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等基本史实。认识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理解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了解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二、教材分析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如设立军机处、实行文字狱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三、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能力。
(2)时空观念:明确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理解。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实物等史料,对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4)历史解释: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的能力,理解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5)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命运。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还需要进-步的学习和理解。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朝设立军机处、实行文字狱等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理解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原因和影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史料分析法、问答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回顾所学知识,君主专制统治之下一般是谁和谁之间有矛盾?
生:皇帝和宰相、大臣。
过度:清朝在入主中原之后还保留着在关外时的一个机构,那就是由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有它来决定,一旦这个机构确定的事,皇帝也无法改变。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清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新授部分
目标导学一:军机处的设立
1、自主阅读,回答问题:清朝前期中枢机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2、军机处的设立(自主阅读教材,找到军机处的相关信息)
3、展示材料,归纳军机处的特点
过渡语:在政治方面用了绝对权力之后,下来就进入到文化层面,这就是文字狱和文化专制。之前说明朝的时候,说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叫八股取士,它其实已经在禁锢人们的思想了。到了清朝时期,更是增加了一个文字狱的东西。
目标导学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一)文字狱
自主阅读教材,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师:什么是文字狱呢?就是通过知识分子文章中的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各种冤假错案。例如雍正时期的查嗣庭案。查嗣庭是当时的一个考官,出了一道题目叫“维民所止”,结果这道题让雍正勃然大怒,结果就是查嗣庭被捕入狱,惨死狱中,还有他的弟弟也被杀了。这个题目为什么得罪雍正呢?因为雍正认为“维”和“止”两个字削掉了“雍正的”头,认为查嗣庭有谋逆之心。
像这样的冤案数不胜数。比如说我们来看几句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大家认为这两句话有没有去讽刺清朝呢?清朝的统治者觉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是不是在说我们清朝人都不懂你们汉人文化,是不是在讽刺我们,我们清朝不配统治你们汉人?说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什么意思?我们不留人,你还想回到明朝去是吗?打算反清复明是吗?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就是清朝统治者他只是通过这些只言片语就觉得你在讽刺我。而且就要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
师:如果同学们生活在文字狱的政策下,你们要怎么做才能活着?
A生:一辈子不说话、不写文章;B生:跑到国外去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文字狱使得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有很多同学甚至想逃到国外去,也可以看出文字使得人们不敢轻易发表言论,连正常的交流都会被歪曲,就更别说进行学术思想交流了。所以,清朝的这种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而且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过度:清朝的统治者十分聪明。他们不仅要控制知识分子的嘴,让他们不敢随意发言,还有控制他们的大脑。他们是如何控制知识分子的大脑呢?
、文化专制政策
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大力的提倡尊孔读经,整理文献,编纂书籍 对全国的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师:有人会说,这尊孔读经没问题啊!但是各位别忘了,到了明清时期,儒学已经变成了统治者去进行思想进步的工具。清朝在延续这些明朝的那种八股取士的模式,而且把它继续发扬光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北京的孔庙国子监,乾隆皇帝又命人重新刊刻了儒家的十三经,做成了一套碑林放在了里面,还有编纂了著名的四库全书。
其实这样的编纂书籍也只是表面,实际上是摧毁了很多优秀书籍。因为他在整理文献、编纂数据的过程中,他是不是也要去寻找全天下各个地方去散落的典籍,把这些书籍拿回来之后,他要去审阅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他觉得那些不合适的那肯定就会被他去毁坏掉。所以这种全面的检查,会把一些数据列禁书,收缴并销毁,就大规模地摧残了文化。比如说红楼梦,它就是去讽刺这个清朝的腐败的,所以被列为禁书。包括在一段时间里面,水浒传都被列为禁书,因为讲的是起义造反的故事,可见得他们对于人的这种文化专制政策达到了何种地步。
过度:随着文化压迫的逐步深入,在政治社会的多个方面都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畸形发展,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加剧。
目标导学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归纳有哪些社会矛盾?
过度:虽然清朝统治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人口快速增长。但是看似盛世的清朝实际上已是危机重重,闭关锁国政策则进一步加重了清朝的衰落。
目标导学四:闭关锁国政策
自主预习课本,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
教师解说:
什么是闭关锁国?
所谓的闭关锁国就是把关口关起来,把国家锁起来,尽量不与外国交往。(注意:不是完全不与外国人往来)
为啥搞这个政策呢?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政策,可归纳为三个原因。第一,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自己地广物丰,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优越感十足,不需要跟国外进行交往。
在当时的乾隆时期,英国的使臣马嘎尔尼来到了中国。当时的清朝皇帝对他可谓是非常不屑一顾。对于马嘎尔尼提出的这个贸易的事情,他是这么回复的,昨天听说你们要跟我们国家贸易的事情,我们不同意。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根本不需要跟你们这些外国的蛮夷去互通有无。但是因为你们特别需要我们所产的茶叶、瓷器、丝绸,这是你们的必需之品。所以我们加恩体恤,在澳门开一个洋行,让你们也有一点钱可以赚。从这可以感觉出来,我们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是天朝上国,我们是无所不有的。所以这样的心态使得我们认为闭关锁国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在清朝前期,他也会担心那些沿海的居民跟外国人,或者是跟之前前朝的移民勾结起来,对清朝的统治有所影响。我们在十八课里面说到郑成功当时收复台湾之后,当时的台湾一直以自己是明朝人的这个身份来跟清朝对话的。所以他一直很担心这些反清复明的势力跟外国人、跟沿海居民、跟台湾的流亡政府去勾结在一起来,颠覆清朝的政权。
但是,这些都不是闭关锁国根本原因,清朝之所以能实行那么久的闭关锁国政策是由经济决定的。清朝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自给自足就是需要什么东西就自己生产,基本上不用去交易。这就决定了我国不需要跟国外交往,也可以长久维持国内稳定。
闭关锁国政策的演化过程: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康熙时期:“四口通商”;乾隆时期:“一口通商”,留一个地方“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展示图片
师:这种闭关锁国的模式,的确是对这种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曾经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更可怕的是,我们中国由于自大,封闭了与外国交往的机会,使得我们没及时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同学们可以看到,这是马嘎尔尼访华时,给中国送的是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和战舰模型等等,中国送的是丝绸、宣纸以及各种手工艺品。从中英双方的礼品,同学们就可以感受到大清与英国的差距。在经济上,英国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工业革命,都是进行机器生产。而中国还是手工工场,小农经济;在对外政策上,英国是积极的殖民扩张,满世界地建立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而中国在搞闭关锁国。在思想上,英国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近代的自然科学,例如牛顿的三大力学,而中国还在搞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论。这样的大清在当时还拒绝了马嘎尔尼的通商要求,大搞闭关锁国那一套,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接触世界先进的文化、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都在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但是中国的统治者依然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无法自拔,也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那么在之后即将到来的一场战争中,清朝必将被击得粉碎。
八、总结
我们学历史,是要从历史中学到经验或者是教训。清朝的教训告诉了我们我们坚决不能闭关锁国,不能固步自封,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必须要坚持对外开放。虽然这会带来一些困难和危机,但是这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契机,不仅仅要紧跟时代潮流,甚至要引领时代潮流。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在高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跟全世界人民一起走向更幸福的未来。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P102页材料研读
十一、教学反思:
本课逻辑清晰,语言流利,对史料的运用得当,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内容过大,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不多;此外没对于“军机处带来的影响”没有过多的解释只留了一道题目,导致同学们对这块的理解不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