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简介:王观,字通叟,自号逐客。宋朝如皋(今属江苏)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宋神宗,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最后为一介平民,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代表作有《卜算子》、《临江仙》、《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使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北宋 王观卜算子:词牌名。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到。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欲:想。眉峰聚:形容双眉蹙[cù],状如二峰并峙[zhì]。盈盈:美好的样子。才:方才。始:才,方才。若:假若。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牌名诗人的朋友去、到、往bǔbào题目的意思: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解析文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几个问题: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本文写的是什么样的事情?3、本文的人物有哪些?4、“之”字任何理解?宋词。“卜算子”是词牌名。送别之事。“鲍浩然”,诗人的朋友。去,到。题目的意思是: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水比喻眼波横流山比喻眉峰簇聚比喻好在哪里?把山水写成了一个眼波闪动,秀眉紧锁的佳人,似乎山水也在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依依惜别的深情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写送别友人为什么又写到春天?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将惜春和惜别之情交织在一起,写出深切的愁苦之情。对友人的深情祝福。翻译成现代汉语: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鲍浩然)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理解主题这首词描写了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词人将人和景巧妙相连,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同女子的秀眉和眼波,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送别诗积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名《渭城曲》)《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送别.长亭外》作者:李叔同 清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 兰芽 短浸溪,松间 沙路 净无泥,萧萧 暮雨 子规啼。 谁道 人生 无再少?门前 流水 尚能西,休将 白发 唱黄鸡。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 沙路净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词牌名上阕下阕“小序”“题记”这行小字在词中叫“小序”,也叫“题记”。它的作用是介绍时间、地点和背景。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芽短浸溪,兰芽:兰草的嫩芽浸:浸泡山下的兰草嫩芽短短的,浸泡在溪水中。松间沙路净无泥松间:松林间松林间的沙路十分干净,没有一点泥土。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这里形容雨声。暮:晚上。子规:杜鹃鸟。傍晚的时候,杜鹃鸟在萧萧细雨中不停地啼叫。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沙路暮雨子规兰芽短浸溪净无泥萧萧轻啼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变得年轻?门前流水尚能西!尚:尚且门前的流水尚且还能向西奔流呢!休将白发唱黄鸡。休:不要唱黄鸡:比喻时光流逝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慨叹时间已经流逝了。清平乐作者简况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其诗词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写作背景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之情。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指导朗读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清平乐上阙仄韵下阕平韵清平乐(yuè),最早的《清平乐》词是传为唐李白所作的《清平乐》五首。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古词今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1、寂寞:清静,寂静。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3、唤取:换来。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1、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2、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3、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4、解:懂得,理解。5、因风:顺着风势。古词今译1、“寂寞”表达什么感情?2、“唤取归来同住”表达什么感情?词文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惜春之情。希望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作者在这里以人格化手法,赋予春天生命。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思考2:全词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 惜春 寻春 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春天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寻找春天,就是追求美好的事物;词人借“惜春”、“伤春”,抒发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心情;启发我们要珍惜春天,珍惜拥有,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问题思考1、为什么“问取黄鹂”?2、“因风吹过蔷薇”有什么含义?词文理解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蔷薇在夏天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评品赏析【鉴赏1】(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2)这词运用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鉴赏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思春(归何处)惜春(无行路)唤春(归来住)问春(知踪迹)解春(蔷薇开)惜春(不复归)【鉴赏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评品赏析【鉴赏4】通过阅读这首词说说作者的感情的有什么变化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鉴赏5】词中描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了“黄鹂”和“蔷薇”,他们在作者表达惜春之情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1)黄鹂婉转鸣叫于花间枝头,增添了春天的色彩;(2)黄鹂因风而飞,增添了词的情趣。(3)蔷薇花开,渲染了景色之优美怡人,丰富了词 的内容,更使词的内涵言有尽而意无穷。评品赏析评品赏析同意。这首词巧妙运用曲笔渲染,一波三折: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春之去处欲唤春归同住,以此奇想,表达对春的执著,这是一折;无人告知,也不可唤回,只好问与春同来的黄鹂,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这是二折;黄鹂百啭不语而飞去,令人怅惘,这是三折。一首短词,竟几经曲折,层层深入,可谓巧妙。【鉴赏6】前人评这首词时认为本词运用了曲笔,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像,把惜春、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牵人情思。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这首词不是由暮春残景引出惜春之情,而是开门见山写“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引出“寻春”之奇思妙想,从似有人知的希望到仍无踪迹的失望,从问取黄鹂的期望到无人能解的绝望,寻春的失败之中包孕了无尽的惜春之情。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不言“惜春”之情却表现得微妙曲折、淋漓尽致。【鉴赏7】《清平乐》中是如何表现“惜春”主题的? 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构思新奇巧妙多转折而层层深入【鉴赏8】黄庭坚词的特色:评品赏析作业古诗抄一背诵注释背诵翻译默写反应默写注释古诗背熟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