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历案【学习目标】1.评说“天时”“地利”与“人和”之间的逻辑关系;2.鉴赏《孟子》散文流畅充沛、雄辩有力的论证语言。教学重难点1.评说“天时”“地利”与“人和”之间的逻辑关系;2.鉴赏《孟子》散文流畅充沛、雄辩有力的论证语言。【学习过程】一、妙引明标悠悠华夏历史,经典浩若繁星。近日,学校将要举办“我心中的最美典籍”拉票活动。八年级一班的同学发现《孟子》这本著作也在投票之列。他们想通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来给《孟子》拉票。同学们,你们愿意加入这次拉票会,一起捧起这颗灿烂的典籍之星吗?学习目标:1.评说“天时”“地利”与“人和”之间的逻辑关系;2.鉴赏《孟子》散文流畅充沛、雄辩有力的论证语言。文化常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是语录体,其思想核心是“仁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的《孟子》是议论散文体,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作品风格是文章气势充沛,语言流畅,逻辑严密,论事论理雄辩有力。(以上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检测内容选择使用,部分也可以作为课堂检测题。)二、朗读悟“道”学习任务一:听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悟出“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ɡuǎ]助。寡助/之至,亲戚[qī]/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评价任务一:(1)画出两个排比句,通过诵读,体会语言流畅充沛的特点,读出气势。(1-2组)(2)画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句和结论句,用“/”划分出论证的三个层次来,并悟出“道”的含义。(3-4组)(预设:“道”即王道、仁政,也就是“人和”)三、论证明“道”学习任务二:翻译课文,评说“天时”“地利”与“人和”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判断出其使用的论证方法。评价任务二:(3)检测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巩固所学。(顺流提问,填空式)(4)评说“天时”“地利”与“人和”之间的逻辑关系(1-2组),判断出使用的论证方法(3-4组)。(预设:分别列举“攻城”“守城”事例,论证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双重否定句的使用加强了语言气势和论证力度。)板书:天时地利不如人四、鉴赏得“道”学习任务三:诵读课文第3层,读出排比句流畅充沛的语言气势;画出使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判断出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说雄辩有力的语言特点。评价任务三:(5)归纳出排比句“层递”的特点及其作用。(1-2组)(层递式排比句,不可交换句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6)找出反面论证、对比论证的句子,总结语言特点。(3-4组)(层递排比句同时从反面讲道理论证,通过“得道”与“失道”的对比论证,得出“君子战必胜”的结果,增强雄辩力。)板书:君子得道战必胜五、拓展行“道”学习任务四:从战争到治国,请列举中国历史上的实例,总结“行道”的必要性。评价任务四:列举“得道”“失道”的历史实例,阐述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2组,3-4组)(7)商纣王虽然天资聪敏,但不行仁政,横征暴敛,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的天下。(从“失道者寡助”的角度进行阐述,还比如清朝末年的腐朽统治。)(8)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试着从孟子“得道者多助”的角度进行阐述一下。(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再比如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一举打垮反动腐败的国民党反动统治。)通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推荐《孟子》:(1)本文开篇提出论点,再以攻城、守城的战例分两层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和”进一步发挥,将论题深化。“得道”(即“得人和”),就会“战必胜”,从而阐明了“人和”的重要性。(2)善于运用排比、对比、增强论证力量。“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部分,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突出了守城一方的各种有利条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部分,用层递排比句再次强调了“地利”不足恃。这些排比句的运用,不仅使文章气势磅礴,而且析理精微,说理性强。“得道”与“失道”的对比,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应该大力推荐《孟子》这部书,让这颗灿烂的典籍之星,在古代文学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传承万代千秋。课堂检测:1.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 。2.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布置作业:1.小组竞读,背诵、默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积累有关孟子的名言佳句。【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地利不如人君子得道战必胜附:解释重点实词:①七里之郭(外城)②环而攻之(围)③城非不高也(城墙)④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⑤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胃、盾之类)⑥委而去之(放弃;离开)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⑨得道者多助(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⑩寡助之至(极点)⑾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⑿故君子有不战(能行仁政的君主)虚词意义及用法:①之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指城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助词,的)寡助之至(动词,到)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③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凭借)以天下之所顺(介词,凭借)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一词多义:城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古今异义:①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③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今义:城市④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定居)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威慑)特殊句式: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判断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