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国旗下的讲话:遥思端午奉欢宴 绵延千载爱国情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遥思端午奉欢宴,绵延千载爱国情》。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又是一年端午至。历史的车轮碾过2300余年,端午节在今日仍弥散着悠久的文化馨香。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既体现了中国人基于民族、地方传统的自豪感,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智慧。 挂艾草、戴香囊、饮雄黄、吃粽子、赛龙舟……在这一个个传承世代的习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的圣贤情怀,还可以体会到国人守护端午、珍重传统的情怀。在现代文明的浸染下,这份情怀不仅没有丝毫褪色,反而呈现出更加繁华热烈的景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端午节本来是一个祈福避灾的特殊节令,但在东汉以后,屈原投江殉国成为爱国精神的典范,他身上所代表的文化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因而端午节习俗的主要内涵从最初祈福避灾的主题变成了纪念屈原,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时光荏苒,又是一年端午时。端午节,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它不仅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日子,更是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贤、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时刻。屈原,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他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传奇与悲壮。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然而,正是这样的时代环境,铸就了屈原坚韧不拔、赤诚爱国的伟大品格。屈原深知国家之危亡,他怀揣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积极倡导政治改革,力求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他的改革主张却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和诋毁。面对压力,屈原没有屈服,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展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质。屈原的爱国精神,穿越了时空隧道,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为了弘扬他的爱国精神,激发每一个人的爱国热情。我们要学习屈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精神,传承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及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风骨。同学们,我们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情感,体会到他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我们要以屈原为榜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效艾符趋习俗,但希文化铸升平。我们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交锋中传承端午文化的精髓,同时还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将传统节日这颗种子撒向新时代的土壤,唯有此,中华文化才可历久弥新,更为灿烂光华!最后,我想用屈原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我的演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携手共进,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共同书写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未来! 龙舟夺锦标,凌云始道高。祝各位高三的学长学姐们一举高“粽”,提前祝各位老师同学们端午安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