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问题是否越来越少”名师解析+作文启示+精彩标题+经典素材+优秀范文3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是一道结合现实热点的带有思辨关系的极简材料作文题。材料有两句话,前一句提供时代背景与写作背景,指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性。后一句抛出问题,给出了本题的两个关键词——“答案”与“问题”,并引发考生的联想与思考,使试题具有弹性与开放性。《现代汉语词典》对“答案”的解释:对问题所做的解答。而“问题”做名词时主要有四个义项: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如:考试有5个问题;②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如:思想有问题;③关键,重要之点,如: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④事故或麻烦,如:那部车床又出问题了。一点疑问:“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两个“问题”,是否意思相同?作文题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我想,以上①②④义项放到原题都可以成立,若有“偷换”,或也是命题者有意为之。如果考生能识破“问题”的不同意蕴(我们要解答的“题目”“疑难”会变少吗;我们会不会遇到新的“矛盾”,惹上更多的“麻烦”),由此衍生出多个思考角度,不失为思维能力的体现。先来直面材料提出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多”了。一方面,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越来越强,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足,由此带来的“问题”必然越来越多。正如哲学家的经典比喻: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毕竟,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至今仍有不同答案,地球可能只是洪荒宇宙的一粒沙、一粒尘,而多元价值观的分歧、碰撞,造就了世界最深的鸿沟。一方面,我们的“矛盾”“疑难”“麻烦”会越来越多。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数据隐私泄露、高科技诈骗、创新能力萎缩、人文精神缺失、冲击伦理道德、大幅增加失业率、传播虚假信息、煽动极端化情绪等等。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多了。小的问题解决了,大的问题多了。粗浅的问题解决了,复杂的问题多了。显性的问题解决了,隐性的问题多了。表层次的问题解决了,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解决。程式化的问题解决了,开放性的问题无法解决。知识性的问题解决了,人文性的问题无法解决。信息资讯的问题解决了,心理诉求的问题无法解决。物质性的问题解决了,精神性的问题无法解决。短期性的问题解决了,终极性的问题无法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了,价值判断的问题无法解决。形而下的问题解决了,形而上的问题无法解决。……当然也可以回答“少”了。不是吗?很多问题包括疑难被轻松解决。生产方式改进,工作效率提高,人力资源节省,生活富足舒适,足不出户连天下,各类疑难一点通……而且,这只是AI时代之冰山一角,事实上普通人对AI知之甚少,它到底具备多大的潜能,将如何颠覆人类预设的未来,尚未可知。由此推论出,我们不必谈AI色变,论调悲观,只有接纳、拥抱、融入AI时代,做它的主人乃至缔造者,最起码不做奴从不被踢出局,除此别无他途。换一个思考维度:我们获取答案越来越简易,面临“问题”越来越少,就一定是好事吗?当然未必。我们不能形成技术依赖,不能失去了提问能力、质疑精神、批判意识,要警惕思维诱导、防止AI反奴为主、提高甄别能力、捍卫发问权利。从这个角度,可分析“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的得与失、利与弊、喜与忧。当然还可以从“问题”的“多”与“少”,反溯“答案”质量的“精”与“粗”,继而谈人类的“取”与“舍”。如同精神导师、成功鸡汤,充斥我们的世界,Ai们也在争做当代诸葛亮,其“答案”也是参差不齐。如果我们失去人的主体性,躺平为扶不起的阿斗,无脑盲从答案,形成路径依赖,我们将无法奔赴更远的星辰大海,而可能被囚禁在信息茧房,或一头栽倒在思维阴沟。【三点作文启示】启示一:高考作文题回归极简时代。新闻界行话“字越少事越大”,正在被高考作文命题者借鉴为经验。前几年,高考作文题字数都偏多。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的材料约460字,2022年全国甲卷“沁芳”材料约260字,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材料约287字,其它250~350字的比比皆是。材料繁复的题目有个天然缺陷,就是言多必“实”。命题者把话说得太明,指向太实,哪怕是“学渣”,都能依葫芦画瓢,或者扩写下材料,轻松搞定800字。到了2023年,材料表述明显趋简。全国甲卷“技术·时间·仆人”作文材料为32字,新高考Ⅰ卷“好故事有力量”约68字。到了2024年,继续保持这种风格。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材料为48字,新高考II卷材料约115字,全国甲卷材料为53字。材料字数越少,可能思维空间越大,命题越简洁,可能意蕴越丰富。有思维能力、善于表达的考生,能发现几十个字背后别有洞天,而思想贫瘠、语言枯竭的考生,可能望之犯怵,落笔无言。当然,“极简作文题”也不是新鲜事。早在2010年,湖南卷就命制了堪称史上最短的作文题——请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及要求一共27个字。早有早的好,晚有晚的好,早有早的不好,晚有晚的不好,各持己见,鼓励真实表达,当年涌现了大批文字、情感俱佳的优作。启示二:不押题,可能是造福考生。“我又押中了!”高考作文题揭晓,听取“鸭”声一片,是每年的特殊风景。尤其是今年,多家央媒也在宣示。可以说都押中了,可以说谁都没押中。当人人都能押中时,不押题,可能是在造福考生。高考作文备考肯定要训练各个角度、各种题型,也会有一些预测猜想。这届高三前一天,我在班上发了最后一张作文资料,里面有个专题就是“AI时代”。考前两天,我在黑板上写了“AI如潮水,未来已来”的题解与写作思路。但我为那些死记硬背的学生隐隐担忧。我对他们说,不要相信押题,一定要认真甄别,材料的细致之别,可能导致写作方向大相径庭。更不要背诵雷同范文,彼此一旦撞车,后果很惨烈。很多学校都训练过有关“人工智能”“AI时代”的作文题,储备过相关素材。相关作文资料——《2024届T8联考二:AI高一尺,人高一丈(AI作文与考生佳作)》《2024届高三江西南昌9月联考:一篇佳作,一篇AI作文》。看了很多“押中”的作文题,我还是觉得《2024届T8联考二作文题》(点击看原文)的内核最为接近,我们简析过AI作文与考生佳作的区别:AI作文审题准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行文理性,但在文采修饰上乏善可陈,也缺乏情感的投入,更像是一个老干部在做报告,讲了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打46-48为宜。如果是考场作文,根据卷面书可高低几分。假如书写美观,50以上也可以打,书写一般就是43-45。也就证明了这道作文题的核心观点,AI写作无法取代人的有创意、有情感、有个性的写作。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AI写作少有文学化表达,少有优美的修辞,几乎没有反问句和感叹句,它只会循规蹈矩地转述组合现存文本。而人的作文,情感更丰富,文采有修饰,句式颇灵活。启示三:AI作文对作文教学的冲击。当下中国,若论受众之多,很难有超过高考作文题的。今年作文题为AI软件做了一次极好的宣传。短短三秒,就能完成作文,就能拿到45到48,卷面好,甚至可以拿50多分,让人惊呼:一个作文时代结束了。不难想象,早就被踢出在BAT阵营、每况愈下的百度,可能凭借“文心一言”“萝卜快跑”等项目,实现一次咸鱼翻身的回归。不难想象,会有多少年轻的学子,面临数理化学业重荷,他们会偷偷下载某个AI写作软件,轻松应对老师平时布置的作文训练,包括考场上任何一道作文题。作为语文老师,教学生套用结构模板、背记作文素材,仍有一定市场,但其功效无疑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种动辄“划……之桨,扬……之帆,掌……之舵”的排比段结构,会慢慢成为过街老鼠。当然,无论是教学还是写文章,我们始终认为,人的同理心、悲悯心、思维力、共情力、独特性、创造性,仍是万物灵长的独门秘籍。那些有理念有情怀的老师,那些有阅读积淀、思考能力的学生,又岂是AI能取代的?就好比我们写文章,有的话题明明用AI几秒成文,但宁可一字一字地敲,不因为自己水平更高,而因为亲手写的文字,带着“人”的性灵、“心”的热度、“情”的暖流。【25个标题示例】AI中得来终觉浅问题永恒,智慧进阶科技非万能,谨守人之本永不失问题,永不熄火种我问故我在不灭点点星光未来已来,守望灯塔问题在风中飘扬点亮人工智能,捍卫发问权利AI如潮水袭来,人如中流砥柱永葆好奇心,发现新问题以独立之姿,破信息茧房人工智能为楫,时代汪洋得渡答案纷繁,莫失吾本信息时代的“天问”问如潮生,生生不息以独立精神,存发问品质智能时代,敢问善问握紧AI时代的金钥匙敢问路在何方执科技之笔,答时代之问以“问”载道,无远弗届人工智能的赋魅与祛魅善假于物,放摘星辰站成一座孤岛【作文素材】16个典型素材1.两则最新消息:5月中下旬,“萝卜快跑”(百度主导,马斯克入局)在武汉投入1000辆无人网约车,据称其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1/14;路透社报道,三个90后创立的人工智能独角兽Cohere,获英伟达等投资4.5亿美金,估值达50亿美元。2.各种学习机热销、各类搜题程序火爆,其背后是孩子懒于动脑、获取答案的路径依赖。3.2022年数学大变脸,出现许多新题型,考哭无数考生:质数、复数、函数,和我的滥竽充数。4.“奶头乐理论”:为了安抚一批“被遗弃”的人,避免矛盾激化,大批量制造“奶头”——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刺激感官的产品(比如网络娱乐、肥皂剧、短视频、网络暴力游戏),填充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消解各类不满情绪,使其沉浸在吮吸奶嘴般的“快乐”中,逐渐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5.智能社会的新型“巨婴” ;信息时代的“被投喂者”;只图轻松、刺激感官的“娱乐至死”;无法甄别取舍信息的“乌合之众”。6.收费员下岗后痛哭:我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流水线工人、传统编导、文字从业者、建筑设计师、会计师、一线教师都感受凛冬将至的寒意,大量人员失业或为时不远。7.智能技术帮助警察办案,但也在训练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8.内事不决问张昭(百度),外事不决问周瑜(谷歌)。9.有质疑能力,有批判性思维,比能记住多少知识重要一万倍。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10.中国科学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大学生为何缺乏质疑精神》的时评。据调查数据,“985工程”院校学生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有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选择“从未”,而选择这一选项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只有10%的中国学生选择“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而选择这一选项的美国大学生约为63%。11.屠龙者终成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尼采12.光天化日之下的巨大身躯,必然会带出同样巨大的阴影。——余秋雨13.马能看到什么,是人决定的。——电影《封神榜》14.Chat GPT取代的是马还是马车夫?算法会控制你还是解放你?人类的未来是不是马斯克的星辰大海?新技术带来的是元宇宙的美梦还是潘多拉的魔咒?惑与不惑永远在刷新边界,行动是穿越的唯一途径。越是目眩神迷,越要抱朴守一,在沧海桑田中守护方寸安宁殊为珍贵。——《南方周末》新年献词15.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林语堂16.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不要被AI时代的热闹纷繁所迷惑,要以慧眼看到隐藏其后的真相。【优秀范文】1从问号到叹号作者:徐子衿(高中语文老师)科技迭代,未来已来。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我们每天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的距离,可能长过双脚走过的步数。你看,ChatGPT 横空出世,思维敏捷,对答如流,替人捉刀;百度“文心一言”等接踵而至,有问必答,无所不能……遇事不决问百度,万事万物皆可AI……只需手指轻轻一点,便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于是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有问题。果真如此吗?人工智能纵然再有能耐,但始终是缺乏温度的机器、钢铁和元件,而智慧、思想、情怀,来自生命与人生,成于体验、学习、思考、创造。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小小的芯片,存储了海量信息,对答如流,令古往今来的博学大儒也难以望其项背,但人工智能能够回答的问题,多为前人已有的知识,多为常识,不啻“巨大的硬盘”和海量信息的图书馆,无法获取新知,与思考、探索、发现无缘。可怕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很难想象,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有问题,该是怎样可怕的光景?智能算法会控制你还是解放你?对这些时代之问,我们在乐观以待的同时,也应秉烛忧思。倘若孩子们,不再有“十万个为什么”,不再有异想天开的甚至脑洞大开的问题,不仅伟大的孩提王国正在沦陷,而且想象力、创造力也正在泯灭。倘若新时代的文人学者们,不再有“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仰头长问,不再有“横渠四句”那样的灵魂拷问,不再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的终极追问,而是从互联网中寻章摘句、复制粘贴,或以AI代写论文,又怎能砥砺才干,经国济世?因此,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当庆幸无尽、无数的问题缠绕、困扰你。问题使你在愤悱之中,寂然凝虑,沉潜思考,求知日新,博学多才。科技进步、人类社会发展亦然:正是人们对浩瀚苍穹的叩问,才有了“羲和”“祝融”等洋溢中国式浪漫的大国重器;正是因为对“觅渡觅渡渡何处”的历史之问,才有南湖烟雨中的小船,井冈山的星火,和春天里的故事;正是因为“泱泱华夏,何以中华”的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才有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而这些,都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无法回答的。只有用如炬的目光、精思的大脑、笃行的脚步,才能回答。人类前行的历程,就是从问号到惊叹号的过程。无数问题,寄寓着憧憬,承载着梦想,启迪召唤着人们格物致知,穷原究理,将一个个问号变成一个个圆满的句号,乃至惊叹号。“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没有问题,就没有求知欲,学习力、思考力就会钝化乃至丧失。当做乐学善思者,对问题好之乐之,不断精进自我。不管人工智能的答案如何丰富,都永葆有可贵的好奇心,以问题驱动思考,才能佩戴“人”的勋章,不沦为“物”的仆从,才能解决一个个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2问题永无止境,解答仍需躬行随着时代发展,人工智能似乎成了解决问题的神器:迷路了,只需打开导航;想购物,只需触摸屏幕;困于习题之中,只需随手一拍……于是乎,我们便有了这样一问:以后,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窃以为:问题永无止境,解答仍需躬行。不可否认,科技的确助人在解决问题之路上健步如飞。就如前些日子里爆火的ChatGTP因其强大的硬核功能令人折服,小至生活琐事,大至社会问题,只需向机器人发出指令,就会有详细的答案跃出屏幕供人参考。一言以蔽之,手握科技这把屠龙刀的我们,确乎有一种“得意春风马蹄疾”的优越之感,确信所有问题在科技面前均能迎刃而解。但,这把屠龙刀并非万能宝剑,仍有其无法降服的问题。事实上,科技只是机械而麻木地对已有信息的整合,而绝非洞悉之后的真知灼见。当看似强大的科技面对人情冷暖时,总是稍显吃力,只能硬生生地拼凑出一些看似正确却毫无功用的废话,更何况面对巴以冲突一类的棘手之问,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难题。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只是绝佳的辅助器,而非人所幻想的问题粉碎机。同样,科技也可能会为我们招来更多难缠的问题。人们总说:科技是把双刃剑。诚如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如洪水猛兽般的问题日益凸显:个人隐私的透明化,依赖科技的懒惰症,无数可悲的“近处的消失”……它们如毒蛇般缠绕着整个社会,吞噬着人们的心灵,为这个世界蒙上了阴影。对此,我们要从对科技的喜悦和依赖中抽身来,拿出“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勇气,躬行求解。“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放翁的叮嘱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回荡:从李时珍踏遍山河,尝遍万千草木,只为解决困扰人类已久的疾病之苦;到一群有志之士,高举革命旗帜,鲜血洒满九州,只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再到当今的祖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进多边主义,以求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世界村。我们应俯身听其叮嘱,躬身而行,相信一切问题都会如庖丁解牛般,如土委地,豁然已解。当然,我们不应奢求斩破所有的问题,也不应将科技置之不理。而是将躬行之法与科技之翼融为一体,在求解之路上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助力社会建起美轮美奂的九层之楼台。“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问题如何变迁,人始终都是解决问题的主力。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3永不消逝之“问”18世纪末,狄德罗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将光明的世界图景摆在世界眼前。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在我们注视中成长与盛行,这是先人难以想象的形式,却又无限满足了他们对新世界的期望。人类来到无尽的天书面前,密码本为一切的输入提供解密的可能。有人说,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一切的一切,似乎终都坍缩在永不倦于回答的“智能”面前。真的如此吗?首问,互联网作为“超级百科全书”,能真的消弭各种科学问题吗?可能只有目光清澈的孩童,才会在翻找某本由庸才编撰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后,得知星星眨眼睛是可能是因为某种大气层折射的变化,便心满意足地去睡觉吧。从人类的知识已经具有的结构来说,任何人都能轻易地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只有一个指向,那便是另一个“问题”,所有答案的前提是,有无尽可能被后人追问。科学的链条延长到今天,已远超过任何用有涯之生去彻底追问的极限了。成人很容易在历史长卷的末端清楚,所有的答案只不过是人类某一阶段的某种公论——只有蠢人才会以为自己真理在握——在这个意义上的一切答案,只不过是一种“知道”而已。所以,哪怕“知道”已达到一种包罗万象的界限,认为“百科全书”能消弭科学问题的想法,都是不明智的。科学作为与人类新的生产密不可分的产物与原料,蕴含着人类实践在这一阶段中包含的无限可能,而“百科全书”纵使如博尔赫斯笔下翻不完的《沙之书》,也不过是祷念科学已经写下的经言。次问,人工智能作为语言模型,能消弭问题本身吗?让我们回忆知识作为知识被提出的历史:知识就是力量,是人类改变自然物的力量。但倘知未经人足迹的自然不过是空无一物,则改变后的自然不过是人的自然,改变人的力量不过是人的力量,而人的力量在于人的社会,人的力量止于人的死亡。问题在日常的使用中常与答案相对,可问题作为意义的探针正永恒不变地指向着没有问题的虚无。21世纪到来了, 这是好的时代还是坏的时代?谁也不知道,正如人类从二进制的密语中召唤的是天使还是恶魔?谁也不知道。《双城记》的拷问,贯穿的人类历史恐长过人类本身之想象,若天堂在上,地狱在下,则人们于未来之争论从未也不会停止,至于对未来的统一看法,便是永不可得之物。笔还在写着,时间在流动着,本不属于钟表的指针,本不属于古板的表格。如何让时间能从锁链与牢笼中解放,如何让自由不再成为假想的鬼魅,如何让人的劳动指向人本身,如何对未知之事物保持追问。唯有从锁链与牢笼中解放时间,唯有恢复自由于无垠平原与丘壑重山之间,唯有让人恢复对象性的劳动,唯有对未知之事物保持追问。田野上的太阳沉了,我看到屋里原本坐着的女孩,把田舍前劈好的柴搬扔进灶台下的火坑里,与她共同见证火舌从黑暗的口中探出,先把木条碳化成黑炭,后又烧作灰烬——而她无言的内心世界,我一无所知,我又心生问号。除非人类灭亡,总有永不消逝之“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