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新课导入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学习!是的,学习的确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了呢?又能否把学习当作了一件快乐的事呢?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过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近百年前,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就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重新感知先哲的思想风采,以此对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的真谛。敬业与乐业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回忆演讲及议论文的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3.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是清末民国初中国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做的一次演讲。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践和职业道德培训,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背景资料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文学常识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旨在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通过演讲词,讲话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主张、观点、见解以及思想感情传达给与会者,从而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文学常识生字正音承蜩( ) 佝偻( ) 亵渎( )骈进( ) 层累( ) 赦免( )解剖( ) 教诲( ) 罪孽( )拣择( ) 旁骛( )强聒不舍( ) 百丈禅师( )tiáopiánɡōu lóupōuxiè dúshènièjiǎnɡuōwùlěihuìchán词语解释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敬业乐群:安居乐业: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不及义:亵渎:强聒不舍: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轻慢,不尊敬。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完成下面学习任务: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层意。3.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文中引用了很多古语中的经典词语,找到它们并结合课下注释弄懂意思。第一部分(1):题目由来,提出观点。第二部分(2-8):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9):总结勉励。整体感知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层意。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有业之必要”(2-5)“要敬业”(6-7)“要乐业”(8)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整体感知总分总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交代题目来源,有什么用意?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中语句的原意混同,又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和讲演的趣味性;同时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中心。整体感知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思考:这一部分作者怎样论证“有业之必要”?有业之必要深入探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语出《论语·阳货》:“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儿,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语出《论语·卫灵公》:“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教导的呀!”深入探究第三段:引用孔子的话进行反面举例论证,举两种人的事例说明无业的害处。引用、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这天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有业之必要深入探究第四段:举百丈禅师的故事,正面举例论证,说明有业的重要性。第三段和第四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进行说理,论证“有业之必要”。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今日所讲,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说明演讲的对象。说明演讲的目的。深入探究有业之必要第五段:作者讲自己的道理说明有业之必要。道理论证。“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直接说明“有业之必要”的道理。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将“没有职业的懒人”比作“蛀米虫”和“盗贼”,连用两个“简直”,论述了作者对这种人厌恶、鄙弃的程度之深。深入探究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代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要敬业——何为敬业?道理论证,语出朱熹《论语集注》,“专一无杂念就是敬。”深入探究要敬业——为什么要敬业?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设问过渡生存的需要个体生活的意义比喻论证,指不劳而获的人,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人。比喻论证使得演讲幽默风趣,也有讽刺意味。深入探究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举例论证总结,推进结论。转移话题立足于现实深入探究要敬业——怎样做到敬业?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设问过渡,转移话题,推进论证。深入探究《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引用论证。语出《庄子》:“凡做一件事,就要把这件事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无论其它什么好处,都不能牺牲现在做的事来与其交换。”深入探究《庄子·达生》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孔子去楚国,途经一片树林,林中一个驼背的老者,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竿,在聚精会神地粘知了。老人出手又快又准,百无一失。孔子被吸引住了,连连赞叹:“您的技艺实在太高超了,是怎么练出来的呢?”老人看了看孔子,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起初,我在竹竿顶端放两个小球,手持竹竿努力不让它们掉下来。做到这一点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之后再去粘知了就很少失手了。我继续练习,能放三个小球的时候,成功率便达到90%以上。我的练习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能在竿顶放五个小球而不滑落,粘知了就象在地上捡东西一样简单。粘知了的时候,深入探究资料链接我的身体就象木桩一样稳,伸出的手臂就像枯树枝一动不动。虽有天地万物,在我眼中也只有知了的翅膀。此时不管你把什么放在面前,我都不会动心。做到这一点,粘知了还有什么难的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举例论证,举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深入探究曾文正曾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说明 “一个人对自己职业不敬”的害处,进而得出结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深入探究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性。“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语出《庄子·达生》:“用心专一,就能集中精神。”语出《礼记·中庸》:“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不企求本分外的事。”深入探究要乐业——为什么要乐业?……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反问,语气更强烈,增强和听众的交流。正面说理论证,阐述人生苦乐的缘由在于主观内心。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亲切感,起强调作用。深入探究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反面举例论证“要乐业”的原因。深入探究“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身体力行竞争取胜远离无聊道理论证“怎样乐业”。要乐业——怎样做到乐业?刻苦奋斗深入探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引用论证,证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深入探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语出《论语·雍也》:“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语出《论语·述而》:“他(孔子)这个人勤奋努力而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深入探究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深入探究提示:应有一份正当职业对所做的事情生出敬意,把它做好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梁启超在文中表达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于梁启超的这些观点,结合如今社会现实,你怎么看?各抒己见。深入探究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很多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深入探究1对比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比喻论证: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深入探究23道理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深入探究4主旨归纳这篇演讲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读完此文,你有何收获?可以对文章的观点,也可是本文的语言、论证方法以及梁启超本人进行评价。可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