文《草原》则是通过描写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草原》等写景课文培养了观察自然,亲近自然喜感察言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3.学科融合:统编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字编码》,让学生认识邮政编码和公民身份号码中的数字或字母表示的含义。通过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湘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青草小河边》,二年级上册《金铃铛》《摘果子》,歌曲选择秋天丰收的景象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和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以学生最容易接触观察的校园里的树木作为观察生命体,协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通过怎样观察、描述、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为理解生命体的特征作铺垫。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树木、了解树木,从而爱护树木。湘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打扮相框》,要求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材质、不同形状、通过裁剪、挖空、组合粘贴制作出精美相框。培养浅显的设计意识,激发自已动手美化生活的热情,让学生获得一次想象与实践、理念与审姜根结合的训练。(二)现实依据:习主席曾经说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共同组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在我们宁乡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广大市民提高了爱绿、护绿意识,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营造出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结合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景物的课文、古诗词句深受学生喜爱,但目前校园里树木种类繁多,学生认识得却不多的情况,我们开展了“认识校园的树木、爱护绿色环境”的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对校园中的树木进行辨认、学习,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树木,查找资料、创编儿歌、制作铭牌,最终为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木挂上铭牌。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引导少年儿童树立和践行绿色生态文明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激发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希望通过此次项目式学习,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做一名树木知识的普及员,做保护环境的宣传员。(三)课标依据:2022年最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1.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3)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2.学段目标:(1)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2)口语交际。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综合性学习。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二、驱动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校为绿化校园栽种了很多不同品种的树木,如何用我们独特的方式给树木办“身份证”,让大家认识、了解并精心爱护它们呢?三、核心任务:根据驱动问题,拆分为以下几个任务:1.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认识校园内的树木;2.创编《树之歌》,请老师指导修改,成文后录视频,内容分为:介绍树木的特点,再诵读自己创编的儿歌;3.制作树木“身份证”,学生自己设计树木“身份证”形状,“身份证”上的内容是:前面为树木的名称、特点,配上二维码,后面是学生自编的儿歌;4.给树木张挂“身份证”。四、项目描述:阳光校园内树木繁茂,有16个品种、342株树木,但孩子们都缺乏了解。结合部编版教材二上二单元教材要求,我们启动了“我为小树办‘身份证’”的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并通过诗歌宣传身边树木的相关知识,达到“知树爱树护树”的目的。在“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周”里,让孩子分工合作完成观察报告、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编写儿歌、设计树木“身份证”,并通过制作“身份证”,录制儿歌视频进行网络传播,帮助更多人更快捷的认识了解植物,活动结束后,将活动剪影制成微视频,向学校和社会进行推广。在此项目中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还提高了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五、项目实施:(一)整体实施过程。宣传发动 自愿分组 实践行动 评价优化 成果展示复盘反思1.任务流程。围绕驱动问题,孩子们精心策划,首先利用课余走进小区、公园、街道,观察、请教,了解不同的树木。再尝试认识学校的树木,对不认识的树木进行查阅、请教,对已经认识的树木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分组进行任务分配。2.商定评价机制。为了激励同学们更好地完成这次活动,激发创作激情,在老师的主持下,各小组长及组员代表共同商议这次活动的评价方式和奖项的设置。五、评价标准评价内容 具体内容 水蜜桃组 罗汉松组 银桂组 红梅组 杜英组观察报告 树名准确特征明显记录详细铭牌设计 主题鲜明制作精美特色设计再编新《树之歌》 描述准确朗朗上口深受喜爱给树木挂铭牌 积极参与文明有礼团结合作3.观察收集整理相关知识。校园树木观察记录表___年级___班 姓名 ___年___月___日树木名称: 画树的简图:类型:科属:生活习性:创编儿歌:观后心得:(二)成立项目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分组,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分配任务,具体任务由相应教师进行指导。分组情况任务名称 成果形式 成员名单 指导“小小探索家” ——辨认校园内的树木。 细观察,查资料、写报告。 二年级组4个班,根据个人擅长和兴趣分组。“小小作诗家”—— 编写新《树之歌》,制作树木简介视频。 爱表达,擅创作,编新歌; 爱表演,擅表达,拍视频。“小小设计家”——。制作树木铭牌,巧搭配 巧搭配,善排版、制铭牌。“小小实干家”——举行给树木挂铭牌仪式。 讲文明,守礼仪,懂合作。(三)项目实施过程。1.项目前期培训。各小组成员按照任务表接受培训和学习,了解活动内容及注意要点,具体任务由相应教师进行指导。前期培训任务名称 课程内容 指导方式 内容指导“小小探索家”: 查阅校园内的树木。 开设校园植物知识讲座,根据自己兴趣,选择16种树木,写观察报告。 授课式开设讲座,其中穿插辨认游戏环节,指导观察的角度、观察特征的选择、观察报告的填写。“小小作诗家”: 编写新《树之歌》,制作简介视频。 归纳树木特征,模仿课文进行编写,视频拍摄。 游戏连连看辨认、归纳树木特征,模范课文进行编写,学生朗诵作品(拍摄视频)。“小小设计家”: 制作树木铭牌。 设计树木铭牌,进行制作。 小组讨论,适当干预,指导排版,色彩的搭配。“小小实干家”: 举行给树木“身份证”牌仪式。 安全教育,悬挂树木铭牌的方法技巧。 学生说说给树木挂铭牌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小组讨论解答,教师指导,强调安全事项。指导老师:2.宣传发动,明确意义。我们深入研读二单元的识字儿歌《树之歌》,认识11种树木,知道可以从树木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树木的习性以及“活化石”的角度认识树木,了解树木的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中的树木创编儿歌,帮助更多人更快捷的认识、了解植物。锻炼孩子多方面能力,培养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3.自愿分组,发挥特长。项目提出后,大家开始思考:如何为生活中出现的树木创编儿歌,能够帮助更多人更快捷地认识、了解植物。围绕“我们需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擅长做什么”等问题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并且根据组员的兴趣和特长分配对应的任务,逐个完成子任务。4.具体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小小探索家”。星期五班会课开设知识讲座,介绍校园里的树木种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树木的特征,设置希沃游戏进行选择辨认,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作为观察对象,教师指导观察报告填写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时间老师带着学生在校园自由观察,做好记录,放学后在家长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补充观察报告。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本组树木的学名、科界属种、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经济价值、观赏价值、保护措施等。调查或采访或请教专业人士了解树的生长习性、繁殖栽培方法或技术。用表格或绘图或思维导图或手抄报形式记录其特点和生长习性、价值。第二阶段:“小小作诗家”。实践活动课上,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归纳树木特征,模仿课文进行编写,学生创编儿歌,把树的生活习性、特点、作用,对树的赞美都用诗歌(或儿歌)呈现出来。学生代表为朗诵作品配上背景音乐,并拍摄视频。音乐老师指导表演动作,信息老师指导视频拍摄。如:仿照《树之歌》,还可仿照游戏“你拍一,我拍一”,也可以仿照《田家四季歌》等形式创编,要求:整整齐齐,发挥想象,要有创新、创意。小老师评选出优秀的儿歌。第三阶段:“小小设计家”。1.美术课上,小组成员讨论后,由小组的成员介绍树木“身份证”的设计思路和想法,综合大家的发言、意见定稿。2.小组成员利用马克笔、卡纸、剪刀、胶水等物品,精心绘制形成特色“身份证”。3.结合树木的形状去想象,设计图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展现校园风采和意境。4.孩子们通过投票选举出最佳“身份证”,为每一类树木选择了最佳“身份证”框设计稿,组内进行展示。5.“身份证”的最终实现。选举出来的“身份证”设计方案在制作上应该具有防水功能,避免挂上一段时间后就因为风吹雨晒而损坏。6.老师一直在陪伴、指导孩子们的学习,构思、设计、音视频录制……孩子们一边实践,一边收获。第四阶段:“小小实干家”。早读课上,启动“我为树木挂‘身份证’”活动。1.针对这项活动,让学生们列出挂铭牌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例如:高度、树太粗、绳子绑不紧、铭牌意外损坏等困难。2.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例如:借助工具,小凳子、竹竿等。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挂铭牌的时候有可能存在哪些危险,我们应该怎样避免?第五阶段:优化评价。1.孩子们参与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兴趣很浓,干劲很足,作品设计稿都有很多想法,一些细节处理得不是很好,通过美术老师和语文老师的指导,图片更精美了,文字更吸引人了;2.利用学生投票,在学校内部进行“最佳‘身份证’设计奖”、“最佳树之歌编写奖”、“最佳演绎奖”投票,推广项目化学习的成果;3.在班会课上,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本组队员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评和互评,评选出“最佳观察员”若干名,“积极参与奖”若干名并进行颁奖;4.教师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点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学习,需要学会应用知识,并在活动中领悟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第六阶段:项目复盘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与实施,我们的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反响热烈。同学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科普树木知识,帮助更多人更快捷地认识了解植物,让“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同学们心中扎下了根。同学们还积极参与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演讲比赛,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活动加强了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力度,环保意识和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已经落实在他们心中。在“我为春天种下第一棵树”活动中,同学们不怕劳累,争先恐后地铲土、栽种、浇水。在辅导员的带领下亲手种植了一棵棵代表希望的小树苗,体验劳动带来乐趣,感受植树的意义所在。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让他们学会了用感恩的心对待自然,爱护环境,培养学生爱护树木,关爱环境的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植绿护绿,争做新时代护绿小先锋”的诺言。六、项目评价。1.学习目标。评价内容 个人自评 教师评价借助资料,收集内容动手能力,综合考评2.过程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个人自评 教师评价能力提升 信息搜集与整合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合作精神 分工进行设计制作感悟收获 了解树木安全教育体验合作配合3.成果评价。评价内容 个人自评 他人评价文化内涵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受欢迎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