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统编七下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押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zhì) 忏悔(chàn) 告罄(qìng) 忧心忡忡(chōng)B.俯瞰(kàn) 点缀(zhuì) 亘古 (gèng) 千钧重负(jūn)C.迸溅(bèng) 滞笨(zhì) 凛冽(lǐn) 锲而不舍(qiè)D.挑逗(tiǎo) 妥帖(tiē) 猥琐(wéi ) 气冲斗牛(dòu)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奠基 元勋 典籍 鞠躬尽悴B.紊乱 灌输 虔诚 警报叠起C.澎湃 屏嶂 尴尬 大庭广众D.斑斓 泛滥 愧怍 一反既往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青羊区围绕航空新城和天府文化公园两大示范片区分区施策,已开工重大项目20个。B.通过观看“非遗”儿童剧《苏东坡》,让观众对“巴蜀自古出文宗”的评价深刻有感。C.为避免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教育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治行动,取得良好效果。D.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在结束北京的传递活动和启动仪式后,将继续在其他五城进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刚才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竟然阴云密布,天气的变化真是扑朔迷离。B.上届冠军队以全胜战绩出线,其卫冕雄心和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D.林语堂的创作受到了禅宗影响,其中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如今不少作者所缺乏的。5.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唐宋八大家”指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他的代表作还有小说集《呐喊》等。C.“铭” 和“说”都是古时的文体。“铭” 是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说” 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 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爱莲说》。D.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割昏晓”指的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二、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7.诗、文名句填空。①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②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③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④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⑤辛弃疾的词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与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三、诗歌鉴赏(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登幽州台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B.“前不见古人”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君主。C.本诗前两句的朗读节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D.第三、四句中各增加了一个“之”“而”,读起来就比较轻快流畅。9.结合下列介绍的写作背景,说说你对诗歌中“独”的理解。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诗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不为武则天采纳,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四、文言文阅读(共15分)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飖①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节选自李盛仙《夏日赏荷》)【注】①飘飖(yáo):随风飘荡的样子。10.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实为花中仙子也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可爱者甚蕃: ②香远益清:③荷花为雨所洗: ④余以为妙绝: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②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13.【甲】文题目是《爱莲说》,文中为什么还写了牡丹和菊花?14.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请简要概括周敦颐和李盛仙各自爱莲的原因。五、名著阅读(共6分)阅读《海底两万里》选段,完成下列任务。①正当尼摩船长缅怀于“复仇者”号的往事时,“A”突然遭遇了袭击,对我们发动攻击的是一艘没有挂任何国家旗帜的大船。我立即跑到甲板上,发现那艘大船正远远地迎面朝“A”开来。康塞尔和尼德·兰也在甲板上观望。那艘军舰又连续向这儿发出几枚炮弹,但是都没有击中目标而落在了海里。②……③尼摩船长望着那艘军舰,咬牙切齿地说:“你这艘该死的船!即使你不挂国旗,我也能认得出你!”接着,船长让我们都回到船舱里去。④“船长。”我问道,“你准备攻击那艘军舰吗?”⑤“岂止攻击,我要彻底将它粉碎,让它永远消失在我的视线中!”⑥“不,你不能这样做!”⑦“我一定要这样!”尼摩船长面无表情地说,“这是我的权利!我所热爱的一切,包括我的祖国、我的父母、我的妻儿,都死在他们手中!我必须这么做!我要他们的残骸同‘复仇者’号沉在一起!”15.《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 (名字)的作品,文段中的“A”是指 。16.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写道:“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为可以自由通行的。”如果书中的内容有可能实现,你最想亲历书中的哪一个章节的情景?并说明理由。六、现代文阅读(共25分)(共42分)生命与气候①你能想到吗 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③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④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⑥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17.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了气候与生命的关系是: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B.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生命与气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进化的。C.草地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含碳量还多,所以青草比森林保存的二氧化碳多。D.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在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并且是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18.“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中的“大约”“近”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19.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阅读文章《神奇的丝瓜》,完成下面小题。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了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⑩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20.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2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22.第①自然段中“随意种上、土壤不肥沃、玩玩而已”等词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3.“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季羡林笔下神奇的丝瓜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瓜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是因为它的藤很细。B.“那一根细藤怎么能承受得了呢?”“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两句都运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的担心。C.课文没有太多的语句写丝瓜的神奇。对丝瓜的这种神奇是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的。作者越担心,丝瓜就越显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D.这篇课文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的生长过程 ,一是展现作者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进行,叙述、说明、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受到丝瓜神奇的同时获得了启迪。七、作文(满分50分)25.在青春成长的路上,总有那么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请以“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500-700之间。(3)不限文体(诗歌除外)。(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统编七下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押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zhì) 忏悔(chàn) 告罄(qìng) 忧心忡忡(chōng)B.俯瞰(kàn) 点缀(zhuì) 亘古 (gèng) 千钧重负(jūn)C.迸溅(bèng) 滞笨(zhì) 凛冽(lǐn) 锲而不舍(qiè)D.挑逗(tiǎo) 妥帖(tiē) 猥琐(wéi ) 气冲斗牛(dòu)【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炽热(zhì)——chì;B.亘古 (gèng)——gèn;D.猥琐(wéi )——wěi,气冲斗牛(dòu)——dǒu;故选C。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奠基 元勋 典籍 鞠躬尽悴B.紊乱 灌输 虔诚 警报叠起C.澎湃 屏嶂 尴尬 大庭广众D.斑斓 泛滥 愧怍 一反既往【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字形。A.鞠躬尽悴——鞠躬尽瘁;B.警报叠起——警报迭起;C.屏嶂——屏障;故选D。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青羊区围绕航空新城和天府文化公园两大示范片区分区施策,已开工重大项目20个。B.通过观看“非遗”儿童剧《苏东坡》,让观众对“巴蜀自古出文宗”的评价深刻有感。C.为避免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教育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治行动,取得良好效果。D.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在结束北京的传递活动和启动仪式后,将继续在其他五城进行。【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B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让”;C否定不当。删去“不再”;D语序不当。“传递活动”和“启动仪式”调换位置;故选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刚才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竟然阴云密布,天气的变化真是扑朔迷离。B.上届冠军队以全胜战绩出线,其卫冕雄心和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C.对于作文中的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D.林语堂的创作受到了禅宗影响,其中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是如今不少作者所缺乏的。【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理解和运用。A.扑朔迷离:原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会扑腾不停,雌兔会眯上眼睛,而在地上跑的时候雌雄难辨。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本句用来形容天气变化多端,对象误用;B.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要用新眼光看他。与句中“上届冠军”“卫冕雄心和雄厚实力”内容相矛盾,使用不正确;C.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根据句中“认为这些问题不必较真”可知,使用不正确,此处应是“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D.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句中用来形容林语堂的创作受佛教思想影响,饱含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使用正确;故选D。5.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先从关键词“春日”“青芜如毯”分析得知,内容是关于春天的草的描写,与③中的“绿茵”相对应,故③在第一个位置;“雨声淅沥”是对雨的描写,其特征与①中的“千缕”相对应,故①在第二个位置;“秋日”“花叶相辉”是对秋季景物的描写,与④中的“红叶”相对应,故④在第三个位置;“冬日”“雪意”是对冬季白雪的描写,与②中的“玉田琼屋”“洁白”相对应,故②在第四个位置;故选B。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唐宋八大家”指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B.《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他的代表作还有小说集《呐喊》等。C.“铭” 和“说”都是古时的文体。“铭” 是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说” 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 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爱莲说》。D.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割昏晓”指的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D.有误,古人将山南水北称之为“阳”,山北水南称之为“阴”,所以选项中“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表述不正确;故选D。二、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7.诗、文名句填空。①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②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③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④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⑤辛弃疾的词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与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自缘身在最高层 落红不是无情物 无案牍之劳形 可怜夜半虚前席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缘、落、案牍、疑、柳。三、诗歌鉴赏(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登幽州台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B.“前不见古人”中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君主。C.本诗前两句的朗读节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D.第三、四句中各增加了一个“之”“而”,读起来就比较轻快流畅。9.结合下列介绍的写作背景,说说你对诗歌中“独”的理解。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诗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不为武则天采纳,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答案】8.D 9.示例:“独”与绵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相对比,烘托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愤懑之情。【解析】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D.第三、四句中各增加一个“之”“而”,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不是“轻快”流畅;故选D。9.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诗歌写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同时写出的还有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联系写作背景“诗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不为武则天采纳,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可知,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所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独”含孤独之意,作者把自己置于了空间辽阔的茫茫宇宙之中,使个人显得格外渺小孤寂,烘托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作者却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满腹才华没有可用之机,他面对理想的破灭难免心生孤寂、落寞和郁闷。四、文言文阅读(共15分)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飖①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节选自李盛仙《夏日赏荷》)【注】①飘飖(yáo):随风飘荡的样子。10.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实为花中仙子也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可爱者甚蕃: ②香远益清:③荷花为雨所洗: ④余以为妙绝: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②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13.【甲】文题目是《爱莲说》,文中为什么还写了牡丹和菊花?14.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请简要概括周敦颐和李盛仙各自爱莲的原因。【答案】10.实为/花中仙子也 11. 多 更加 被 我 12.①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②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13.用菊花和牡丹花来衬托莲花的君子品质,突出作者的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14. 周敦颐对莲的喜爱,主要是因为莲具有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李盛仙爱莲是因为莲被雨洗后鲜妍明媚,清丽袅娜。【解析】10.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真是花中的仙子啊。“实为”译为“真是”、“确实是”,为程度副词,表明肯定的语气,修饰“花中仙子”这一主语;故断为:实为/花中仙子也。1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①句意: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②句意: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益:更加。③句意:荷花被雨水所冲洗。为:被。④句意:我认为绝妙极了。余:我。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鲜:少。闻:听说。(2)妙绝:美妙到了极点。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根据甲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通过描写菊花和牡丹的特点,衬托了莲的高洁,结合“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知,作者通过表明对莲花的喜爱,借赞颂莲花高洁的品质来表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14.本题考查对主旨情感的把握。根据甲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周敦颐唯独喜爱莲花,是因为莲花具有高洁正直、淡泊名利、不与世俗与世浮沉、有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品质;根据乙文“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可知,莲花被雨水冲洗后,鲜艳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正如花中仙子般。由此,李盛仙喜爱莲花。【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乙】有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当我看得)兴致正浓时,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似的)降下来,湖中荷花全部显现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起,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光彩艳丽,明丽妩媚,荷花枝叶柔软摇曳,形态多样,清秀美丽,优雅别致,真是花中的仙子啊。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绝妙极了。五、名著阅读(共6分)阅读《海底两万里》选段,完成下列任务。①正当尼摩船长缅怀于“复仇者”号的往事时,“A”突然遭遇了袭击,对我们发动攻击的是一艘没有挂任何国家旗帜的大船。我立即跑到甲板上,发现那艘大船正远远地迎面朝“A”开来。康塞尔和尼德·兰也在甲板上观望。那艘军舰又连续向这儿发出几枚炮弹,但是都没有击中目标而落在了海里。②……③尼摩船长望着那艘军舰,咬牙切齿地说:“你这艘该死的船!即使你不挂国旗,我也能认得出你!”接着,船长让我们都回到船舱里去。④“船长。”我问道,“你准备攻击那艘军舰吗?”⑤“岂止攻击,我要彻底将它粉碎,让它永远消失在我的视线中!”⑥“不,你不能这样做!”⑦“我一定要这样!”尼摩船长面无表情地说,“这是我的权利!我所热爱的一切,包括我的祖国、我的父母、我的妻儿,都死在他们手中!我必须这么做!我要他们的残骸同‘复仇者’号沉在一起!”15.《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 (名字)的作品,文段中的“A”是指 。16.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写道:“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为可以自由通行的。”如果书中的内容有可能实现,你最想亲历书中的哪一个章节的情景?并说明理由。【答案】15. 儒勒 凡尔纳 尼摩船长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 16.示例一:“沉没的大陆”。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黑夜中来到了一个传说中沉没的古老城市亚特兰蒂斯的废墟,废墟上还有熔岩在喷发。古老的地名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回忆,并在此陷入沉思。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在广袤的废墟上思考悠久的历史和短暂的人生,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示例二:“章鱼”。这一节快要接近海底旅行的尾声了,在经历了缺氧的生死考验后,他们又一次遇到了危险,七只巨大的章鱼围困了“诺第留斯号”,尼摩船长带领大家与章鱼搏斗,一名船员不幸被章鱼卷走,船长流下了眼泪。读到这里,我觉得海底旅行是勇敢者的行动,我喜欢冒险,希望能感受那一份惊心动魄。【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文学常识的掌握。《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 凡尔纳,他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结合“ ‘A ’突然遭遇了袭击,对我们发动攻击的是一艘没有挂任何国家旗帜的大船。我立即跑到甲板上,发现那艘大船正远远地迎面朝‘A’开来”可知,文段中的“A”是指尼摩船长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16.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与阅读迁移,结合作品来谈即可。示例一:“在海底平原上散步”。阿龙纳斯一行三人第一次穿上潜水服,走出“鹦鹉螺号”,跟随尼摩船长欣赏海底美景,海水非常清澈,阳光照射下来,可以看见各种美丽的植虫动物和软体动物,脚踩海底草坪非常柔软。我在阅读时就对这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向往。示例二:“价值千万的珍珠”。尼摩船长带阿龙纳斯等三人来到印度洋的珠母沙洲,数以百万计的珠母在这里繁殖,场面壮观。他们还见识了洞穴里一只孕育着价值千万珍珠的珠母。在这里遇到一个印度采珠人正在遭受鲨鱼袭击,最后尼摩船长在鲨鱼嘴下救起采珠人并送他一小袋珍珠。尼摩船长无与伦比的胆略和对一个落难者无私的帮助让我钦佩和感动,我希望在这里游览时能再一次感受到阅读时的那种激动。六、现代文阅读(共25分)(共42分)生命与气候①你能想到吗 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③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④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⑥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17.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了气候与生命的关系是: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B.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生命与气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进化的。C.草地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含碳量还多,所以青草比森林保存的二氧化碳多。D.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在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并且是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18.“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中的“大约”“近”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19.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答案】17.C 18.不能删除。“大约”是因为没有具体的科学考证数据,删除了反而不够科学准确;“近”表示时间上的靠近,删除表达不准确。 19.示例一: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示例二: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示例三: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由第⑤段“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可知,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且“所以”一词强加因果。故选C。18.本题考查说明语言。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能删去。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定性:“大约”用于对数量的推测,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近”是时间上的靠近。带词解句:联系句子可知,“大约1万年前”指估计在1万年前,“近百年来”指接近一百年来。删词解句:如果删去“大约”“近”就变成了“1万年前”“百年来”,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删去后与原义、事实不符。说明文语言特点:“大约”“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第①段“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第⑧段“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可知,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①根据文中描述,动物(包括人类)的活动会通过呼出二氧化碳或破坏植被来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上升,温室效应加剧。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助于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地球的温度。如果人类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温室效应会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③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以看作是动物界和植物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影响的结果。其中,温室效应与严寒期的交替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一方能在这场生物竞争中占上风。阅读文章《神奇的丝瓜》,完成下面小题。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了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⑩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20.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2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22.第①自然段中“随意种上、土壤不肥沃、玩玩而已”等词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3.“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季羡林笔下神奇的丝瓜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瓜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是因为它的藤很细。B.“那一根细藤怎么能承受得了呢?”“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两句都运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的担心。C.课文没有太多的语句写丝瓜的神奇。对丝瓜的这种神奇是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的。作者越担心,丝瓜就越显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D.这篇课文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的生长过程 ,一是展现作者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进行,叙述、说明、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受到丝瓜神奇的同时获得了启迪。【答案】20.(1)丝瓜秧生长迅速,细秧能养育出浓绿的瓜叶,充满了活力与生机。(2)丝瓜秧能控制瓜的生长,似乎有思想。21.“竟”有“出乎意料”“令人吃惊”之意,表现出丝瓜具有惊人的生长速度,表现出“我”的惊奇。 22.通过写种下的随意与不用心,反衬丝瓜的神奇,为后文丝瓜神奇地生长作铺垫。 23.神奇的丝瓜展现了随遇而安而又出乎意料的生命力;与世无争而又顽强不屈的适应力;和谐合理而又智慧简单的生存力。启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人对事不计较得失;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去解决,积极地面对,决不悲观。也就是面对困难从容不迫,积极面对,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24.C【解析】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第③段“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可知,丝瓜秧生长迅速,细秧能养育出浓绿的瓜叶,充满了活力与生机;结合第⑤段“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第⑥段“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了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可以看出,丝瓜秧能控制瓜的生长,似乎有思想。21.本题考查词句得赏析。竟,表示出乎意料,强调了丝瓜向上攀爬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作者的预期,也突出了丝瓜的神奇,让读者对丝瓜的生长能力感到惊讶。2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第①自然段中“随意种上”“土壤不肥沃”“玩玩而已”等词语,通过写种下时的随意与不用心,描述了种植丝瓜的环境和态度,与后面丝瓜的顽强生长形成对比,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丝瓜生命力的强大,同时也为下文丝瓜的神奇表现做了铺垫。2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这表达的是人生活的一种心态, 聪明的人很快乐,善良的人多长寿,年纪大的人能自由自在生活。根据文章内容中对丝瓜的描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人生态度来作答:1.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和顽强地生命力;2.面对无可选择的环境时,要有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心态,3.懂得取舍,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保持平和的心态。示例:丝瓜面对不同的情况能够做出不同的选择,例如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给处在有利地形的瓜特殊待遇。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像丝瓜一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同时要懂得取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此外,丝瓜怡然自得地生长也启示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要有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结合第③段“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一个“竟”字写出了对丝瓜秧旺盛生命力的惊叹,丝瓜的藤很细并不是它能输送大量水分和养料的原因,旺盛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原因;故该项理解错误;B.“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是一般疑问句;D.文章中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描写;故选C。七、作文(满分50分)25.在青春成长的路上,总有那么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请以“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500-700之间。(3)不限文体(诗歌除外)。(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答案】例文:离我最近的那个人记忆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个人,总是在我身边,陪伴我度过青春的岁月。 她是我的同桌,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从见到她的第一眼起,我就感觉她与我格外亲近。我们在教室里相邻而坐,那小小的空间距离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无比自然。 记得一次考试失利,我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趴在桌子上默默流泪。是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递过来一张纸巾,温柔地说:“别难过啦,一次考试算不了什么的,下次加油就好啦。”她的话语如同春风般拂过我的心田,让我感到无比温暖。那一刻,我觉得她离我是那么近,近到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我的关心。 还有一次,我因为和父母闹矛盾而心情烦闷。她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情绪,耐心地听我倾诉着内心的苦恼。然后,她用她那乐观的态度开导我,让我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她的鼓励下,我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了矛盾。是她,让我在思想上与她靠得越来越近。 我们一起在课堂上偷偷分享零食,一起为解出一道难题而欢呼雀跃,一起在操场上挥洒汗水。那些点点滴滴的时光,让我们的友情愈发深厚。 如今,我们虽然不在同一个班级,但我们的心始终紧紧相连。她永远是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时都能出现。她的存在,让我的青春变得五彩斑斓,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我会永远珍惜这份情谊,珍惜这个离我最近的人。【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1.审题立意。从“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可看出,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叙的是生活中与自己有交集,对自己有影响的人。题目中,最关键的词语是“最近”一词,这里的“最近”,不仅可以指物理距离上的最近,更可以是情感上的最近,还有可能是思想认识上能与自己达到高度共识,有一致看法和观点的人,从而突出这个人对自己的特殊意义和影响。在写离自己最近的那个人的同时,一定要联系“我”,“我”和“他”之间一定要有交集,切忌只写“他”而没有“我”。可以通过描述这个人与自己在空间、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近”,展现出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对方给予的帮助、启发或引领等,表达对这个人的感恩、敬佩、怀念等情感,从而体现青春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2.构思选材。本题适合写作记叙文,通过讲述自己与该人物之间的具体故事,表达从中获得的成长。开头可以采用回忆式的方式引出“离我最近的那个人”,比如“在我的青春记忆中,总有一个身影挥之不去,那个人,一直离我很近很近……”;中间详细描述与那个人相识的场景,比如在学校、家中或是其他特定的地方;讲述一些具体的事件来体现这个人与自己在空间、情感或思想上的“近”。比如在自己遇到困难时,那个人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并给予帮助;或者当自己迷茫时,那个人用一番话点醒了自己,让自己在思想上与他靠得很近;加入一些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使那个人更加生动形象;适当描述自己在与这个人相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感受;结尾处总结那个人对自己青春成长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自己对那个人的感激、珍惜之情,或者抒发希望一直与那个人保持这种“近”的关系等;最后可以简洁而有感染力的话来收尾,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文章的情感主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统编七下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押题卷(全国卷)10(原卷版).docx 2024统编七下语文期末考试模拟押题卷(全国卷)10(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