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写作解析与范文展示【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读今年的高考作文,强烈两方面问题:第一,关注现实。我们的学生不能学古代的科举秀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匍匐在书山题海里的书虫,而应该具有当下意识,关心时代,关心自我的内心。第二,强化思辨。今年的作文是我看到说猜中题目的人最多的一年,但我不知道这些所谓猜中题的人到底能把作文写得怎么样对于思辨能力差的学生,猜中或写过都没有什么影响,作文的水准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只是落得一个心理安慰!不要猜题,要去建构自身的思想维度,提升思辨能力!高考作文应该如何写?第一,哲学的维度人工智能的“自我”在哪里?人工智能能不能有自我意识?如果有,它将成为独立于人类的独立群体,如果没有,它听命于谁?没有自我的人工智能,和没有“自我”的祥林嫂一样,无非是在人类设定的“礼教”之下以死相搏,直至粉身碎骨。那样的话,人类的战争还将继续,不过会因为人工智能变得更残酷;环境的恶化还将继续,为了测设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人类的明天如果连有自我的人自身都不能回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更无能为力。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句著名箴言是“认识你自己”,这是对人类的忠告,人能创造所有的科技辉煌,可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还是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道人工智能不如知道人类自身的弱点到底是什么,人类的危机就在人本身,人类的问题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第二,社会历史的维度二千多年前,读一本书需要几百斤重的竹简;唐宋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就对当时世界的意义而言,无异于当下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人类发现信息可以那样快捷的传递和查找,其快感非比寻常!但,纸质书籍的出现并没有一味地激发人的“索取”欲,而是激发了人的“敬惜字纸”的敬重感,以及呕心沥血的创造欲。创作者用毕生的心血写一本书,思考一个问题,写在纸上,后人把它珍藏起来,反复阅读,认真思考,继续探索!面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研究者不再像古代的学者胸中自有万卷书,而是大脑在“云”端,不再呕心沥血的研究和书写,而是让人工智能拼凑成文。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吗?是人类文明的昌盛吗?人类的问题会在这样的工具中得到解决吗?我们还有值得传承的文字吗?第三,人生维度我们用互联网传播了多少未经证实的假消息,为此我们网暴了多少好人,有没有数据的统计呢,万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刚刚兴起,有多少人已经倒在了人工智能的诈骗之下,这到底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我们想用它解决问题,但也有人想用它制造问题,到底哪一个更胜一筹呢?我们不用故意就能制造问题,比如信谣传谣,手指一动,问题就出现了!这是一个机器比人强大无数倍的时代,我们渺小的声音只要借助机器就可以放大不知多少倍,我们从沉默的大多数,变成了有话语权的人,可我们没有珍惜并敬重这种力量!范文以答案为基石,探问题之无穷鼠标轻点,指尖微触,解疑释惑,唾手可得,它甚至可以对你的只言片语,心领神会,整合文字,创造画面.........电脑无所不能,它的渊博、快捷让人脑望洋兴叹。但是,如果我们一味沉醉在智能的便利舒适之中,锈蚀了思想,就会有沦为奴隶的危险,况且再智能的答案也只是人类已然发现的文明的整合,宇宙的尽头决不是既成的答案,我们当以答案为基石,探问题之无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面对滚滚而来的新科技浪潮,我们当敞开怀抱,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智能工具让肉体凡胎实现了凡人在神话传说中的极致想象,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来去太空也不过是一次平常的出差,吴承恩的想象止步于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智能科技颠覆了吴承恩的想象。移山填海何足道,愚公精卫叹今朝。人类创造了智能,智能是人能的无限延长,无微不至体贴备至地为人类服务,人类在享受舒适的同时也产生了恐慌,硅基威胁论甚嚣尘上,碳基的位置空间存在感会消失吗?AI代替了人工,提升了效率,为什么并没有让人更闲,反而让人像风一样往前追赶?Sora让智能升级,同时也加剧了对“深度伪造”等风险的担忧?马克思说:“人类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没有哪一个时代能抗拒历史的车轮,如同英国工业革命催生了汽车,马车夫为逃避失业的恐惧,逼迫政府签订了保护马车的条约,也挡不住乘客迈向汽车的脚步。智能工具将倒逼人类的进化,惟有破旧立新,才能在智能时代,我主沉浮。“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人站在哪一阶段的高度上就有哪一阶段的想象力,筋斗云是明朝人想象的极致,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古希腊人解释火种的想象力的极致。智能时代答案信手拈来,以此为基石,我们才能站在更寥廓的天地,才会增加更多的天问,获得更高境界的觉醒,莫言说“《百年孤独》开阔了我的眼界,后来又局限了我。”再进取的井蛙出井之后又会形成新的井口,我们决不能因为出井会带来更大更多的苦恼而缩在井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逃避并不能抹杀发展之问的客观存在。智能时代答案信手拈来,以此为基石,增加探索答案的自信。中国古老的越剧在时代式微,确乎已经“疑无路”了,在90后新青年陈丽君的探索发问之中焕发了时代生命,她用越剧的表达手法讲述武侠的故事,将传统的元素和电影的精妙无缝衔接,更重要的是她把这一次颠覆性的改编放在抖音上直播,突破千万人次观看,观众主要是零零后。高端时代,传统艺术还有生命力吗?人机携手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发现问题,探究答案是我之为人的意义。怎样站在智能的肩膀上继续发问?智能无限,我将怎样驾驭智能为人类谋幸福?吾辈青年当解此天问。站在科技风驰电掣的时代,前不见古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却明白今人问天的精神与古人若合一契;后不见来者,后之览者将以我之发现为基石,生生不息,问题与时代同生,答案与求索不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