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当今世界的发展特点 政治: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经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文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一超多强)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 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一超 美国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9.11事件;2001年10月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多强 欧盟 欧洲联盟于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到2013年,欧盟包括28个成员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主张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欧盟的独特作用,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日本 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中国 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发展中国家 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影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认识 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是社会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的继续与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长期性:这次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决定了新旧格局的交替必然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多极化动态过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与“单极霸权”之间存在着斗争,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 力量多元化: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发展中国家等是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总的趋势:走向缓和,但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以及局部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该怎样做 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历程 阶段 时间 特点开端 15-16C 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向世界扩展。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发展 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商品输出)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输出) 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曲折 20C上半叶 一战到二战结束,争夺世界市场,贸易保护泛滥,使全球化陷入困境促进 二战后 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 20C70年代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加快 20C90年代 跨国公司通过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世贸组织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潮流 21世纪以来 (互联网、人工智能)新一轮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原因 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本原因);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评价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利大于弊。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人员、贸易、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使商品和服务更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于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对发达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凭借技术、资金、市场、经济管理方面的优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经验,改善产品结构,等等。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问题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逆全球化主张和脱钩做法;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对策 各国既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也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间经济合作,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采取谨慎态度,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规避金融危机的冲击。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 概念 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三个层面 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 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 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化四个阶段 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系统阶段。 企业信息化阶段。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认识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人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之时,如何保卫自己的信息安全,也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文化多样性 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促成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多语制和不同文化间的交往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基本特征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问题 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冲突,有些强势的文化对弱势文化采取“文化霸权”或“文化殖民”等,试图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对方。应对策略 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于律平等的原则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国际局势整体较为稳定: 二战后,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此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联合国维和行动发挥的有效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和平环境下各国获得了极大发展,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教训 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共同需要。人类发展面临问题 发展问题 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问题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面临的问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阻碍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问题,领土争端: 如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叙利亚内战导致的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 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认识 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而旧的国际秩序和治理模式又存在弊端,难以适应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要求启迪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东西问题 东西问题主要是指20 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中,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峙。东西问题主要是和平问题。南北问题 南北问题是指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和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的问题。南北问题主要是发展问题。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 原有国际组织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国际共识: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新的国际组织及治理机构 全球层面: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地区层面: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2009年首次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全球治理中国方案 内容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缘由 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是缘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谐理念。 中国深受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压迫和剥削。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理性可行的方案。行动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携手抗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历史 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中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涵 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 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道路。 安全上: 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 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开放、包容、 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 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做法 要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道路。 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样的地球家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