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标题、句段作用知识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标题、句段作用知识点汇总

资源简介

绝地求生规则介绍及新手入门教学 《绝地求生》是一款竞争类型的游戏,游戏玩家需要在地图中搜索各种枪械,药品,武器配件,防具。在不断缩小的安全区域内对抗其他玩家,直到淘汰最后一个敌人后取得胜利。《绝地求生》有着特有的竞技规则和玩法模式,写实风格让玩家有着身临其境的游戏体验,并且在游戏中还有机会运用咱们古人说创作的各种兵法策略等等。下面就有我来带大家来从头到位了解这款游戏吧!   每一局游戏将有100名玩家参与,他们将被运送到绝地岛的上空,游戏开始跳伞时所有人都一无所有。游戏的每一局比赛都会随机转换安全区,并且每个区域获得的武器、道具均是随机出现。这样玩家的很新鲜与紧张感会更加强烈。   游戏展开的方式是:玩家赤手空拳地分布在岛屿的各个角落,利用岛上多样的武器与道具。随着时间的流逝,岛上的安全地带越来越少,随机地区也会发生爆炸的情况,最终只有一人/一队获得胜利。   游戏分为单排,双排,四排组队模式,自定义服务器中还有更多组队人数模式。记住语音设置记得换成队伍语音,不然你和队友交流的时候身边的敌人也能听到你说话就可以确定你的位置了!单排进入游戏首先会进入出生岛,玩家在出生岛内可以随意走动,交流,可以捡起放在海边桌子和各地的枪支尝试射击等待游戏的开始,期间是不会损失活跃值的。等到游戏人数接近100时,开始倒计时1分钟读秒。读秒完成之后就可以上飞机选择自己想要去的位置开始游戏。   1:跳伞   跳伞很有讲究,如果你想最快速度的落地抢占先机,就得把方向对准地面垂直下落,速度达到234千米,这样是最快的。一般新手我比较推荐距离航线较远的物资较少的小房子,这样前期取得更多的时间发育自己,提高胜率的几率。   2:枪械的搭配推荐:   步枪+散弹枪、步枪+冲锋枪、步枪+狙击枪,这三种搭配可以有效的让你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步枪用来攻击中远处的敌人,散弹枪和冲锋枪用来攻击近处和贴脸的敌人,狙击枪用来狙击远处的敌人。   3:演习区域的应对办法   游戏中会有一个演习区域,玩家如果处于外围,将受到减少活跃值,时间越长,圈越小,受到的伤害越大!所以在游戏中提示安全区即将缩小的时候,玩家就得选择进入安全区。比较推荐的方法是跳地图比较靠中心点的地方发育,这样跑圈的距离就会变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发育。   4:地形建筑选择   在地图中有各式各样的地形,建筑,在前期,玩家需要在建筑内搜索资源,后期,安全区越来越小的时候,选个有利的地形和建筑就尤为重要。前期的时候如果你身边有敌人和你抢夺资源,你可以选择躲避在一个房子内等他,也可以选择在窗户边,反斜坡、树后(确定敌人位置的时候,否则你也许就是用后背对着你的敌人了)来帮助自己淘汰敌人。主要的原则就是,不要把自己的身体暴露在敌人的射击范围之下!   总结:《绝地求生》是一款非常好玩的射击竞技类游戏,多种多样的策略、武器介绍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和大家详细介绍,帮助你大吉大利!成为唯一的那个胜利者!大家快叫上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开黑吧~ 这篇绝地求生规则介绍及新手入门教学说明写的怎么样?你学到了什么? 【考点解读】 题型一:(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文中第A段(划线)句子(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某(划线)句能否删除?为什么?【句子作用题】 题型二:分析文中第A段(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某段能否删除?为什么??【段落作用题——常规命题型】 题型三:文章引用……/讲述……/从……说起(写起、谈起),有何作用(用意、好处)?【段落作用题——趣味句段型】 说明文标题、句段作用 一、说明文标题作用 【提问方式】 1. 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2. 为什么以.......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3. 你认为文章标题好在哪里? 4. 请你拟标题。 5. 标题的含义:分析具体含义,有的还要答出表达情感,尤其是形象生动的说明文。 【技巧点拨】 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的内容。 2. 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3. 运用修辞,一般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作用是生动形象(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4. (修辞、设悬、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分类回答:内容上+表达上 即: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套话: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注意事项: ① 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罗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 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答题规范】 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说明了......的特征,)揭示了说明内容。 表达上:运用......。(一般是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作用) 以此为题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吸引读者(修辞、问句、热门话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另:请给文章拟题目: 根据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考生在拟定文章标题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A、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小标题概括的部分内容); B、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C、找文章的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物件、核心事件等; D、注意文章开头、结尾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E、说明文注意过渡句、每段的中心句、关键词; F、标题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新颖; 【例题01】 下面的标题有什么样的作用? 《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 ①内容上,点明了说明対象中国红,说明为什么中国红适合喜庆:揭示了说明内容 ②表达上,以设问句的形式,设置了念,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今天你低碳了吗》: ①内容上,“今天你低碳了吗”的询问语气,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一低碳生活:倡导人们践行低碳生活,揭示说明内容; ②表达上,用询问的语气设题,设置悬念,生动别致,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天赐良“源”》: ①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一种能源,说明这种能源的特征“好”,揭示了说明内容; ②表达上,利用谐音巧妙化用成语“天赐良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植物大熊猫一一四合木》: ①内容上,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四合木,并表明其特征一一像大熊猫一样珍奇稀有,揭示了说明内容; ②表达上,运用比喻修辞,将四合木比喻成植物界的大熊猫,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二、说明文句段作用 【提问方式】 ......句子/段落有怎样的作用? 引用......故事/现象有怎样的作用? 3. 引用......名言、俗语有怎样的作用? 【答题规范】 1、内容上 (1)引出了说明对象 / 说明对象......的特征 / 运用....说明方法+作用;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学色彩(如引用古诗词,歌曲,谜语等); (4)引发读者思考。(如开篇发问,设问) 2、结构上(四格图) (1)开头段:①点题(用扼要的话把文章标题的意思解释出来。)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 ③首尾呼应(在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结尾时再呼应一次。) ④总领全文(用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话概括全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2)中间段:①点题(用扼要的话把文章标题的意思解释出来。) ②承接上文,与上文形成呼应(在上一段的最后是承接上文;自己单独一段是承上启下) ③引起下文,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 ④承上启下(例:过渡句,往往虽然……但是……的句型有可能成为承上启下的句子。) (3)结尾段:①点题(用扼要的话把文章标题的意思解释出来。) ②首尾呼应(在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结尾时再呼应一次。) ③承接上文,与上文形成呼应 ④总结全文(利用简明的语言解释说明全文的具体内容) 即: 内容上介绍了...,(说明对象...特征)(引用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运用...说明方法,作用...)。增加文章趣味性和文学色彩。 结构上...... 【技巧点拨】 划线句子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 ①指出其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效果; ②指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如:分析下面语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己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増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①对应的答案是:概括说明植树种草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语言简洁明快; ②对应的答案是:总领全段 将二者合起来,就是划线的中心句的作用(答案分为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概括说明植树种草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语言简洁明快;在结构上总领全段。 划线句子是一个过渡句 ①指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或者是承上启下; ②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何好处。 ③指出:承上的——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启下的——引出下文什么内容;承上启下的——上文承接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④难点突破(如何判定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过渡句) 无论是承上、还是启下,抑或是承上启下,带来的好处都是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例如: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中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令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中这个划线句子就是针对过渡句的结构作用出的试题。“这样辉煌的成就”概括了上文赵州桥的历史、结构、造型特点,具有承上作用,“为什么”这个疑问代词,概括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所以具有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这个段落中,划线句子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上承接我国石拱桥取得的辉煌成就,下引出取得成就的原因,使文章架构严谨。 划线句子考核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 要指出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不要遗漏)? ② 要指出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说明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③ 要指出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带来怎样的效果? 例如: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氧化钠(食盐):有63.7亿氢化钙:有20亿吨氢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先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米,沉不下去。 1.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引资料、分类别、列数字 2.主要说明了:死海的咸度高、浮力大 3.效果 (1)引资料:突出村科的科学性、准确性,増强说服力 (2)分类别:将死海中的物分成若种类一一说明、条里清晰,层次井然 (3)列数字:准确具体 整体答案是:这句话运用引资料、分类别、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的咸度高、浮力大这一突出特点,说明过程引用材料、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增强了说服力,同时把复杂的内容说明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划线句子就是点名文章写作意图(写作目的)的句子 ① 指出其结构作用,总结全文 ② 指出其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点明本文的写作意图,倡导入们做什么公 例如:人们种植香烟,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社会消费香烟、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吸烟,严重损害着自己的生命,威胁着他人的健康。我们要切实行动起来,高高扬起禁烟的旗帜。 划线句子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意图),倡导大家积极参与禁烟行动。 首段作用 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交代说明对象......特征; ④运用......说明方法,作用......; ⑤参考四格图。 答题思路:内容上——结构上。 尾段作用 ①补充说明……; ②运用......说明方法,作用......; ③使说明更全面、更严谨; ④参考四格图。 答题思路:内容上——结构上。 典型例题 【练习01】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预报阴雨 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空气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预报温度 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气温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气温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气温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气温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5月B版,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 4.本文第二个小标题中的温度一词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5.请结合全文内容揣摩文题《植物气象员》的妙处。 答案:1.(2分)说明对象:植物;说明内容:植物可以预报天气。说明:每问1分。 2(2分)结构方式:总分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每问1分。 3.(3分)举例子。文章为了具体说明植物能预报阴雨的特征,列举了黄瓜蔓、风雨草、含羞草、晴雨花、茅草、松果的鳞片和河底的青苔等例子,既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说明: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作用说明酌情给分。 4.(3分)不恰当。因为温度在此表意不准确,它是指物体冷热的程度,而据本部分内容来看,植物预报的是气温,而不是温度。说明: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 5.(2分)文题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植物能预报天气的功能特征。说明:意近即可。 【练习02】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3.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13.作者将人和蚊子在雨中漫步的“惬意”和“危险”作比较,提出蚊子“在雨中为什么能够毫发无损”的问题,激发读者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问题的具体说明 【练习03】 让脚告诉你 ①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可信度越大。”脸离大脑中枢最近,所以最不诚实。我们与别人相处,总是最注意他们的脸。而且我们也知道,别人也以相同的方式注意我们。所以,人们可以借一颦一笑撒谎。手位于人体的中间偏下,诚实度也算中庸,人们多少也利用它说过谎。可是脚远离大脑,绝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个部位,但它比脸、手诚实得多,它构成了人们独特的心理泄露方式——脚语。 它虽然远离大脑,但是更为真实,你可要小心被脚出卖呀。   ②就好像人体语言的其他信号一样,脚的习惯动作也有自己的语言。在我国丰富的语言词汇里,有许多描述脚语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与其说是描写脚步的轻、重、缓、急、稳、沉、乱等,不如说是描述人的内心或稳定或失衡、或恬静或急躁、或安详或失措的状态。人的心情不同,走路的姿势也就不同;人的秉性各异,走起路来也有不同的风采。脚语有一种节奏,是为情绪打拍子的,如同舞场的旋律。“暴跳如雷”是自然界的快节奏和重节奏;“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一种快旋律的轻节奏。   ③ , 。如果一个端庄秀美的女子走起路来匆匆忙忙,脚步重且乱,就可断定她一定是个性格开朗、心直口快、不留心眼儿的痛快人;反之,看上去五大三粗,走路却是小心翼翼的样子,这样的人一定是外粗内细的精明人,他干事往往以豪放的外表来掩盖严密的章法。 ④人的心理指向往往从脚语中泄露出来。当人们双脚交叠时,就如同双臂交叠一样,属于一种保护性的动作。交谈中若对某人有好感,双腿就会自然朝向某人交叠。谈话的时候,身体前倾,脚尖翘起,表示殷切而愿意合作,反之,要是身体挺直,双脚交叉的话,则意味着怀疑与防范。倘若有人一坐下来就跷起二郎腿,就表明他怀有不服输的对抗意识。若是有人大胆地翘起二郎腿,则表示她们对自己的容貌有足够的信心,也表示她有要显示自己的欲望。 人在站立式,人在站立时,脚往往朝着主体心中惦念或追求的方向或事物。譬如,有三个男人站在一起,表面看起来他们在专心交谈,谁也没有理会站在一旁的漂亮姑娘,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每一个人都有一只脚的方向对着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注意她。他们的专心致志只是一种假面具,而真情被隐蔽着,但是他们的脚语却把各自的秘密泄露了。 ⑤人的脚步尽管因地、因事而异,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脚语。因此我们就能解释一种现象:对于熟悉者,你不用看其人,仅凭那或急或轻或重或稳的脚步声,就能判断出个十之八九了。 ⑥因此,通过“脚语”了解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人的状态,对形成融洽的气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式极有帮助的。 (选自2009年5月5日《羊城晚报》,略有改动) 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回答。 12.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既能概括上文内容,又能领起下文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 。 13.本文从 “最不诚实” 的脸和 “诚实度中庸” 的手写起,为什么?(4分) 14.阅读文章第①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它虽然远离大脑,但是更为真实,你可要小心被脚出卖呀。 15.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11. ①内容上,表明了说明对象——脚语,说明脚能够真实反映人的心理性格等;揭示说明内容。②表达上,“让脚告诉你”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12. 脚语除了能反映人的状态情绪外,还可以反映人的性格。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13.从章从“最不诚实” 的脸和“诚实度中庸”的手写起,与后文的远离大脑,最真实的脚形成对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脚语独特的心理泄露作用的介绍。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能答出“远离大脑,最真实的脚形成对比(进行比较)”得1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得1分,完整答出“引出下文对脚语独特的心理泄露作用的介绍”得2分。(只写“引出下文”不写具体引出对象的只得1分) 14. “出卖”在句中是泄露秘密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脚语”具有独特的心理泄露,具有更强可信度的特点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解释“出卖”的含义占1分,指出修辞占1分,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表达作用占1分。 15.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谈话时身体和脚姿势不同,代表的态度也不同的例子,并通过两种姿势的对比,真实具体地说明了脚语往往能泄露人的心理指向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正确指出说明方法得1分(只写一种不得分);能联系原文正确表述所列举的例子和对比双方,并正确表述其作用1分,答出“具体”“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得1分。(只分析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最多得2分) 【练习04】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即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诮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水补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及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篓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⑦研究者们表示,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得太快会让我们感觉口渴,以及冷饮为何特别解渴等问题。 ⑧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选自2016年8月12日<光明日报》,作者詹欢欢) 13.第①段引用“望梅止渴”的典故有什么好处?(3分) 13.①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了说明对象:口渴的原因。③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点题等作用。(意思对即可) 【练习05】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晨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图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唤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丘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1.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2.承上启下。 3.第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五角菟丝子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事实。 4.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万事求真求细的追求精神。 总结这节课所学知识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