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试题卷卷Ⅰ(选择题,共60分)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它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合法性形式,它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它奠定了中共领导下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它指的是(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共八大2.纪录片《复兴之路》中说道:“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标志着“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的事件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抗美援朝C.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开国大典3.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反映西藏和平解放的是( ▲ )A.南湖烟雨母亲船,开天辟地勇向前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C.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祖国大陆获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4.正确解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是历史学科必须培养的学科能力。“抗美援朝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这一结论的得出源自下列哪一材料( ▲ )A.1950年6月,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B.美国派兵支援朝鲜南方军队作战C.在抗美援朝中,涌现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战士D.美军飞机对中国边境城市进行轰炸扫射,中国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赴朝参战5.“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你的生命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这首诗是献给谁的(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董存瑞 D.刘胡兰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并强调“要组成一条伟大的反封建统一战线,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这表明土地改革旨在( ▲ )A.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发展社会主义经济C.摧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帮助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7.曾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无党派人士叶恭绰说:“中山先生所主张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都没有办到……今天得毛主席来办到……”“毛主席办到耕者有其田”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土地法大纲》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天朝田亩制度》8.右图所示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估算),据图可知我国当时(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注重技术人才培养C.“农轻重”均衡发展 D.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9.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一五”计划期间建造武汉长江大桥C.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③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建设起来 ④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以下关于这部宪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②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④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以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场景与三大改造直接相关的有( ▲ )①上海水泥厂厂长参加公私合营股东大会②武汉人民庆祝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③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和劳动工具④苏联援助的拖拉机开到农业合作社耕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它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一评价主要针对的是( ▲ )A.“大跃进”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B.三大改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C.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D.“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14.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后,制作了下列年代尺,其中③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开天辟地 B.当家作主 C.遵义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5.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6.“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材料中的“政治决断”是指( ▲ )A.开始实行土地改革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D.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7.“开放兴则国兴!”下列属于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正确描述的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D.内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18.右图是1949-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柱状图。图中出现了几个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先后实行了( ▲ )①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9.某公众号向小张同学推送的文章包含这些关键词: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中心任务。该文章便于他了解(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023年,杭州亚运会首创“数字烟花”,代替产生烟尘和粉尘的 “实体烟花”,运用三维动画、AR 技术等数字科技和其他辅助手段,展示了绚烂的“烟花”场景。“数字烟花”体现出的新发展理念是( ▲ )A.创新、协调 B.协调、绿色 C.开放、共享 D.绿色、创新2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大战略意义。其中,为着力推进党的建设而采取的战略举措是(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依法治国22.某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了这样一对春联,“上联,二十四个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横批,天人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少数民族享有高度的自治权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3.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洗雪百年国耻。在港澳回归的过程中,与我国签署联合声明的国家分别是( ▲ )A.荷兰、西班牙 B.英国、葡萄牙 C.荷兰、葡萄牙 D.英国、西班牙24.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两岸达成“九二共识”C.连战“和平之旅” D.习马会25.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了大批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它们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这说明( ▲ )A.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B.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C.西部大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D.实行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6.下列图片所反映的重大活动,集中体现了( ▲ )A.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创新宏观调控机制C.积极推进金融领域改革 D.优化升级产业结构27.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她赢得很多朋友与善意。”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新中国( ▲ )A.建立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B.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之一参加会议C.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D.以“求同存异”方针团结了亚非各国28.“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这说明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互不侵犯 B.霸权主义C.独立自主 D.和平共处29.读右图,推动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猛增的直接因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远影响B.中国已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C.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30.中华人民共利国的以下外交活动及其历史意义,对应正确的有( ▲ )①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1971年第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外交取得重大胜利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卷Ⅱ(非选择题,共40分)本卷有三个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31.建国初期,人民政权栉风沐雨、勇毅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欢庆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1)材料一中的事件发生于哪一年?此事件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分)材料二:链接:新中国成立之初,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视,内部经济残破,政权的稳固受到严重威胁。(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链接,指出他们的共同作用。(4分)材料三: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自1953年起,我国以苏联援建的众多项目为中心,广大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业化建设。至1957年底,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3)根据材料三,概括哪些因素促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可喜成绩?(4分)材料四:在异国他乡,装备落后的志愿军将士面对用先进工业科技“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付出了惨烈牺牲。最终实现了毛泽东所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联系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阐述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与“一五”计划有何关联。(2分)根据大事年表,回答下列问题。(14分)大事年表(部分)时间 事件1949年10月 举行开国大典1950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10月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① 年底 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8年 掀起“大跃进”高潮,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夏 发动“文化大革命”1978年12月 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 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3年 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10月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001年12月 中国加入 ② (国际组织)写出表格中①②处的内容并说明完成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4分)从上述事件中找出我国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性事件并说明其意义。(4分)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制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也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摘编自张岂之、杨先材《中国通史》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国情并说明实行该制度的历史意义。(6分)材料二: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示事件有何历史意义,并指出与之相关的方针政策。(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看法。(2分)2023学年第二期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与社会学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D A C C A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D D D C B C D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C B B A A D C C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31.(14分)(1)1949年。(1分)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1分)中国真正成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1分)(任写三点3分)(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2分)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3)国家政策支持(或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苏联的帮助(任写两点,4分)(4)图1抗美援朝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为“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2分)32.(14分)(1)①1956(1分)②世界贸易组织(或世贸组织;或WTO)(1分,错别字不给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写两点2分)(2)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分)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1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分)(3)(6分)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水平等级与赋分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 紧扣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以上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等(6分)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 3等(4-3分)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2等(3-2分)没有凝练出观点(观点错误)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 1等(1-0分)示例:观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论述:1949年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人民和平生活。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见,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参考观点:①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新中国在曲折中前进。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④只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取得成功(或改革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或调动人民的积极性)。⑤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或实事求是)。[观点正确,1分,写出正确的一个史实(事件十影响)2分,两个史实4分,三个史实5分。观,点错误不给分,史实表述完整正确,一个史实1分,最多3分]33.(12分)(1)具体国情: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的关系;(1分)民族分布呈现出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1分)历史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的权利;(2分)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2分)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分)一国两制(2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分,一点一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