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共35张ppt+内嵌1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共35张ppt+内嵌1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温故知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①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②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大的凝聚力、特有的包容性。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对今天当代问题的意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探究一:《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以音乐的形式“唱出来”, 引起国人极大的反响,大家纷纷点赞。《经典咏流传》为什么能够如此“出彩”呢?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 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标准—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途径—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目标—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 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标准: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途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知识拓展】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区别 着重点 在于改造和转化 在于创新和发展
对象上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内涵是要有当代借鉴价值的,形式是陈旧落后的,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里只是指内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内涵;
途径上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上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联系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却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 ②二者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在,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 1.《经典咏流传》将古代经典诗词以流行音乐的方式“唱出来”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仁政”的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同时又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3.将甲骨文做成可爱的“表情包”。
4.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更多强调个人对家庭对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服从;今天我们讲“孝”,则又突出亲子双方平等、互相尊重的内涵。
5.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的文物做成年轻人喜欢的畅销款盲盒
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判断下列例子属于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
3.促进文化传承
(1)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批判继承)
(2)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推陈出新)
发展
继承
必要
前提
必然
要求
创造性转化
对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
创新性发展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P97)
(2)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p99)
(3)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p99)
(4)大众化传播: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P100相关链接)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知识总结: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要求:时间3分钟,阅读教材100--102页,勾画梳理以下问题
自学任务: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作用?
3、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4、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
(精神支柱)
团结统一
勤劳勇敢
爱好和平
自强不息
强调整体意识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 ,民族内部团结,国家统一
强调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如国际交流,走和平发展道路
强调的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 。业精于勤、勇者不惧
强调的是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①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②作用: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3)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核心内容):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表现
伟大梦想精神
(关键词: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伟大奋斗精神
(关键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伟大团结精神
(关键词:团结一心、同舟共济)
伟大创造精神
(关键词:发明创造)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民族精神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
3、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作用)(为什么要弘扬)
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②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不同时期 民族精神
一百多年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和改革时期
新时代
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 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
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4、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
②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着力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方法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
③ 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拓展: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④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文化“主心骨”的核心作用。
⑤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⑥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⑦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人人都应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
2.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中华民族精神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
3.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们有共同的基本内涵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 对于传统文化要全盘继承
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改错】
6.伟大创造精神是当前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7.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内涵和形式上改造,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创造性转化
8.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9.我们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改错】
12.(2023·湖北高考真题,16)古人早就观察到藕断丝连的现象,并从荷花茎秆中提取出丝状纤维,搓捻成线,用于织造。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传统藕丝织造技艺的当代复兴表明( )
①古代文献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
③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
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例精练】
【解析】②③当代中国设计师不仅从古代文献中恢复了失传的藕丝织造技艺,而且推陈出新,制作出色泽自然、触感柔软又抗褶皱的个性化、艺术化的织物,这说明文化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也说明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必囿于形式,②③符合题意。①文化创新要以社会实践基础,立足时代之基,古代文献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①说法错误。④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但不是其核心,④错误。
13.(2021·河北高考真题,11)博览典籍故事,读懂典籍思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热播的《典籍里的中国》,曾演绎了一场《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跨越300余年、共筑“禾下乘凉梦”的奇妙故事。这个故事打动了观众,也让《天工开物》中“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一语更加深入人心。可见( )
①科学家不计功名的奉献精神灿耀古今
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形式
③文化发展是扬弃传统文化的过程
④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典例精练】
【解析】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体现科学家不计名利,他们身上彰显的奉献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①正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热播的《典籍里的中国》”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形式,②正确。文化发展是扬弃传统文化的过程,但材料并未涉及“扬弃"的内容,③说法正确但与题目无关。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④说法错误。
(2023·全国甲卷,20)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股“青”流博得满堂彩。该节目把舞蹈与国画相结合,通过“青绿腰”等舞蹈动作生动演示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把中国画“舞”活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这一现象反映的道理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依赖于艺术形式的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精练】
【解析】①:社会实践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排除。②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股“青”流博得满堂彩。该节目把舞蹈与国画相结合,通过“青绿腰”等舞蹈动作生动演示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把中国画“舞”活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这种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而这种批判性继承,也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有利于繁荣发展民族文化,②③正确。④: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有精华也有糟粕。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根本上还是依赖于对其内涵与当代价值的认同而非对其创新艺术形式的认同,④排除。故本题选C。
(2023·全国甲卷,2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例精练】
【解析】①:马克思主义吸收各种优秀或先进的思想文化,而不是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①排除。②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②④正确。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指导,而不提供具体方案,③排除。故本题选C。
(2022·全国甲卷,2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千百万志愿者投入疫情阻击战。他们忙碌在社区,买菜送药、排查隐患;奔走在街头,维持秩序、义务接送;活跃于网络,辅导学业、疏导情绪,展现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
①赋予集体主义精神新的实践内涵
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③表明时代精神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
④彰显了根植于多样化实践的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例精练】
【解析】①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志愿者友善、爱国,他们的感人事迹诠释了新时代集体主义精神,赋予集体主义精神新的实践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①②正确切题;③:时代精神根源于实践,而不是中华传统文化,③不选;④:材料不涉及文化多样性,④不选。
(2022·全国乙卷,20)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知识工人”邓建军、“白衣圣人”吴登云,再到新时代的“走钢丝的高空医生”陈国信、“金牌焊工”高凤林……一大批建设者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续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篇章。劳模精神是(   )
①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
②不同劳模独特个性的集中体现
③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典例精练】
【解析】①: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是看它是否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是否能经受实践检验,是否有助于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民族复兴,是否能提供精神支撑,是否有益世界文明。该选项夸大了劳模精神的作用。故①错误。②:说法错误,应该是不同劳模共性的体现,故排除②。③: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一大批建设者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续写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篇章。劳模精神是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故②③正确。④:材料强调的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一大批建设者发扬劳模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也是弘扬劳模精神时代价值的体现,故④正确。
(2022·湖南高考真题,10)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
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例精练】
【解析】从与革命先烈的对话中,感受到人们对建党先驱革命先烈所体现精神的认同感,这说明建党精神已经融入人民和民族的血脉,②符合题意;建党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依旧是永远的精神火炬,③符合题意;从与先驱的对话中,感受到的建党精神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并未突出现代传媒的功能,①不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错误。
19.(2023·山东高考真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
[精神家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卓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1)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闸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7 分)
【典例精练】
【答案示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要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塑造中华文化的丰满形象和精神面貌。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应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凝聚民族合力、赓续民族精神,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③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继续增强中华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④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全社会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的作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价值追求,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与发展。
【典例精练】
20.(2023·广东高考真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阅读为什么会出现“变”与“不变”的现象。
【典例精练】
【参考答案】
 ①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形式会发生变化,要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②无论是社交化阅读还是传统阅读,这些约定俗成的仪式和活动,承载着人类对知识和生命的特别敬意,聚集了民众文化心理和认同感。在传承创新中让阅读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现场,成为与时代同行的节日新风,这样的阅读才历久弥新。
【典例精练】
21.(2023·全国乙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习近平强调,“让 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从《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咏唱中国经典名篇,到《中国诗词大会》以选手积极竞答、观众广泛参与、专家深度阐释的方式展示中国诗词之美;从《典籍里的中国》以影视化、戏剧化、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典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中国价值,到《中国成语大会》讲述成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背后的中国智慧;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读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经过创作者的深入发掘、精心编制、精彩演绎,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典籍、文物、建筑遗产“活起来”,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形成持续不断的传统文化热。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的意义。(10分)
【典例精练】
【答案示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有利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②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对个人的促进作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典例精练】
22.(2022·海南高考真题,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这段话摘自“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在1949年牵头组织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这是一代中国科学家家国情怀的写照。
  “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为“禾下乘凉梦”耕耘一生,年过九旬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病危之际,他最挂念的仍是稻子长势。
  从国之重器到中国饭碗,一代代科学家心系祖国,无私奉献,在中华大地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分析弘扬科学家精神对建设科技强国的意义。
【典例精练】
【答案示例】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利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科技强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代代科学家心系祖国、无私奉献,他们所铸就的科学家精神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激励中国人民建设科技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建设科技强国的热情。
 ③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这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梦助推科技强国建设。
【典例精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