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末分题型复习:实验题三、实验探究题小明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1所示电路。(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2)为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与 的关系,小明先把开关S与接线柱l相连,记录螺线管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接着他将开关S与接线柱2相连,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再次记录螺线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目的是 。(3)拓展与交流:小明对螺线管的磁极性质(N极和S极)取决于什么,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四次实验。分析图2四种情况可知,螺线管的磁极取决于 。A.通过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B.螺线管的绕线方式作图题:请在如图所示的虚线方框内,画上适当的电器元件,与框外的通电螺线管和开关组成一个闭合电路,使此电路在开关 S1 闭合后能够满足:①改变电流的强弱;②使小磁针静止时方向如图中所示,然后再根据小磁针的指向,在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的 N、S 极。“ 大胆猜想与小心求证”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甲、乙两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平行地放一根直导线,闭合开关,原来静止的小磁针转动了。对于小磁针转动的原因,两同学有着不同的假设:甲:是因为导线通电发热,造成导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空气的对流运动使磁针偏转乙:是因为电流周围产生磁场,磁场对磁针产生了力的作用(1)没通电时,静止的小磁针的N极指向 。(填“南方”或“北方”)(2)两同学讨论后,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哪一个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调换电池的正负极,改变电流的方向,闭合开关,如果甲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预计应该看到的现象是 。(3)老师在其它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小磁针从直导线下方移到了直导线上方,闭合开关后,小磁针的转动方向将 (选填“不改变”或“改变”)。(4)在做该实验时,下列操作中现象最明显的是 。A.电流沿东西方向放置在磁针的正上方B.电流沿南北方向放置在磁针的正上方C.沿电流方向放置小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正下方D.沿电流方向放置小磁针,使磁针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如图是小明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装置图,它由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带铁芯的螺线管和自制的针式刻度板组成。通过观察指针B偏转角度的大小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在指针下方固定一物体A,当用导线a与接线柱2相连,闭合开关后,指针B发生偏转。(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完整。(2)指针下方的物体A应由 (填字母)材料制成。A.铜 B.铁 C.铝 D.塑料(3)实验发现:①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指针偏转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或 “变小”)。②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当导线a由与接线柱2相连改为与接线柱1相连,闭合开关后,可发现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卢瑟福用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在 1903 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现象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现象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1)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现象 1 产生的原因: 。(2)通过该实验的上述三种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 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选填“质子”或“中子”)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则:(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变蓝色(选填“会”或“不会”)。(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用来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 (选填“会”或“不会”)变蓝色。(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4)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中 (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命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并得到一些数据如下表。(其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请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 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1)甲图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的生命活动是 (填字母) 。(2)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3)对乙图中植物进行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处理,小组人员分析数据得到:20℃相比25℃下积累的有机物更多,请分析得出该结论的依据 。做科学实验应提倡绿色环保。如图为某种“微型”实验装置,实验使用药品的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用该仪器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只消耗了0.73克10%的盐酸。(1)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是 克。(2)“微型塑料滴管”相当于 (填字母)。A.长颈漏斗 B.分液漏斗 C.细口瓶 D.量筒(3)玻璃W管中B处看到的现象是 。(4)用微型仪器进行实验,除试剂用量极少外,还可能具有的优点是 。结合下列图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2)某同学为测定一定量高锰酸钾产生氧气的体积,则他该选择的装置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某同学用BFD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F中盛放的物质是 ,该装置中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b→ → → → .下列实验技能都是你必须具备的,你能做出正确回答吗?(1)要想知道一瓶气体的气味,如何操作 (2)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何时开始收集? (3)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装置必须先 再加药品;(4)如何判断玻璃仪器已洗干净 (5)熄灭蜡烛后,有一缕白烟.点燃白烟,能重新点燃.请问白烟的成分 .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 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 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 运输的。如图,取两段基本相同的嗣种植物枝条,将乙的叶片摘剩下一片,甲不做处理。两段枝条分别放进装有红色水的甲、乙锥形瓶里。将两个锥形瓶放在天平两边,调节天平达到平衡,然后将装置在阳光下照射3~4h。(1)如果把枝条上的叶片做成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会发现叶片结构中的 最有可能染上红色。因为里面有 管;它是运输 的通道。(2)运输到叶片的水大部分会从 散失掉,这称为 作用。这种作用的意义之一是 。能控制水分散失的细胞是叶片的 细胞。(3)对比甲、乙的质量,此时较轻的是 。因此移栽树苗通常要摘除大部分叶片的意义是 。期末分题型复习:实验题三答案解析、实验探究题(1)小磁针N极的指向(2)线圈匝数;使通过线圈的电流不变(3)A【解析】(1)当小磁针受到外面磁场的作用时,它的指向会发生偏转;(2)切换开关时,线圈的匝数变少,这样可以探究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必须控制通过线圈的电流不变;(3)螺线管的磁极方向只与电流方向有关,与螺线管的绕线方式无关。(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2)为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小明先把开关S与接线柱l相连,记录螺线管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接着他将开关S与接线柱2相连,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再次记录螺线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目的是使通过线圈的电流不变。(3)拓展与交流:小明对螺线管的磁极性质(N极和S极)取决于什么,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四次实验。分析图2四种情况可知,螺线管的磁极取决于通过螺线管的电流方向,故选A.如图所示:【解析】读图可知,该装置还必须要有电源才能工作,再根据改变磁性强弱的要求,可增加滑动变阻器,电源的正负极要根据安培定则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确定。分析题意可知,必须连入电源和滑动变阻器;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知,电磁铁的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利用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可知,电流在该电路中按顺时针方向流动,据此可确定电源左端为负极,右端为正极。故答案为:【答案】(1)北方(2)小磁针偏转的方向不变(3)改变(4)B【解析】(1)所有的磁铁都有指南北的性质,据此分析解答;(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有关,与电流方向无关。如果甲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改变电流方向后,导线产生的热量不变,那么小磁针偏转的方向会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解答;(3)根据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方向,分析小磁针的受力方向是否发生改变即可;(4)小磁针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越大,转动幅度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没通电时,静止的小磁针的N极指向北方。(2)他们调换电池的正负极,改变电流的方向,闭合开关,如果甲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预计应该看到的现象是:小磁针偏转的方向不变。(3)当电流方向不变时,导线上方和下方的磁场方向正好相反,即将小磁针从下方移动到上方时,它受到磁力的方向正好相反,则它转动的方向将改变。(4)当电流沿南北方向放置在小磁针的正上方时,小磁针受到磁力最大,偏转角度最大,实验现象最明显,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答案】(1)(2)B(3)变小;变大【解析】(1)根据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解答;(2)根据指针的摆动原理分析;(3)①根据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方向确定阻值变化,进而判断电流变化,最终确定电磁铁的磁场强弱变化,从而确定指针偏转角度的变化;②根据电磁铁磁场强弱的影响因素判断。【解答】(1)滑动变阻器应该与开关串联,且接线“一上一下”,如下图所示:(2)电磁铁吸引指针下方的物体A,从而使指针发生偏转。因为磁铁只能吸引铁、钴、镍,故选B。(3)①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而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减小,即电磁铁的磁场变弱,因此指针偏转的角度将会变小。②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当导线a由与接线柱2相连改为与接线柱1相连,此时电流不变,但是电磁铁的线圈匝数变少,则电磁铁的磁场减弱,因此指针B的偏转角度将会变小。(1)原子内部有较大空间(2)不能(3)质子【解析】(1)原子内部绝大部分都是空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因此对α粒子排斥力的作用范围很小,因此出现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受力继续沿原来的方向运动的情形。(2)极少数的α粒子正面撞击在原子核上,受到巨大的反作用力,从而被弹了回来,说明原子核的质量较大;(3)轰击前后,粒子的总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被打出的微粒即可。(1)出现实验现象1的原因为:原子内部有较大空间。(2)根据三种实验现象,只能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空间,且原子核带正电荷,以及原子核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的结论。(3)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氮原子带7个单位的正电荷,而氧原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荷,根据轰击前后电荷数守恒得到:2+7=8+x,解得:x=+1,即被打出的微粒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肯定为质子。(1)会(2)会(3)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碘的升华和溶解都是物理变化,碘分子不变 ,所以化学性质不变(4)不存在【解析】(1)碘升华变成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都能使淀粉变蓝色,所以馒头会变蓝;(2)发生物理变化时,实质是构成碘的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碘分子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馒头也会变蓝色;(3)解释: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碘的升华和溶解都是物理变化,碘分子不变 ,所以化学性质不变;(4)根据碘遇淀粉变蓝色的原理,加碘盐不能使馒头变蓝色,说明不含碘分子。(1)C(2)温度为5℃到3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3)在相同时间内,20℃光照下吸收CO2量与黑暗下释放CO2量的差值大于25℃时的差值。【解析】A过程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即植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B过程为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气孔将水分散发到空气中;C过程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制造有机物。(1)甲图中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的生命活动是C,即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2)由图表数据可知,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温度为5℃到35℃时,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3)对乙图中植物进行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处理,小组人员分析数据得到:20℃相比25℃下积累的有机物更多,得出该结论的依据为:在相同时间内,20℃光照下吸收CO2量与黑暗下释放CO2量的差值大于25℃时的差值 。(1)0.044(2)B(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缩短实验时间(或节省空间)(合理即可)【解析】该题为综合题型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创新实验;(1)设生成CO2的质量为m。CaCO3+ 2HCl===CaCl2+H2O+ CO2↑73 440.73克×10% m= ,m=0.044克;故答案为:0.044g;(2)微型塑料滴管可以实现随时滴加盐酸的作用,相当于实验室中分液漏斗;故答案为:B;(3)A处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B处是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微型实验,因此答题时抓住“微”这个核心就可以 了;故答案为:缩短实验时间(或节省空间)(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0.044g;(2)B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缩短实验时间(或节省空间)(合理即可)。(1)分液漏斗(2)ACG;2KMnO4 K2MnO4+MnO2+O2↑(3)浓硫酸;i;h;d;e【解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测定体积需要量筒和集气瓶装满水,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3)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分液漏斗;(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测定体积需要量筒和集气瓶装满水,所以该选择的装置是ACG,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F中盛放的物质是浓硫酸,该装置中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b→i→h→d→e.(1)用手轻轻在瓶口搧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2)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收集(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玻璃仪器表面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5)石蜡蒸汽凝固成的固态小颗粒【解析】(1)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解答;(2)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时机进行解答;(3)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步骤进行解答;(4)根据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进行解答;(5)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答.解:(1)要想知道一瓶气体的气味,操作方法:用手轻轻在瓶口搧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2)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收集气体;(3)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装置必须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药品;(4)判断玻璃仪器已洗干净的标志:玻璃仪器表面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5)熄灭蜡烛后,有一缕白烟.点燃白烟,能重新点燃.白烟的成分可能是:石蜡蒸汽凝固成的固态小颗粒.故答案为:(1)用手轻轻在瓶口搧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2)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收集;(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玻璃仪器表面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5)石蜡蒸汽凝固成的固态小颗粒.(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促进水分的运输(3)木质部(4)导管(5)相同(6)木质部;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解析】本题为实验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导管位于木质部中,而筛管位于韧皮部中。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1)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促进水分的运输。(3)(4)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是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5)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乙不作任何处理,将甲剥掉树皮,但同时都保留了木质部,导管依旧存在,所以可以看到甲、乙的木质部都被染成红色。(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木质部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故答案为:(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促进水分的运输;(3)木质部;(4)导管;(5)相同;(6)木质部;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1)叶脉;导;水分和无机盐(2)气孔;蒸腾;提供吸水的动力/散热;保卫(3)甲;减少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解析】从植物的叶片、气孔、散失水分角度切入解答。(1)如果把枝条上的叶片做成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会发现叶片结构中的叶脉最有可能染上红色。因为里面有导管;它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2)运输到叶片的水大部分会从气孔散失掉,这称为蒸腾作用。这种作用的意义之一是提供吸水的动力/散热。把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称为气孔,气孔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壁因外侧较薄而内侧较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并合,气孔闭合,所以能控制水分散失的细胞是叶片的保卫细胞。(3)对比甲、乙的质量,此时较轻的是甲,甲的叶子较多,乙的叶子较少,甲散失水分更多,甲比较轻,因此移栽树苗通常要摘除大部分叶片的意义是减少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故答案为:(1)叶脉;导;水分和无机盐(2)气孔;蒸腾;提供吸水的动力/散热;保卫(3)甲;减少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第 1 页(共 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