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祝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居于定篇,为精度课文。小说以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的视角,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死亡的悲剧,并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学习过鲁迅的《故乡》《孔乙己》等小说,对鲁迅小说特色及小说的基本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但鉴赏这类文学作品仍缺乏必要经验,阅读鉴赏的方法有待提升。且本篇小说篇幅较长,思想性深刻,写作背景距今较为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小说进行揣摩分析,挖掘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高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并不完善,逻辑思维也还在发展中,需要提升。而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刻性为人称道,学习这篇文章,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理解作品含义,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划分层次,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目标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品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他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同时他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塑造了很多类型的旧中国的人物形象,初中我们学过的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味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感知鲁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二)写作背景
1.题目解说:“祝福”具体含义?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祝福”,在绍兴土话里就是“请大菩萨”、“祝福菩萨”,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一般人家有“三牲福礼”即肉一方,鱼一条,鹅一只,鱼必须是活的。福礼须盛于大桶盆,猪头之嘴须朝上,鸡、鹅须曲身跪腿,头朝福神,以示恭迎;一尾活鲤鱼在鱼的眼睛上用大红的福字贴上。上好福礼就拜菩萨。
祝福仪式由男性当家人主持,全家男丁按辈份、年龄,依序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寡妇更不允许参与,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祥林嫂这样丧夫再嫁的寡妇,是连祭祀的东西都不能碰的。
2.补充材料: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虽然中国的帝制政权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这些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套在人民,尤其是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选取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材料二:三从四德
材料三:三纲五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查
1.文体知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字音字形
监生jiàn 臂膊bó 拓片tà 间或jiàn 俨然yǎn
模样mú 新正zhēng 寒暄xuān 胳臂bei 抟土tuán
悚然sǒng 淘箩luó 野噢ào 瓦楞léng 蹙缩cù
瘦削xuē 炮烙páoluò 荸荠bíqi 倔强juè 牲醴lǐ
(二)梳理结构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明确:
现实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回忆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现实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线索为“我”的所见、所忆、所感。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
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
内容上:打破平铺直叙,使情节具有曲折变化之妙;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营造浓厚的悲剧分氛围,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四、深入文本,具体研读
情景设置: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你是一名侦探小说爱好者,因缘来到鲁镇,请根据见证者提供的信息,补充死者档案填写,完成推理,并找出谁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真凶”。
(一)死者档案
姓名:祥林嫂
性别:女
年龄:二十六七岁——四十岁上下
身份:寡妇、逃妇、女工、被卖改嫁的女人、妻子和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被赶出自家房子的人、女工、乞丐
亲属:无
遗产: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生前有过直接接触的人:鲁四爷、四嫂、祥林嫂大伯、祥林嫂婆婆、柳妈、“我”
(二)分析死者:请侦探们携手探案,完成以下调查
1.梳理祥林嫂的人生经历。
明确:
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抢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2.找出关于祥林嫂外貌描写的具体段落,了解其人。
明确: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出到鲁镇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再到鲁镇 青黄 消失血色 顺着眼, 有泪痕, 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临死前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对生活已经绝望
祥林嫂前后的形象变化。
明确:
初到鲁镇:祥林嫂身上集中了旧中国农村妇女所有优秀的品质
再到鲁镇: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失去了精神力量。内心痛苦又难以表达,但仍勉强坚持生活。
捐赠门槛:捐门槛前恐惧,想替自己赎罪;捐门槛后重新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被要求不能参与祝福后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沦为乞丐:长期遭受严重的打击与折磨,极度悲哀;精神完全麻木,陷入彻底绝望的境地,最终凄凉死去。
①分析祥林嫂的眼睛。
明确:
眼睛 性格特点
出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绝望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②如何看待如何看待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明确:
祥林嫂在丧夫丧子之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她的情感需要宣泄的出路,她反复重复阿毛的故事是想得到鲁镇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众人只是把她的悲惨经历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在那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祥林嫂得不到一个普通人应有的权利,还要忍受来自各方面巨大的精神压迫。
5.聚焦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
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
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身心疲惫,
身体所有力量都依靠竹竿来支撑。
6.深入挖掘:祥林嫂对不幸命运是否有过抗争,你如何理解她的抗争行为?
明确:
山中出逃,鲁镇做工——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改嫁中的“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倾其所有,洗刷“污秽”——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死前问“我”鬼神——对神权的质疑
五、课堂小结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即使曾不断挣扎与反抗,但依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她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2.请侦探们熟悉祥林嫂生活的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勾画文中具体描写环境的段落或句子,下节课集中推理讨论。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大家在第一次的调查中已经认识了死者祥林嫂,请一位侦探汇报上一次的调查情况(概述祥林嫂人物形象)。
在上一次的调查结束后,已经委托侦探们初步调查祥林嫂生活的环境,接下来我们将再次走进祥林嫂,也请侦探们继续加大勘察力度,推理出谁是直接导致她死亡的“真凶”。
深入文本,具体研读。
环境描写
环境分类
自然环境: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社会环境: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分析环境
(1)文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
明确:
自然环境:旧历年底的鲁镇;雪
社会环境:“祝福”
自然环境
①鲁镇:“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明确:
“旧历的年底……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在本该是喜庆且热闹的新年,鲁镇却是一番“灰白色的沉重”的景象。作者通过营造这种沉重又压抑的气氛,为小说中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第1段)
“三个如此”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阶级关系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依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与贬抑。(第2段)
鲁镇在“我”的眼里,是一个沉重、压抑的地方。
②雪:找到文中描写“雪”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
第一次飞雪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描写祝福前夕的忙乱,渲染“我”心情的烦乱。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烘托渲染悲凉气氛。
第二次飞雪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祥林嫂死后“我”雪一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第三次飞雪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并且暗示后文祥林嫂捐门槛这一情节。
第四次飞雪 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含蓄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像雪一样的命运,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雪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白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白雪似乎总与素净、淡雅、轻盈相连。祥林嫂的纯洁善良的性格和灵魂,也恰如洁白之雪,然而她的一生就只是接连的被剥夺、被践踏、被侮辱和被委弃,在这场热烈的大雪之中,作为人们眼中的“不洁”女人离世。小说这样写道:“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罪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消逝,却像露在尘芥里的雪花一样被清扫干净,在鲁镇人眼里好像落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祝福》中的“雪”被给予生活的血肉感,给人以苍白刺骨的痛。
社会环境:
①请找出小说描写“祝福”的场景,并分析这些场景在小说中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第一次“祝福”(第2段)
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妇女的地位和套在她们头上的枷锁依旧,中国农村的变化并不大。
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下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第二次“祝福”(第71,72-76,108-109段)
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情景,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祝福”中得以充分展示,她由“享有”预备福礼的资格,到这点权利被剥夺,写出了鲁四老爷凭着封建礼教把她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第三次“祝福”(第112段)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相结合,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凉死去,鲁镇“祝福”一派祥和,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悲凉。有钱人在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死去,这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小说主旨,揭露了对旧社会吃人的本质,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②鲁镇的“祝福”,将祥林嫂隔开,一切与她无关,那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
明确:
情节上,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
人物上,“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社会环境,正是在一次次祝福中,祥林嫂受到排斥和厌恶,最终走向死亡。
主题上,题目是“祝福”,内容却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具有讽刺意味,深化了小说主题。
【总结】
社会环境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环境本身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人物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主题
自然环境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点明时间、季节;——环境本身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环境本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揭示某种性格,塑造某种形象;——人物
④为下文做铺垫;展开、推动、暗示情节发展;——情节
⑤表现、深化主旨。——主旨
查找真凶
在填写祥林嫂档案时,我们整理了祥林嫂生前直接接触过的人,有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大伯、鲁镇众人、柳妈、“我”,那么究竟谁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真凶”呢?
鲁四老爷
形象:剥削阶级、尊崇理学、封建守旧、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分析: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行为。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姥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孽深重”的女人,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更显得是与社会作对。
厌恶寡妇,认为祥林嫂逃离夫家是不遵守礼教,收留她有辱门面;认为婆婆抓走儿媳理所当然;又可惜家里失去一个廉价劳动力。
四婶
形象:封建剥削阶级、自私伪善
分析:
“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己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这粉碎了她的希望,让她的精神崩溃,加速了她的死亡。
3.祥林嫂的婆婆
形象:冷酷、封建守旧
分析:利用封建家长制将祥林嫂当作私有物品买卖,无视和践踏祥林嫂的尊严。
4.祥林嫂的大伯
形象:冷酷无情、封建剥削阶级
分析:冷酷无情,无视祥林嫂的不幸,利用封建家长制侵吞祥林嫂的财产,让祥林嫂无家可归。
5.柳妈
形象:受压迫的劳动妇女,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
分析:柳妈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给祥林嫂讲阴司的故事,让她陷入恐怖的境地;主张祥林嫂“撞死”,对祥林嫂缺乏同情心;又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最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6.鲁镇众人
形象:愚昧冷漠
分析: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这些人并不是真心同情祥林嫂,而是把她作为无聊生活的调剂。他们让祥林嫂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7.“我”
形象:无可奈何,尚有同情心、逃避现实的知识分子
分析:“我”对祥林嫂的死无可奈何,也表明祥林嫂生活环境的残酷。“我”还有一点同情心,这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同情弱者,但在精神上迷茫无助,行动上想逃避现实的矛盾心理。
【思考】小说主要讲述祥林嫂的故事,为什么还要设计“我”这个角色?
明确:
①“我”是当时社会中相对进步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②作为线索人物,串起和见证了祥林嫂的故事。
③丰富了角色设置,“我”的言行和反思,拓宽了小说的批判性;
④从进步者的角度审视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从而强化故事的悲剧性,深化了主题。
【总结】
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
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普通民众在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出自鲁迅《我之节烈观》一文,本意指参与虐杀妇女的种种社会力量的集合体。)
同时,祥林嫂本人也深受封建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她对再嫁以死抗争,内心一直有强烈的罪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
总之,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结案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表现作者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拓展延伸
文章中说,祥林嫂是穷死的,这种死亡方式,别有深意。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本文写于1924年,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社会对女性的贞节病态到几乎成为一种宗教仪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了单纯针对女性贞节观而言。不但夫死守节、殉节成了天理,连未嫁夫死都要尽节,偶遭男子调戏也要死节。贞节已成为悬在女性头上的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风吹草动,就要以死全节,否则轻则关祠堂,重则浸猪笼。
清代制定的礼部工作条例——《钦定礼部则例》,为方便鉴定民间上报的贞洁烈妇是否合规,专门对此作出了详细的定义。“自三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几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及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称为节妇。“遭寇守节致死”,“因强奸不从致死,及因为调戏羞忿自尽”,以及“节妇被亲属逼嫁致死者,童养之女尚未成婚,拒夫调戏致死者”,称为烈女。
每年,地方族长、保甲长都要向官府公举节妇、烈女,官府在审定后,都会给予褒奖。为此,上自京师,中及省府,下至州县,都建有旌表节孝妇女的祠堂——节孝祠,祠外建有巍峨的贞节牌坊。凡被旌表的贞洁烈女,生前题名坊上,死后入祀祠中,每逢春秋,官府会主持致祭。并由官府发给三十两“坊银”,由本家为其建坊。事迹特别突出者,皇帝还会“御赐诗章匾额缎匹”。
正史也会将部分贞洁烈女名列其中,对其进行彰显和标榜,《明史》和《清史稿》各存有三篇名为《列女传》的列传,大篇幅地介绍了众多贞洁烈女的事迹。官方如此,作为理学卫道士的文人自然也会积极推动。这一来,把对节妇、烈女的崇尚推至极点,此风也愈演愈烈,以至于成千上万的妇女或自愿、或被迫以身殉夫。
可以说祥林嫂是死在了礼教之下,重重大山压垮了她,她尝试过反抗,可如同蚍蜉撼大树,是徒劳的,这是时代的悲剧。
课堂总结
现实生活中,对于社会种种弊端,国人总是习惯漠然,而鲁迅却能拿起手中的“解剖刀”,狠狠地给几刀。这就是勇者的行为,因为只有揭开伤疤,找到病根,才能给以疗救的希望。综上所述,小说《祝福》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一贯的思想以及人格魅力,即正视现实的批判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永远都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勇士。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鲁迅是“活在当下的中国,不是过去式的存在而是现代式的存在”。
作业布置
课后请大家思考: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并就这个问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