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抵达未知之境”写作解析与范文展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抵达未知之境”写作解析与范文展示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抵达未知之境”写作解析与范文展示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写作解析:
题目以科技太空之旅作为引子,以科技发展航天精神引入人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如何抵达未知之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实现梦想。
那么我们围绕着4W法追问“什么是未知之境,为什么要抵达未知之境,如何抵达未知之境,谁抵达了未知之境,实现了梦想,创造了美好的未来。这样一来,思路就非常清晰,例子也就比比皆是,可以从科技届教育界文化届体育界等展开思考找到对应的例子,如袁隆平屠呦呦华为企业,张桂梅鲁迅奥运冠军张桂梅等等。
然后分论点就可以提炼出来,如从如何抵达未来之境的角度,可以从创新创造,攻坚克难,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等等角度提炼分论点,再联系人生进行辩证分析 或反观现实,文章就可以层层深入的展开,下面赵老师给大家带来最新下水作文。
范文展示:
迈向星辰大海,探索未知之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张若虚对人类及宇宙起源的追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对万物起源的思索:正是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才促使人类在探究未知的路途中,不断迈向新的星辰大海,在浩瀚的太空留下我们的足迹。
人类的太空之旅,离不开科研人员勇于攀登的探索精神,同样,人生之路,我们也必须拥有这种探索精神,去抵达未知之境,去发现更多的奥秘。
抵达未知之境,需要非凡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诚然如此,没有古人飞天的浪漫追求,怎会有今日“嫦娥四号”的天空之旅?没有《西游记》中“千里眼”“顺风耳”的奇思妙想,怎会有今日科技通讯的高度发达?没有《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构想,怎会有今日中国小康目标的实现?
没有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考,又怎么会出现《流浪地球》这样的影视作品,刘慈欣又怎能创作出《三体》这样的鸿图巨制?是的,想象力如同给人插上一双自由的翅膀,带着人类在探索未知的世界里翱翔,在抵达未来之境的路途中飞得更高更远。
抵达未知之境,需要强烈的探索精神。未来之境是未知的,正因为未知,所以需要有探究精神,冒险意识,而人类的好奇心又激发了探索意识,促使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对科学家而言,正是这种探索精神,牛顿才会对砸到头上的苹果思考,进而发现万有引力;瓦特才会关注到水蒸气进而发明蒸汽机。对企业家而言,正是因为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马斯克才会在探索太空、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科技领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文学家而言,正是因为强烈的探索精神,才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构造了唯美诗意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庄子大鹏展翅的逍遥之境,还是李白的梦游天姥“一夜飞度镜湖月”,无不蕴含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意识。是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抵达未来之境,发现更多的新知,需要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探索精神。
当然,仰望星空,抵达未来之境,更需要创新创造的能力,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如果说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是抵达未来的种子,那么创新就是抵达未来之境的保障,是把想象变为现实的真正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大国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青年在探索未来之境的人生中砥砺前行,才能使民族复兴的巨轮行稳致远。
反观现实,在喧嚣的文化场域里,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对未知之境,有些人往往不缺乏想象力和探索意识,却缺少创新能力,缺乏行动力,选择躺平,甚至标榜佛系,追求一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辜负了这可为之时代,何其悲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未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迈向民族复兴的未来之境中,我们必将插上想象的翅膀,带上探索的精神,不断的创新创造,抵达美好的未知之境!
未知永无止境,我们不断出发
从月亮的正面到背面,从地球到月亮、到火星,再到更多的星体,很多“未知”经过人类勇敢执着的探索,变成了“已知”;而宇宙何其广袤,无数个新的“未知”仍在前方,这样的旅程永远“不断”。
人类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丰富深厚的文明,仰赖于前人一次次将未知化为已知,又一次次地向新的“未知之境”出发。
不信你翻开课本看看:郭橐驼的硕果累累,是柳宗元的“未知”,他要问问;石钟山的“声如洪钟”,是苏东坡的“未知”,他要看看;古诗词为什么格外钟情“木叶”,是林庚的“未知”,他要琢磨琢磨;爱因斯坦终生没能写完的论文,是加来道雄的“未知”,他要研究研究。试想,如果人们失去对“未知”的热情、失去探索未知的勇气,那世界该多无趣、多苍白啊!
你也许会说,这好像与我无关,我何曾抵达过什么“未知之境”啊?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所要抵达的每一个地方,所要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所要回答的每一个问题,所要经历的每一次尝试,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未知”。
不妨回忆一下:学会骑自行车的第一天,你惊喜于驾驭好这两个轮子,可以让身体加速向前,这是一次对“未知”的抵达;独立走过两个红绿灯的路口去上学的第一天,你发现走出妈妈的目光可以这样轻快自由,这又是一次对“未知”的抵达;满怀信心开始崭新的高中生活,却在一次次月考后跌宕的成绩面前学会接纳和调整,今天还平和地坐进了高考的考场,这也是一次对“未知”的抵达啊。
每一种“未知”的面貌各不相同,克服恐惧、满足好奇、顶住压力,让“未知”不再未知,我们抵达的,是更强大的自己。而唯有让自身在探索未知的路途上跋涉过,我们或许才有能力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反过来想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不正是我们不断探索未知的动力吗?几年前,我们对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在线教育等可以强大便捷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一定是“未知”的吧?你瞧,只要不断探索,昔日的“未知之境”,也都成了今天的日常。
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又该出发了。只要人类仍有追寻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们就不会甘做井底的青蛙,止步于眼前的舒适圈,每一个“未知之境”就还会像太空中的那些星辰一样,发着光,吸引着我们向那里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