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第一部分:阅读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选取了不同领域的说明文,引导我们走进科学的世界,探索自然奥秘,感受科学的魅力,并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问题。
二、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精神:认识到科学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和推理基础上的,需要求真务实、严谨细致、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科学方法: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分析、归纳、推理等,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科学思维:学会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感受科学的魅力: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感受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5.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尝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准确、清晰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
三、单元核心知识点:
1.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有:
(1)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符合科学原理,不能凭空想象或主观臆断。
(2)语言的准确性:说明的语言要准确无误,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
(3)表达的客观性:说明要客观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避免夹杂个人的主观感受或情感色彩。
2.说明的方法: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清晰易懂,说明文常常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1)举例子: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2)作比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说明更加清晰明确。
(3)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准确可靠,具有说服力。
(4)打比方: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5)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说明,使说明更加准确严谨。
(6)分类别:将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使说明更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7)作诠释:对事物或事理的含义进行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深入透彻。
(8)列图表:用图表的方式来呈现数据或信息,使说明更加直观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3.说明的顺序: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清晰,说明文常常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安排材料。常用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的内容,常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位置的顺序来安排说明的内容,常用于介绍建筑物的结构或景物的布局。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的内容,常用于阐述事理或介绍事物的特征。常见的逻辑顺序有:
①从概括到具体:先概括说明事物的整体特征,再具体说明各个部分的特征。
②从现象到本质:先说明事物的表面现象,再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③从主到次:先说明主要方面,再说明次要方面。
④从原因到结果:先说明原因,再说明结果。
4.说明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简明、平实。
(1)准确:用词要准确无误,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
(2)简明: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冗长繁琐的语句。
(3)平实:语言要朴实无华,避免使用过于华丽或夸张的词语。
四、各篇课文核心知识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
1.核心知识点:
(1)物候的概念:物候是指动植物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果,动物的迁徙、冬眠等。
(2)物候学的意义: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气候的关系的科学,可以帮助人们预报农时,安排农业生产,以及了解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3)影响物候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时间。
(4)说明方法: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具体、准确、清晰。
2.原文解析: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介绍了物候学这门科学,说明了物候现象的含义、研究意义、影响因素以及应用价值。
(1)文章开头,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四季更替的景象,引出“物候”的概念,并指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文章接着介绍了物候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并以北京地区物候观测资料为例,说明了物候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文章重点说明了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主要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差异,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解释说明,使读者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文章最后,总结了物候学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并呼吁人们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3.精彩语句: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物候观测与气象仪器进行对比,突出了物候观测的优势。)
(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恐龙无处不有
1.核心知识点:
(1)恐龙化石的发现: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证明恐龙曾经遍布全球。
(2)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个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不断运动,导致了大陆漂移和恐龙的分布。
(3)说明方法: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并结合示意图,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清晰易懂。
2.原文解析:文章以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为切入点,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恐龙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原因。
(1)文章开头,作者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角度,引出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事件。
(2)文章接着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壳的运动和大陆漂移的机制。
(3)文章通过对泛大陆的形成和分裂过程的描述,说明了恐龙是如何随着大陆的漂移而分布到全球各地的。
(4)文章最后,作者再次强调了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对板块构造理论的支持作用。
3.精彩语句:
(1)“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这句话点明了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更深层意义,即对板块构造理论的支持作用。)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运用比喻的说明方法,将板块比作驮着大陆的“巨兽”,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板块运动与大陆漂移的关系。)
(3)“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了南极洲恐龙化石发现的意义,即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核心知识点:
(1)恐龙灭绝的原因: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斯石英的形成:斯石英是一种被压扁的沙子,只有在极高的压力下才能形成,是判断撞击事件的重要证据。
(2)说明方法: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并结合科学实验,使说明的内容更加严谨科学。
2.原文解析:文章介绍了两种关于恐龙灭绝的理论,并通过对斯石英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的分析,支持了“撞击说”。
(1)文章开头,作者介绍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关于恐龙灭绝的理论。
(2)文章接着介绍了斯石英的定义、形成机制和物理特性,并说明了斯石英只能在极高的压力下才能形成。
(3)文章列举了实验室制造斯石英、陨石撞击形成斯石英、原子弹爆炸形成斯石英的例子,并指出在火山活动地区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4)文章最后,作者介绍了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发现斯石英的证据,并以此支持了“撞击说”。
3.精彩语句:
(1)“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句话点明了研究恐龙灭绝原因的现实意义,即为人类应对未来的灾难提供参考。)
(2)“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斯石英的概念。)
(3)“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运用推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斯石英可以作为判断撞击事件的重要证据。)
大雁归来
1.核心知识点:
(1)大雁的迁徙规律:文章介绍了大雁的迁徙习性,以及不同季节迁徙的特点,体现了大自然的规律性。
(2)自然之美: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大雁的飞行、鸣叫、觅食等场景,展现了大雁的优雅和美丽,以及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
(3)人与自然:作者将大雁的迁徙与人类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吁。
(4)说明方法:文章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原文解析:文章以“大雁归来”为题,介绍了大雁的迁徙习性,以及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描写了大雁归来宣告春天到来的景象,并指出大雁的迁徙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2)文章接着对比了大雁在秋季和春季迁徙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适应,展现了大雁的智慧和灵性。
(3)文章通过对大雁飞行、鸣叫、觅食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大雁的优雅和美丽,以及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
(3)文章还描写了作者对大雁社会结构的观察和思考,并联想到了人类社会的联合,表达了对和平与合作的期盼。
(5)文章最后,作者以诗意的语言赞美了大雁的迁徙,认为它是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3.精彩语句: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大雁归来宣告春天到来的意义,也体现了大自然的规律性)
(2)“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雁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精妙安排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时间的脚印
1.核心知识点:
(1)岩石的形成:文章介绍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等阶段,使读者了解地质变迁的奥秘。
(2)岩石记录时间:岩石中保存着各种历史痕迹,如化石、波痕、雨痕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和生物的演化过程。
(3)说明方法: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并结合图片,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直观易懂。
2.原文解析: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题,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以及岩石形成的过程和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1)文章开头,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引出“时间”的话题,并指出岩石是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2)文章接着介绍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等阶段,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解释说明。
(3)文章重点说明了岩石中保存的各种历史痕迹,如化石、波痕、雨痕等,并解释了这些痕迹的形成原因和所代表的意义。
(4)文章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岩石所反映的不同地质环境和历史时期,例如砾岩、红色岩石、灰黑色岩石等。
(5)文章最后,作者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并指出我们可以通过“踏着历史的脚印”,寻找地下的宝藏。
3.精彩语句:
(1)“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尺度。)
(2)“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岩石人格化,说明了岩石并非坚不可摧,而是不断受到各种自然力量的侵蚀。)
(3)“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句话点明了化石的重要意义,即为我们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提供证据。)
第二部分:写作——说明的顺序
一、什么是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指作者在说明文中,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合理安排材料的先后次序。清晰合理的说明顺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说明对象,把握说明文的条理和逻辑,提升阅读效率。
二、为什么要安排说明顺序?
1.理清思路,条理清晰:说明文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事理或了解事物。清晰的说明顺序,能够帮助作者理清思路,使说明的内容条理分明,层次清晰,避免杂乱无章,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突出重点,逻辑严密:通过合理的顺序安排,作者可以将重要的信息放在显著的位置,突出说明的重点,并使说明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展开,使说明更加严密,更具说服力。
3.符合认知规律,便于理解: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合理的说明顺序,能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说明的内容。
4.增强文章可读性:清晰的说明顺序和严谨的逻辑结构,能够使说明文更加流畅易读,避免枯燥乏味,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三、常见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的内容,常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历史演变等。
(1)标志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后来、过去、现在、将来等。
(2)原文示例:例如《蝉》介绍蝉的生命周期,从蝉卵孵化到幼虫生长,再到成虫蜕皮,最后到交配产卵,采用了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位置的顺序来安排说明的内容,常用于介绍建筑物的结构、景物的布局、地图的方位等。
(1)标志词: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中间、四周、内部、外部等。
(2)原文示例:例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从汴河到虹桥,从城门到街道,采用了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的内容,常用于阐述事理、介绍事物的特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常见的逻辑顺序有:
(1)从概括到具体:先概括说明事物的整体特征,再具体说明各个部分的特征。
标志词:总的来说、概括地说、具体来说、例如、比如等。
原文示例:例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加以分说,采用了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2)从现象到本质:先说明事物的表面现象,再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标志词:看起来、表面上、实际上、本质上、原因是、所以等。
原文示例:例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来佐证“板块构造”理论,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从主到次:先说明主要方面,再说明次要方面。
标志词:首先、其次、此外、另外、还有等。
(4)从原因到结果:先说明原因,再说明结果。
标志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导致等。
(5)从问题到答案:先提出问题,再给出答案。
标志词: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如何等。
四、如何确定说明顺序?
1.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的选择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来确定。例如,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适合采用时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结构,适合采用空间顺序;阐述事理,适合采用逻辑顺序。
2.根据说明目的:说明顺序的选择还要考虑说明的目的。例如,为了突出说明的重点,可以选择将重点内容放在前面或最后;为了使说明更加清晰易懂,可以选择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3.灵活运用,综合考虑:实际写作中,说明顺序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甚至综合运用多种顺序。例如,一篇文章可以以逻辑顺序为主,在介绍具体事例时,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五、说明顺序的应用:
说明顺序的应用不仅限于说明文写作,在其他文体写作中,以及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需要运用到说明顺序。
1.记叙文:在记叙文中,为了使叙述更加清晰,也可以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
2.议论文:在议论文中,为了使论证更加严密,常常采用逻辑顺序来安排论据,例如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
3.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介绍事物或解释问题时,也需要考虑说明顺序,例如介绍路线、讲解操作步骤等。
六、注意事项:
1.说明顺序要服务于说明目的:安排说明顺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2.说明顺序要灵活运用: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灵活选择和运用说明顺序,不要生搬硬套。
3.说明顺序要与说明方法相结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说明更加清晰、准确、生动。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一、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
1.减缓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2.保护生态环境:低碳生活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例如,少开车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节约用水可以减少水资源浪费,使用环保材料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节约资源能源:低碳生活强调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浪费。例如,节约用电可以减少煤炭消耗,节约用水可以减少水资源浪费,循环利用物品可以减少资源消耗。
4.提升生活质量:低碳生活不仅有利于环境,也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例如,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可以减少垃圾产生,使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5.促进可持续发展:倡导低碳生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如何倡导低碳生活?
1.宣传教育,提高意识:要通过各种途径,例如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的理念和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低碳生活。
2.政策引导,制定规范: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例如碳排放交易制度、节能减排目标等,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3.科技创新,开发低碳技术:要鼓励和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例如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
4.改变生活习惯,践行低碳生活: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生活习惯,践行低碳生活。
例如:
(1)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出行,少开车。
(2)用电:节约用电,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电器。
(3)用水: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安装节水器具。
(4)购物:减少不必要的购物,使用环保袋,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5)饮食:减少食物浪费,尽量选择本地、当季的食材,减少肉类消费。
(6)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投放,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7)循环利用:将旧物改造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四、开展低碳生活宣传活动:
1.确定主题:围绕“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这一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例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作为宣传活动的主题。
2.搜集资料: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例如低碳生活的定义、意义、方法,以及相关的数据、案例、图片等。
3.撰写宣传稿:根据搜集的资料,撰写宣传稿,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倡议书、诗歌等,并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4.制作宣传材料:根据宣传稿的内容,制作宣传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海报、展板、宣传册、视频等,并注意设计的美观性和吸引力。
5.开展宣传活动: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宣传活动,例如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环保展览等,向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的理念和知识,并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低碳生活。
五、低碳生活宣传活动案例:
1.主题:绿色出行,从我做起
2.活动内容:
(1)举办“绿色出行”主题班会,邀请交警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并倡导同学们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2)组织学生进行“绿色出行”调查,了解同学们平时的出行方式,并分析不同出行方式的碳排放量。
(3)制作“绿色出行”宣传海报,张贴在校园醒目位置,宣传绿色出行的理念和方法。
3.预期效果: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选择更加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
六、低碳生活宣传资料示例:
1.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
(1)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量(千瓦时)×0.785;
(2)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0.785;
(3)短途飞机旅行(200千米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0.275;
(4)中途飞机旅行(200千米到1000千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千米数-200);
(5)长途飞机旅行(1000千米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
2.低碳生活小贴士:
(1)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2)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3)使用环保袋,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4)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出行,少开车。
(5)将垃圾分类投放,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6)将旧物改造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3.低碳生活宣传口号:
(1)低碳生活,绿色未来。
(2)节能减排,从我做起。
(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4)绿色出行,健康生活。
(5)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七、注意事项:
1.宣传内容要真实可靠:要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避免传播虚假信息或夸大宣传。
2.宣传形式要多样化: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例如海报、展板、视频、演讲比赛等,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3.宣传活动要注重实效:要将宣传与行动相结合,引导公众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四部分:字音字形
5.大自然的语言
翩(piān)然 孕(yùn)育 农谚(yàn) 连翘(qiáo) (萌)发 次(第) (翩)然 农(谚) 海(棠) 悬(殊) (销)声匿迹 草长(莺)飞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臀( tún) 褶(zhě)皱 携(xié)带 两栖(qī) 劫难(nàn) 陨(yǔn)石 追溯( sù)
骨(骼) (漂)移 流(逝) (彗)星 潮(汐) 致(密) 天衣无(缝)
7.*大雁归来
蹼(pǔ) 鹬(yù) 雉(zhì) 缄(jiān)默 迁徙(xī) 沼(zhǎo)泽 凋(diāo)零 弥(mí)漫
雾(霭) (瞄)准 (狩)猎 (喧)嚷 枯(燥) 稀(疏) 弥(漫)
8.*时间的脚印
掸(dǎn) 沙砾(li) 山麓(lù) 龟(jūn)裂 (踪)迹 装(置) 腐(蚀) 沙(砾) 山(麓) 沟(壑) (帷)幕
第五部分:成语
1.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2.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4.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
5.海枯石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6.风雪载途:一路上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7.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8.目空一切:形容狂妄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第六部分:文学常识
1.竺可桢:
(1)我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2)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等。
2.阿西莫夫:
(1)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2)代表作品有《基地》《新疆域》。
3.利奥波德:
(1)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理论之父”。
(2)著有《沙乡年鉴》,这是一部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4.陶世龙::四川安岳人,当过主编、编审,任过图书馆馆长等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