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学习目标】1. 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及原因。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第三世界面临的问题。【重点难点】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独立后的发展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景导学】回顾第12课、第13课、第16课的有关知识点,导入新课。知识点一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一、亚洲1.印度独立(1)领导:国大党领袖 、 和穆斯林联盟领袖 。(2)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 。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 。2.亚洲殖民体系瓦解: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二、非洲1.主要历程国家或地区 主要概况埃及 ①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 ②1956年,埃及总统 宣布收回 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阿尔及利亚 ①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 ,与 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 ②戴高乐政府调整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政策 ③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也为国家独立而斗争 撒哈拉沙漠以南第一个独立的非洲国家是2.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1) 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2)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国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三、拉丁美洲1.古巴革命(1)1959年, 领导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 国扶植的傀儡政权。(2)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 国家。2.巴拿马斗争: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 国手中收回 的全部主权。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误区警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的推动因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增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不断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任务一】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下图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归纳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思考,二战后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采取了哪些斗争方式?【随堂练习】1.某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有“印度独立”“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古巴宣布是社会主义国家”。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 D.民族独立意识的萌芽2.1960年,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时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下列各项中,不能验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 )A.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 B.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C.埃塞俄比亚恢复了国家的独立 D.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3.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99年,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这两次行动的共同之处是( )A.摧毁了殖民体系 B.获得了英美支持C.捍卫了国家主权 D.赢得了国家独立4.1960年,第15届联大通过《非殖民化宣言》,认为外来统治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同年,非洲共有17国宣告独立。1961﹣1969年,非洲又有16个国家独立。这说明,这一时期非洲的独立运动( )A.源于宗主国主动放弃殖民统治 B.主要是依靠非暴力斗争的方式C.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下迅速发展 D.都在联合国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知识点二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一、发展中国家的成就1.含义:发展中国家,又称“ ”,是指原来的 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 的新兴 。2.建设成就(1)亚洲: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发展 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 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 ”和经济起飞。(2)非洲: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 。经过 ,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3)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 ,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 。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 国家。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区域 面临挑战 应对亚洲 过分依赖 和 ,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 对 的监管。拉丁美洲 过于依赖 和 ,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 势头。非洲 是发展最 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 以下。 成立了各种 ,共同谋求发展。共同 问题 ①不平等的 。 国家操纵国际市场, 农产品和原料价格, 工业品价格,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② 侵略遗留下来的 和 等矛盾,造成一些 和 。 ③自身也存在 失误、 过快增长、社会 、 等问题。【易错点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发展中国家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根本出路。当今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公平、正义、合作与共赢的全球新秩序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任务二】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教材P131第二目和下图,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和沙特两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及两国经济发展各自呈现出的特色。机遇特色2.阅读教材P131-132第三目,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临哪些共同问题,并指出其根本出路。问题出路【随堂练习】5.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决定成立一个联合国附属的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机构。“七十七国集团”中的非洲国家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一份17页的声明,最终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落户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联合国附属机构总部设在南半球的先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 B.联合国权力的扩大化C.发达国家环境的恶化 D.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6.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为10%以上或者30%左右,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达到了50%-60%。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C.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 D.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存在7.1971年,英国殖民者撤离波斯湾,在阿布扎比、迪拜等地酋长的主持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于当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在20世纪70年代,阿联酋迅速完善了城市基础建设,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繁荣局面的形成(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实为列强资本输出制造的假象C.主要依赖战略能源物资的出口 D.得益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推动8.下表为1960-1976年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表。表中数据变化表明( )国家 1960年 1970年 1976年 注A B A B A B美国 72 2 800 93 4 800 105 7 900 A为经济增长指数;B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英国 76 1 400 94 2 200 102 3 900乌干达 99 60 117 135 96 266加纳 93 198 95 257 97 498A.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B.资本主义无法克服基本矛盾C.发展中国家成就与挑战并存 D.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联系加强9. 20世纪70年代后,很多独立的非洲国家面临着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进口成本上涨、外债急剧上升等危机,这些国家努力寻求全球财富的公平分配,尤其是保证商品价格和市场的公平。据此可知,非洲国家的应对之道是( )A. 切断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 B. 加入联合国以争取经济援助C. 抵制美苏两大国的霸权主义 D. 谋求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10.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 )A. 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 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C. 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 D. 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11.“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仓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的助手伊斯梅这段话表明:A.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B.印度国大党在独立运动中起到决定作用C.穆斯林联盟的领导是印度独立的决定性因素D.英国自愿地放弃了对印度的统治12.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各国为争取经济和政治独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成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第一个独立的非洲国家是A.埃及 B.阿尔及利亚 C.南非 D.加纳13.小敏同学用口诀法记忆非洲历史:“南方古猿叫露茜,金字塔有木乃伊。三角贸易失上亿,非洲终不为欧役。”口诀中的“非洲终不为欧役”指的应该是A.埃及共和国建立 B.纳米比亚独立C.收回巴拿马运河 D.尼日利亚独立14.材料 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主题主题战争与革命国际秩序从无序走向有序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改革从两级走向多级——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选取材料中的任一主题,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主题,表述清楚,逻辑严密)【本课小结】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