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中句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3.深切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文字全面、深刻、准确地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亲情,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和德性教育。
三、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紧扣“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切入,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慢嚼细节,注重教学的整体性。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是梁实秋的洒脱。对于多数人,离别总是让人悲伤不已,而离去的人总让我们久久的怀念。有时我们也不仅仅会怀念人,也会怀念到与人相关的物,那么本文的作者又在怀念什么呢 为什么作者有把它称为秋天的怀念呢 (板书课题)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1969年,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疗,6月回农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2年1月住进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时年21岁。后从事写作。该文发表于 1981年,作者时年30岁。
(二)重点字词
瘫痪侍弄整宿憔悴仿膳豌豆
烂漫诀别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三)引用史铁生的文章,引出后面对课文的思考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四)朗读课文,自主探究
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课文深沉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味课一一考都物影文能制手姐现深沉炽烈情感的叙述风格。
1.作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母亲希望“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请用课文中的话,说说母亲希望儿子怎么活着才能走向自己的幸福
明确:课文有两处写到母亲说“好好儿活”。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母亲希望我能“好好儿活”,是因为她看到“我”双腿瘫痪后,“我”是怎么样的状态 面对“我”的暴怒无常,她是怎么样做的 明确:悄悄地躲出去--理解、体贴;
偷偷的听我的动静--牵挂、关切;
扑过来、抓住手--坚定、执着;
忍住哭--坚强;
说“好好儿活”--坚韧。
3.母亲希望儿子要“好好儿活”,她自己活得“好”吗 划出课文中最让你深感母亲的“苦”的句子,深受苦楚的母亲,是怎么做的 说说这些句子流露出“我”或母亲怎么样的情绪
她,一方面自己身患绝症,另一方面儿子瘫痪。但母亲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她的“苦”体现在:既要忍受儿子的暴怒无常;又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带着对一双儿女的牵挂离世。
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疾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只有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才有这种力量。
(五)小结作者借助几件平常小事进行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作者非常注意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这些细节的刻画,并通过对比来表现对母亲的深情。如“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我”对生活的绝望与母亲坚定的鼓励“我”对母亲病情的浑然不知与母亲的宽容等等。作者通过这些平凡的小事刻画了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和怀念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第一课时课后作业。
2.认真回想,写一篇表现母亲关爱自己的作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学习《秋天的怀念》。
(二)聆听母爱
老师配乐朗读,温馨提示 一边听,一边划出课文第 3-5 段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感受文中无处不在的母爱。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一,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来的定没”种宁的妇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1)划出描写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学生先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明确:
挡在窗前--理解、体贴;
央求般的神色--母爱执着;
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喜悦;
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2)除了直接描写母亲外,文中还有一些间接描写的句子,也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
私、伟大。读一读,体会体会。1.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这是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听到我愿意出门看花时的那种喜出望外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现了母亲对我极其深切的爱,渴望着能帮助我减轻痛苦。看似平静的叙述,实则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最深沉的怀念。
2.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这里记叙了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读来令人心酸。母亲一生艰难,少有幸福,然而在临终前心中完全没有自己,而只有对还不能独立生存的儿女的无限牵挂。这几句充分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也融注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和愧疚。
(三)结合上下文思考,理解母亲的深情
1.再次理解:“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是母亲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来的 表达了什么含义
①(母亲)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得。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含义: 第一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是指鼓励我重新站起来,她害怕我丧失了活下去的
勇气与信心。
第七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是指“我”已想通,不再因为残废而自暴自弃了,要好好活,照顾好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不仅是为了母亲,更是对生命的尊重。“我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感悟了生活的真谛。史铁生经历了生活中很多的苦难后,才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只要活着一天就要明白自己是幸福的,对生活要一直有希望,你永远预料不到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活在当下,就像那些北海的花儿一样,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性格。人也是一样,活出自己的本色最重要。
2.概括母亲的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①细心体贴 母亲挡住落叶,怕“我”看到更加悲伤,对“跑”“踩”比“我”还敏感。②坚忍顽强 母亲肝痛到了极点也不肯叫一声,儿子瘫痪,暴怒无常,母亲也从不灰绝望,而总是耐心劝导激励,总是坚忍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③从容睿智:母亲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顽强坚韧的“好好、活活当身即学己的尊严和幸福。④伟大无私,慈爱容忍母亲一心只想着能为儿女做点事,而完全没有自己,病痛难忍也没有告诉“我”,临终前也只牵挂着儿女。“我”暴怒无常,母亲却只有理解、安慰、包容,而没有任何责骂,对“我”承受的瘫痪只有最深的理解。
3.阅读全文,说说都表现了作者哪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并作简要分析。①有对母亲最深切的怀念和赞美。这种感情贯穿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写景抒情,描写
斑斓热烈的秋花,更是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②有深深的愧疚、悔恨和自责。第 1、2段,母亲已是病危,“我”却一无所知,反而暴怒无常,给母亲增添痛苦。③终于领悟了母亲所说要“好好活儿”的道理。最后浓墨重彩描写热烈的秋花,含蓄而又鲜明地表明作者终于走出困境,已振奋精神,昂扬面对苦难的命
运。(四)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组讨论“好好儿活”究竟是怎样的生活态度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母亲让“我”看菊花有什么用意吗
明确: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酒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2.理解句子,体会深刻含义: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①这几句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各色菊花,暗喻着母爱的伟大无私,蕴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怀念和热烈的赞美。
②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
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③与第三段母亲央求“我”看花相呼应,表明终于实现母亲的心愿,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在母爱的激励不改变了先前暴怒无常、悲观绝望的状态,正以积极乐观、振奋昂扬的姿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
(五)说说你对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①点明往事发生的时节。母亲是在秋天本要推“我”去看花时去世,“我”又是在秋天去看花怀念母亲。
②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表达了作者对母
亲深切的怀念。③“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与思想的成熟,“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过残酷命运的打击,终于走出暴躁绝望,在母亲去世后,在菊花绽放的秋天,真正体会到母亲的坚忍与期望,悟出了生命应有的顽强洒脱的姿态。
④标题简明而又意蕴悠长,“怀念”直接指向母亲,“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
(六)教学拓展,进一步了解作者
母亲最希望残疾的儿子要“好好儿活”,在母亲的影响下,儿子后水打六越变联照的卓越的成就。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时年28岁。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与地坛》被公认为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去世后把绝大部分的器官捐献了出去,令人感动。
韩少功评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 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 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七)布置作业
1.课下找来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2.搜集其他不屈服命运的人物事迹。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在文章中流露出浓浓的情谊,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情感。文章的许多细节描写非常的巧妙,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对于这些部分进行详细的品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