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探访古代文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探访古代文明》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围绕“共同的世界——历史与文化”这一学习主题,设计了《探访古代文明》《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两课。本课是第 1课,先从认识人类早期文明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四大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文明成就,探究以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早期文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探究中华早期文明的方式,探究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帮助学生了解其他早期文明区域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人类文明的重大影响。【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四大文明古国早有耳闻,但是对于早期文明的发祥地及其成就和意义,中华文明的巨大成就及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了解不深入。【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知道人类早期四大文明区域,探究文明诞生地的共同点及原因。2.解读文物图片,合理推测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了解中华先民的智慧。3.多途径了解人类早期创造的灿烂文明,产生探究人类早期文明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人类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影响,知道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兴趣。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整体感知早期文明发祥地—聚焦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感受早期文明发祥地创造的灿烂文化。【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认真读两遍,感兴趣的地方多看几遍,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小问号,然后用问一问,查一查的方式尝试解决。老师:准备地球仪一个,搜集整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打印探究单,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拥有了很多的文明成就,放眼世界,人类拥有的很多文明成就都可以追本溯源。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初识古代文明发祥地(出示示意图)1.知发祥地名(1)这是一幅《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的示意图》,请仔细找一找人类早期文明发样地在哪里?分别叫什么名字?(指名回答。评价:很会看图,发现了这几处标有颜色的地方)他们分别是——板书(2)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命名?提示:仔细看图,发祥地附近都有什么?是以流经它们的河流的名字命名的。(如果学生不会,可引导观察河流名称,最终让学生发现他们都是以流经它们的河流的名字命名的。)(3)猜一猜,为什么这些发祥地都在大河流经的地方?(水量充足适合植物生长、动物繁衍,人类生存。)(4)这四个地区都有大河流经,所以我们把这些地区的文明称为——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请大家继续看图,还有什么发现?提示:他们都在地球的什么位置?这些地区都位于北纬 20°至北纬 40°之间。想一想,这种共同点是纯属巧合,还是有必然的原因?(用地球仪介绍: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就在地图和地球仪上统一划上了经线和纬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确定东西。北纬 20°至北纬 40°之间属于北温带,这里既不像北方那样寒冷,也不像南方那样炎热;这里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润,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所以很快就成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人们在这里种庄稼、搭房屋、打猎,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又一个适合早期人类居住的地方,并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早期人类文明。)2.知古代文明四大人类早期文明就分别诞生在这四个地方?你知道分别诞生在哪里吗?中华文明诞生在黄河流域古印度文明诞生在印度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诞生在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诞生在尼罗河流域这四大文明又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分别是:(学生回答,教师梳理并板书: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些人类早期的文明。活动二探访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我们先去探访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古代文明。那就是——中华文明1. 了解黄河长江在我们中华大地上除了黄河,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是-------长江。你对长江黄河有哪些了解?长江是我国第一大长河,黄河仅次于长江是第二大长河,他俩西起高山,东入大海,流经许多省市,一天天一年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所以我们又把他们称为“母亲河”。距今约 7000年,我们的先民河姆渡人就在长江流域已经开始定居生活;距今约 6000年,我们的祖先半坡人就在黄河流域开始定居。2.探访人类文明谁敢大胆猜想一下,那时候,他们是怎样的生活的呢?下面,带着我们的猜想,做个“小小考古学家”,进行一次考古活动。你知道什么是考古吗?(考古就是通过考究古代的物品,了解古人的生活与智慧。)考古要注意什么?(引入考古法)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图片资料,推测半坡人或河姆渡人当时的生活情况。(出示方法提醒:先选择一组图片,介绍文物名称及来源,进行大胆的猜测,填写探究单,准备上台交流。)小组比赛,看哪一组推测的更合理。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用“我们小组从_________图中,推测出_________人会干什么。”这样的句式汇报。预设:居住组 1:从半坡人居住房屋图片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半坡人已经会使用木头和草搭建房屋了。从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我们可以推测出河姆渡人已经会建造简单的居住场所了。小结:他们很聪明,这种房屋是干栏式房屋,由此可见,当时的河姆渡人很会动脑筋。把房子架起来可以有效的防水。用具组 2:.通过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我们推测出河姆渡人已经开始制造并使用农具耕种了。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我们可以推测出半坡人会制造并使用生活器具了;小结:通过这两张图,我们推测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会制造不同的工具。(补充介绍小口尖底瓶:设计非常巧妙,取水的时候便于倾斜,满了之后会自动浮起来。)这样巧妙的设计,你觉得我们古代先民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类?(智慧)那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代,你有一种什么感觉?(民族自信)最后两幅图呢?农作物组 3:从半坡遗址出土的粟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推测出她们都会种庄稼了。那老师想问,在她们会种农作物之前,他们吃什么?(采集果实,打猎......)那他们的生活有保障吗?学会了种植农作物之后,她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夏天下大雨的时候......他们从采集果实变为栽种农作物。4.大家的考古活动很成功!这些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我们的先民非常智慧!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实现了定居生活。在采集果实中学会了栽种农作物,在狩猎生活中学会了饲养动物。最终实现了从采集到农耕,从渔猎到畜养的伟大变革。所有这些,都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5.考古延伸除此之外,我们的先民还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有些同学搜集到了这些文物,出示,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还有一位同学搜集到了这些装饰品,你看了又有什么感受?请看一段视频。(播放)看了这段视频,你想对我们的祖先说些什么?正是通过部分出土的文物,考古学家们才能发现古代先民的智慧。活动三走进博物馆,探访其他人类早期文明1.除了黄河流域文明之外,另三个人类早期文明区域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今天,老师请来了三位博物馆的小馆长,请同学们认真听,并想一想他们分别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什么贡献?2.(小馆长介绍)古埃及博物馆馆长生 1:古埃及人已经学会了用尼罗河河水灌溉农田,把尼罗河流域变成了“粮仓”两河流域博物馆馆长生 2:在两河流域,人们在与洪水作斗争的过程中学会了修堤坝、引渠灌溉、发展农业。引导: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经常发脾气,在和洪水的斗争中,两河流域的人发明了灌溉系统,懂得利用这两条河流的河水发展农业,也很了不起。古印度文明博物馆馆长生 3:古印度人在印度河流域驯养动物,种植谷物和棉花等农作物。3. 听了三位小馆长的介绍,你发现这三个古代文明区域,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预设:(1)都注重农业的发展。“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原始农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预设(2)这三个文明发祥地的先民都发明了文字,但他们的文字不太一样。(补充三种文字图片)4.师:渗透早期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今天人类的发展依然离不开自然环境,发展的同时要保护自然的意识!小结:文字的发明,加速了人类迈向文明的步伐。三、课堂延伸1.同样,这三处的古代先民和我们中华民族先民一样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除了这节课提到的,还有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和科技等等,这是我们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下课以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这是老师搜集到的资料,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2.思考:这些古代文明成就说明了什么?(它们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3.是的,你能试着完成古今练练看看吗?四、课堂小结与升华这节课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探访了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齐读)也希望大家能够踏着大河的风浪,传承古代文明的智慧,保护古代文明的成果,做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课后可以观看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也可以跟爸爸妈妈去我们济宁博物管,说不定你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你还有什么好奇的问题要问吗?下课!【课后反思】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在磨课过程中,我们以生为本,精心设计,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整体感知早期文明发祥地—聚焦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感受早期文明发祥地创造的灿烂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使用教材提供的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回答三个问题,图上标示出的几个地区分别叫什么,为什么这样命名?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共同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然后借助地球仪,引导学生探究四个早期文明发祥地在地理环境上的共同点,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在探访中华文明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小小考古学家”的小组学习活动,通过解读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推断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大概的生活状况。在此环节中,设计“你知道什么是考古吗?考古需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巧妙的将考古工作引入课堂,并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考古发掘管理办法》,激发学生考古热情。课堂上,学生猜想“在没有农耕之前,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是如何生活的?”这一环节时,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课堂气氛热烈,有许多同学的发言,出人意料的精彩,可见精心的问题设计能让孩子们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师生是“学习共同体”。三、在感受其他早期文明发祥地创造的灿烂文化教学中,我在学生充分了解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探究中华早期文明的方式,探究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帮助学生了解其他早期文明区域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人类文明的重大影响。在此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参观博物馆,听取三位小馆长的汇报的形式,对比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发现比较总结中感知人类早期文明区域创作的杰出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我还适当的补充了四大文明区域在医学、建筑、数学等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资料,让学生了解留存于世的早期文明成就,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文明是我们全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总之,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对古代文明的这一比较遥远的话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