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认可度”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写作(70分)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上海卷的题目独具特色,不少人称之为轻思辨,也就是,给出一个结构简单的论断,让考生从中生发议论或者感悟。由于没有规定文体,也没有规定文章的读者群体以及应用场景。这样的题目最容易导出所谓的哲理散文,从评价的角度来看,其规定性很弱,评价标准也很难统一。其实,我个人是非常好奇上海阅卷者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但从给予考生写作自由度的角度来讲,其宽度和可能达到的深度可能比较理想,或许上海的高中生们在这一舞台上可以尽情发挥。上海卷的题目出发点常常是生活中的一个认知判断。这次是说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依据认可度来评价事物。命题者应该是故意没有指明“认可度”是谁的认可度,通常,人们会首先根据自己的认可度,比如,这个菜吃起来有点辣,不太能接受,就不好吃;这个人长得有点怪,嗯,就是不好看;这个想法太毁三观,不能接受,等等。这就是把评判的标准建立在自我感受上。但其实,根据其他人的认可度来判断的也非常常见,比如,上电商平台买东西要先看好评率,交朋友要先打听周围人的看法,去旅行前要看各种游记等等,这就是把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他人的感受上。如果能跳出这个日常思维的限制,可以考虑认可度的“度”是精确还是模糊等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就能有更进一步的发挥。范文展示警惕“认可度”背后的陷阱生活中,人们常常依据“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而这种获得大众许可和承认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人们或机构的普遍看法、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认可度与其品质及可靠性往往成正比。其实,“认可度”背后也有陷阱,我们对它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引论:概述材料,解说材料,提出中心论点)“认可度”代表了主流价值观,具有广泛的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度”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指标,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大众的普遍看法和价值观念,如对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可,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同时,对于一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价值的事物,“认可度”的提高也可以为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和推广。(本论之分论点一,阐明“认可度”积极作用。)“认可度”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其高低也不一定代表事物的优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因此,曾经被高度认可的事物,今日可能不再适用;而一些新兴事物,因为符合了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例如人们对柏拉图“地心说”与哥伯尼“日心说”的认可变化就是绝佳的实例。因此,在看待“认可度”时,我们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千万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再则,一些事物因为种种原因,如广告宣传、名人效应等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它们具有真正的价值或意义。相反,一些默默无闻的人或事,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却因为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推广而鲜为人知,被戏谑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和没有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最好的例证。 (本论之分论点二,分析“认可度”的不可确定性因素。)“认可度”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认可度”,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和口味。这种盲目的追求,不仅可能导致个人价值观的扭曲,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像“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北大才女樊锦诗一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默默工作在敦煌研究所40余年,不盲目追求“认可度”,而是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和价值提升。(本论之分论点三,揭示出“认可度”的负面影响。)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态度。无论是大众的满意度还是社会的评价机制,我们既要看到其背后的动态变化性和复杂性,又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为自己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确保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够更健康、更高效地运行。(结论:要思辨性地看待“认可度”,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作用。)纵一苇于“认可”的巨浪街头巷尾各路明星以最耀眼的姿态摆弄着众人争相抢夺的华丽商品;屏幕报纸上各个大学被赋予冰冷而僵化的数字排名,引得莘莘学子向其努力靠近。认可度,正以这样一种势不可挡之态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认可度代表了社会中的大多数对于某个事物的看法,而这种大范围基础上的评价的确能为个体的判断提供一些参考。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让渡自身部分的判断权利,允许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预先筛选,以确保个体选择的质量,节约选择的成本。在当下社会,我们在进行任何消费行为之前,都习惯打开各种评价软件进行排序筛选,而这些软件中的星级以及赞踩,似乎也已经成为了审判的十字架。然而,就在认可度以一种无孔不入的姿态渗透于大众认知的方方面面时,群体的思考也在逐渐取代个体真正的思考。当认可度,这一基于群体的价值判断产生的准绳,成为人人不假思索就认可的唯一标准,一场新世纪的“猎巫行动”拉开了帷幕。在群体的评价之中,个人的观点被淹没。多数人以强大的音量不断压制和同化着意见相左者,而那些少数人的看法则被抹杀,如弃敝屣。提出“日心说”时被架起的火堆尚且温热,《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也仍在村民的咒骂声中坚定爬行着。历史与经验从未告诉我们,真理可能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但在此种隐形的群体暴政之下,观点本身的正确性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后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表达对他物价值的认可已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了手段本身。当群体从某种维度以某种标准推出某些排名,这之中标榜的并非该事物本身的价值,而是其能完成的某种工具性目的。在一阵阵吆喝声中,更高的品牌认可度带来更多的利润,填充进资本的钱袋;学子们红着眼凝视着排行更高的大学,而忘记了当时星空下自己的理想与志愿。在这些令人窒息的序列中,认可度背离了它应当认可的价值本身。因而我认为,个体的判断可以基于认可度,但同时应当超越认可度。人的立足离不开社会,我们的一切活动也都在社会的框架之中进行。因而认可度不仅是我们判断的基准线,同时也是我们坚持的方向。质疑并不会令价值蒙尘,反而会为其抛光,时间会使真正的价值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我们要超越社会的认可度,建立个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对抗工具理性对个人思维的钳制,回归事物本真的价值。在这认可度的滔天巨浪中,只有坚持自己的判断标准,才能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驶向真正有价值的彼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