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一、学习目标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概括典型事例的能力。 (重点)
探究本篇通讯的写法特色。(难点)
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杂交水稻”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有支持,有质疑,有不屑。当“杂交水稻”真正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有了“超级水稻”的称号时,世界为之震惊。温饱从来都是一个国
家民生的根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杂交水稻发现的科学之旅—《喜看稻菽千重浪》。(二)
(二)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沈英甲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北京 101 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 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1979 年 开始发表作品。199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
《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
《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了解袁隆平
袁隆平,大学文化,1954 年 4 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了解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 36 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 1/5 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 600 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 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 年 2 月 22 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2001 年 2 月 22 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了解人物通讯
【含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写作对象】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比如: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结构类型】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解题
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 1959 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副标题: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 2000 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三)整体感知
明确字音
稻菽(shū) 签署(shǔ) 山麓(lù) 一蔸(dōu)蕴藏(yùn) 籼稻米(xiān) 分蘖(niè)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
鹤立鸡群: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四)文本研读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引用了毛泽东 1959 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①2001 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 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 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 2-3 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4、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邓小平、杨利伟、袁隆平都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
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②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③在各自的领域里,均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5、阅读下面的课文,并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和压缩,把主要意思用两个复句表达出来。
袁隆平对这蔸奇特的稻禾精心照顾,收获时对其种子进行了观察分析,根据遗传学的分离定律,断定这株去年发现的稻禾,是“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袁隆平经过反复计算,发现了真理,认定:只要探索出“天然杂交稻”的生长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五)中心思想
本篇通讯全面地记叙了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六)写法特色
1、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2、课文的第一段与后面的四个小标题是什么关系?
是总分关系。(第一段):总述袁隆平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第二段 最后)分述
其事迹及表现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 类,列小标题组织材 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线索:课文第 2-3 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七)拓展延伸
①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②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③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④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⑤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⑥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来。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身体不好,怎么行?
⑦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 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⑧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⑨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 就不用。
⑩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