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习目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重点难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
1.成就: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
和 ,人民的 和 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 的政策没有变化, 、 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主要内容
①政治:平反 ,强调 领导,改革 制度。
②经济:加大 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成就:改革注入了某些 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 。
(3)局限:改革没有突破 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 。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 自主权,利用 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结果:改革只是对 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3)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 ,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 地位,放弃 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 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 ”。
(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 ,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三、苏联解体
1990年, 率先独立后,俄罗斯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发表主权宣言。 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任务一】
阅读教材P122第一目,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并指出原因。
成就
原因
阅读教材P123第一目中的“史料阅读”,分析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并指出其历
史局限性。
原因
局限性
【图解历史】
【随堂练习】
1.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在人均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做法(  )
A.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 B.严重脱离苏联社会实际
C.充分调动劳动积极性 D.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2.下表为1965—1985年苏联城乡收入统计对比表(单位: 卢布)。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年份 城市职工 集体农庄庄员
月均收入(含补贴) 月均货币工资 月均收入 占城市职工月均货币工资比重
1965 129.2 96.5 51.5 53.4%
1970 164.5 122 74.8 61.3%
1975 198.9 145.8 92 63.1%
1980 232.7 168.9 118.5 70.2%
1985 268 190.1 153.4 80.7%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出现了贫富分化的弊端 D.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
3.对下面漫画中的改革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使苏联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 D.导致社会主义阵营遭受沉重打击
知识点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成就:①东欧各国人民在 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 国家;
②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③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问题:大多采取 ,造成国民经济 。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1.背景:大多采取 ,造成国民经济 。
2.目的:摆脱 控制,通过 ,走自己 的道路。
3.概况:
南斯拉夫改革: 进行改革的,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 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改革导致
抬头, 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 埋下了隐患。
(2)其他国家: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 的束缚。
三、东欧的剧变
1.原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东欧各国共产党 了改革社会主义方向。
2.结果: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 制度急剧变化。
【易错点拨】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 的失败,而不是
运动的失败。  
【任务二】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P125页第二目,分析导致东欧剧变的因素。
2.1992年,邓小平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分析材料中“某种暂时复辟”指的是什么?
知识点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 。
2.政治制度: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3.经济制度:到 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 、 和 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概况:曲折发展,取得了包括“ ”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2.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 、 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 )
1.背景
①伟大转折: 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 ,作出 的伟大决策。
②改革开放:中国以 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 。
2.成就:2010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 。
3.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思维升华——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6)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7)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随堂练习】
4.1951年以后,南斯拉夫不再给企业下达具体的计划任务,只确定基本比例供企业参考,国家放弃计划分配的供销制度,过渡到工业品的自由流动,取消国家统一规定价格的政策。由此可见,南斯拉夫改革的趋向是(  )
A.私有化 B.权力下放
C.取消计划经济 D.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5.1989年,邓小平同志对来华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说道,现在的中国和苏联就像两辆车,正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要想让车平稳地转向高速公路,就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邓小平此语意在强调(  )
A.中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B.中苏两国开始达成亲密同盟关系
C.建设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收效甚微
6.(2022·山东烟台高一下期末)下面是《20世纪的世界》一书的目录,横线处的内容是(  )
第八编 变化中的世界 第一章 ________ 第一节 波兰:危机与变革 第二节 匈牙利:历史的重负 第三节 民主德国:渴望统一 …… 第二章 苏联的解体 第三章 冷战后的东方世界 第四章 冷战后的西方世界
A.美苏的争霸 B.欧洲的联合
C.欧洲的争夺 D.东欧的剧变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现代化历程简表
时间 相关事件
14-18世纪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及殖民掠夺
17-19世纪中后期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德意王朝战争、俄日资产阶级改革及殖 民扩张
18世纪中期一至今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及殖民扩张
—改编自《半月谈·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方》
阅读上述材料,围绕西方现代化的历程,自行拟定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时空坐标】
【本课小结】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