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北京卷作文写作(微写作+作文“历久弥新”与“打开”)审题立意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北京卷作文写作(微写作+作文“历久弥新”与“打开”)审题立意及范文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写作(微写作+作文“历久弥新”与“打开”)审题立意及范文
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下水文】
(1)对于微信朋友圈的“点赞”现象,我认为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潜在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点赞”是对他人分享内容的认可和鼓励,能够增进友谊;但另一方面,过度关注“点赞”数量可能导致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的产生。我们应理性看待“点赞”,重视真诚交流,避免陷入数字游戏的泥沼。
(2)我建议我们前往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绍兴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鲁迅成长和创作的摇篮。通过参观鲁迅故居、纪念馆等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文豪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成就,感受其精神魅力,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3)月的独白
我是那夜空中的明月,
静静洒下柔和的光。
无论世间如何喧嚣,
我始终守护着夜的宁静。
我见证过多少离合悲欢,
也曾陪伴过孤独的旅人。
我轻轻摇曳着银色的裙摆,
诉说着千年的秘密与梦想。
请抬头仰望我,
感受我深情的目光。
我虽遥不可及,
但我的心永远与你相伴。
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立意】
2024年高考北京卷大作文题目一要求写议论文虽延续了“材料+命题或话题”形式,但文题将写作的背景“情境”拉长到了“几千年来”的时间甚至空间里,引导考生要将视野格局全“打开”,要从“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不同事物,甚至是省略号里未明示和列举的事物着眼,思考这些事物经过长久的时间,不但没有衰败、陈旧,反而更新、更好的事实和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情理、事理或哲理,非常具有冲击力。要写好这道题,考生需要从点到线、由线连成面地思考“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这一在生活中常见,但又非常价值和意义的道理,很有写作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
从材料和给定的题目看,议论文的写作命题仍然是紧扣时代脉搏的,考生需要围绕“历久弥新”这一给定的题目或话题,理性思考经典、思想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等事物与时间以及相关因素的关系,很有思辨色彩。写作题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一是立意开放。每位考生的立场、观点都不同的,是开放的,但只要是基于材料和题目内涵来立意,都是可行的;二是思维开放。不同的立场产生不一样的立意,自然会体现在每位考生将“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不同事物与现实生活联系后的不同思考,呈现出不同的思维路径与论述过程,这必将带来不一样的思维与写作成果。
【下水文】
历久弥新
时间是价值的试金石。有价值的事物,会在时间的考验和淬炼中,生发新的价值。
“历久弥新”,意思是经历过长久的时间后能够更加变新。这里的“新”,与初始的“新鲜”不同,它强调的是经历过时间后进化出了新的内容。借助这些新的内容,我们可以重新认识事物,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何种事物可以历久弥新?只有有价值的东西才可能历久弥新。这种价值,可以是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红楼梦》蕴含着关于成长、责任、命运的丰富道理,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成长到三四十岁后再读此书,才能结合人生阅历读出更深的内容,这就是因为《红楼梦》具有关于真理和人生的价值。习主席出访各大洲,引用过阿拉伯名谚、莎士比亚之语、陀氏之言。把这些引用放在当下世界来看,我们能挖掘出古人对于合作、求同存异、命运共同体的全新理解。这也是由于古人言语有其放之四海、颠扑不破、人所共认的价值,因而可以在今天提炼出新的内容。
历久弥新又何以可能呢?
时间的久,为事物的新提供了沉淀的过程。成年人的书评里流行着这句话: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时间给了我们阅历和沉思,让我们慢下来细细品读那些早已耳熟能详却浅尝未深的事物,也让我们把那些似浅而深的句子从懵懂的记诵慢慢融入自己的血液。经历过亲人去世才更新更深地体会到《我与地坛》里的母爱,身在异国他乡才更新更深地体会到《说起梅花》里祖国文化的诗意梅魂,濒临绝望之际战胜困难才能与《老人与海》里的老人有更新更深的共鸣。时间,给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新机会,让事物更新,让我们更深沉。
时间的久,也为道理的新提供了检验的机会。一个道理刚刚被提出,总是让人将信将疑、难判可否。而恰恰是时间大浪淘沙,才将真理托举出来,使真理以结合时代的方式给出新的诠释和解读。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可以错”,但“要坚决地试”。面对疑窦丛生的社会环境,经历了充分时长的实践检验,市场经济的道理才为人所接受。后来,人们从中解读出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孕育了新的理论和发展观。试想,如果没有时间的加持,当初的路线怎么能诠释出为人信服的新推论呢?
诚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历久弥新,也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事物经历过有限的时间都能立即弥新。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初遇时海纳百川,生活中用心反思,顿悟时勾连飞跃,给事物一个弥新的希冀,也给自己一个质变的机缘。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立意】
2024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二是记叙文写作,该文题同样延续了北京卷高考写作记叙文近几年一贯的“材料+命题或话题”形式,较为稳定且贴近高三教学备考,体现了学、教、考的一致性。
从试题的命题材料看,从个人成长、人际交行和科技创新等不同方面,扣住“打开”这一关键词,突出“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等,给予了考生充分的写作提示,然后围绕“打开”的作用和价值等方面,强调打开可以“发现新的自己”,可以“带来新的气象”。作为北京卷特有的高考记叙文写作,文题在引导考生在关注不同领域的“打开”后,聚焦故事叙述过程中的价值思考,突出写作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指引,入题浅易而又有深度,有很宽广的写作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文题虽然开放性较强,也贴近生活,但要写得深刻,写出新意,所讲的故事能吸引人,就要特别关注“打开”一语隐含的关系,在记叙中要注意根据材料中提示的领域和方面,围绕“打开”构建好相应关系,比如谁“打开”,“打开”的对象是什么;比如与“打开”的对应“封闭”在写作中如何体现,二者关系在叙述中如何处理;“打开”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等等。同时,还要围绕“打开”将故事讲“好”,讲“好”的故事,如果文章写人为主,要注意突出人物特点或内在的成长变化,如果文章是写事为主,要突出故事中的情理或事理,故事有起伏,叙述有波澜,体现文题暗含的价值导向。
【下水文】
打开
“啪!”一张试卷重重地拍在我的课桌上,鲜红的分数仿佛咧开嘴嘲笑着我的梦想。
看着它,我的心如堕冰窟,眼前,理想大学那所朱红色的校门,在我面前紧紧地关上了。
我蜷起了身子,头埋在双膝之间,欲哭无泪,仿佛一只紧闭双壳的蚌,只想径直沉入幽深莫测的海底。
“蓉儿,我们出去走走吧。”父亲和蔼的声音突然在头顶响起,如此悦耳,又令我羞愧。
“我不行,别管我了,让我一个人躲起来吧。”我沮丧万分。
一阵暖意从头顶传来,那是父亲的温柔大手,“走吧,我带你去个地方。”
原来是三苏祠,这里离我的家并不远,却是第一次踏足。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斑驳对联,让我心中一动:“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三苏父子”浓墨重彩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可谓前无古,后无今。
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我和父亲徜徉在三面环水的悠悠古祠中,感叹着“一门三杰”的旷世才情。
宦海沉浮,几经贬黜,苏轼的一生虽跌宕起伏、忧患实多,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欢歌。我忆起课本上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听,那是纵观世间的通达;看,那是不畏浮云的潇洒。
站在苏轼画像面前,我的委屈与不甘宣泄而出,感到自己挫败的内心与先哲相连。这遗响于千古长风、流淌于文明长河的智慧,正敲响着我的心门。“苏轼宦海沉浮,仍不易为民效力之志,这种生命哲学,一代代印刻在我们的骨血之中。”我暗忖。
从未枯竭的古井旁,我虔诚地掬起一捧清水,净手净心。蓦然回首,迎上了身后父亲关爱又有些担心的目光,仿佛诠释着苏门家风的八个字:“孝慈仁爱、厚人薄己”。
“蓉儿,你的烦恼还在吗?”父亲关切地问。我浅笑着摇摇头。看到父亲如释重负又极力掩饰的表情,这种无声的默契,让我感到心门洞开间,吹来一阵暖风。
目光摩挲着三苏祠的一砖一瓦,一诗一画,这片土地上曾真实存在这样饱经风霜却不屈服,历尽沧桑风骨如初的人,而我亦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不禁脱口而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畅然豁达,何惧一局一役之胜负,我自有我的天地。
打开,发现新的自己。那种力量,来源于身边家人的关心呵护,汲取自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也是藏于内心的更深沉、更持久的生命哲学。
走出三苏祠,我再度回望那副对联,正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浩若江河行大地,依然风雨共名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