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导写及范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高考作文题:写作 (70分)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题目解题2024年上海高考作文必然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因为近几年一直在讨论这个内容。2016年作文题引导考生正确看待和评价他人的生活,探讨评价他人生活的合理性、影响以及法则,强调理性和尊重的重要。2019年通过中外音乐的鉴别去体会和寻找中国味,理解认识世界的方法;2022年通过对发问和结论的评判,引导人们关注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行为方式和内在驱动因素的变化;2023年则直接追问学生人类乐意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客观驱动力量,除了好奇心还有什么 这都是在认识论的框架内引导考生展开思辨,理清认识世界的基本程序和变化方式。202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非常简洁,是一个生活现象,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要求学生谈谈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作为概念,必须辨析清楚“认可度”的内涵、外延,利弊得失。所谓的认可度评判,应是指出了主观认识和客观数据并不能左右人们的判断和推理,不一定能反映事物的真实价值,让人明确认识世界必须保持独立理性的思考。关键词明确,论述点清楚,引导语精当。在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这种生活现象背后,存在逻辑的漏洞。认可度是主观感受的综合,也属于客观信息,如何就成为判别区分的法则标准了呢,显然不妥,考生很容易在思辨的基础上展开推论,指出其合理性,进行归因分析,提出观点,找到对策,对主体本身进行质疑,对客体的反作用力进行推演,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用其长,弃其短,探寻利用之法等等,都是立意角度,也都在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认识自己,思考人生。所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论四个角度推论写作1.功利社会的认可度2.爱惜你的羽毛3.认可度的利和弊4.善用认可,明智决断写作指导1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出得好,它涉及社会、心理等诸多问题,考生可以联 系社会实际、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认可度是人们对事物认同、赞可的程度。它包括的范围很广:社会对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认可度,人民群众对各行各业、公共事 业(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的认可度;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 质量的认可度,单位员工对本单位领导的认可度……认可度是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重要标准。俗话说,老百姓的 心中有杆秤。一般说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心所向者, 人们就会认同,就会赞可;反之,则不会认同,不会赞可。用认可 度衡量我们的工作,是一个非常朴素、非常简单的道理。认可度是一定范围内整体性、倾向性的认知。其高下由该范围 内所有个体的认知决定。因此,我们每个作为整体中个体的人,都 要把好心中的那杆秤。必须减少主观情绪的干扰,客观地、公正地 认识和评价事物;必须克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倾向,运用自己 的脑髓,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必须思行一致、言行一致,表达自 己的真实看法,不能为了某种目的,故意吹捧自己并不认可的事 物,或者故意贬损值得认可、我已从中获益的事物。希望阅卷老师面对每一篇作文,把握好“认可度”,对那些敢于 联系社会现实,敢于说真话的作文,给予充分的“认可”。写作指导2上海高考作文的拟题特点是坚持理性思辨的价值取向。这些年的作文题也一直引领学生去关注思维品质的高质量发展,如之前作文聚焦的“心灵的微光”、“重要的东西”、“被需要”、“浓缩精华”、“沉淀价值”、“好奇心”等等,均具有较明确的时代价值导向和科学思维张力,拓展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空间,也属于关系型的思辨命题,需要厘清和关联概念的关系,并自主建构理性判断。写作时要推论检索,对已有知识进行分类综合,从不同角度玩味,在不同层面筛查,以调动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聚合,仰观俯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理有据地阐明题料中蕴含的逻辑关系和行为意趣。范文展示功利社会的认可度认识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的功课,否则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会陷入迷失,陷入挫败,陷入弱智。感官的经验,表象的知觉,外界的信息,能否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能否恰当应用各种思维方式来反思自身,认识世界,大有讲究。有人说,在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确实的,这是普遍的现象,但应该看到,作为客观因素,认可度只能作为思维的参考,应该体察认可度背后的复杂背景,尤其是功利社会中的认可度,其含金量已大打折扣。白居易有首诗这样写: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他悟出了有些认可度的不可信。当年周成王即位,王叔周公顾命,大权在握,一时民怨沸腾,管蔡作乱,新王不安,周公的社会认可度相当低。但历史证明了,周公大公无私,尽忠报国,呕心沥血,成就了千古令名。而作为道德楷模和政治明星的王莽,社会认同度那是哇哇的,曾经大义灭亲,一直勤勉谦恭,结果怎样,撕下了面具,那是一个乱臣贼子。所以,进入功利社会,一切都要打个问号,尤其是工具理性泛滥,道德滑坡的今天。上到总统选举,小到村官举荐,都有可能出现不明资本和势力进入运作,改变认可度的性质,更有下三滥以黑恶霸凌、巧言令色、结党营私等方式裹挟认可度,以达成个人目的。因此,仅仅依凭认可度来应事料物,会给国计民生带来风险,不可不慎也。往小了说,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功利裹挟认可度的现象,一些流量明星通过过度营销和包装,甚至数据作假,虚构高人气备受追捧的表象。我们在某宝上购物也常常轻信评论和销量,这往往可以运作,所以善良的普罗大众会一再缴智商税,不断被忽悠,从未能幸免,付出不恰当的钱财和精力、热情,反而收获窝心和郁闷,欲罢不能,一再踩坑。其实,盲从认可度应该是思想懒惰的表现,因为人云亦云不需要承担风险,标新立异更容易付出代价,于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教导很有效,人人奉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还是跟着认可度走,安全感更多。明知不妥还屈从认可度的趋向,也有着自私和怯懦的因素,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对抗庸俗和不公。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睿智的生命,绝对不能满足于隐忍求安,随波逐流。孔孟都曾经周游列国,虽然不能匡扶乱世,达成理想,但他们从没有以社会认可度来左右自己的志节,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我往矣。让我们擦亮眼睛,涤荡心灵,不被功利社会的认可度迷惑,理性地针砭是非,智慧取舍,汲取社会认可度中的真纯价值导向,剔除其中的虚假成分,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美好世界。 爱惜你的羽毛人生天地间,如同鸟爱惜自己的羽毛,应该在自我选择时考虑社会的认可度,以作为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参照,甚至当作自我言行的规范引领。在应对变化和选择取舍时考虑到维护自己的形象、声誉和品德认同,这是有积极意义的。纪晓岚对乾隆皇帝说,江上只有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这表现了世俗社会的法则。追名逐利是世人难以割舍的驱动力,有人舍利取名,有人弃名逐利,有人以名求利,有人以利求名。相比而言,求名者更珍惜自己的羽毛,唯利是图者则容易不择手段或没有底线。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是一个世人敬仰的光辉形象,连对手蒋介石都心悦诚服,其身后联合国以元首之礼下半旗致哀。他的英武形象,坚定意志,睿智才华,出众口才,无瑕品德,让人叹为观止,无可比拟,其忠诚、勤勉、谦和、廉洁和大爱已经定格,成为这些理念的化身,全方位地、立体地,始终如一地维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着共产党人的风范,当然也获得了世人无与伦比的认可度。周总理的人生是完满的,但也有缺憾,身后没有子女,没有存款,没有遗产,没留骨灰,他用大无诠释了大有,因为他的声誉就是中国的地位,他的形象就是中国的标志,他的品格就是中国的标杆。他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彻底地践行了,也升华了。所以,从周总理可以看到,得体的行为举止、积极正面的形象维护是人立身处世的重要资本,声誉的维护、品德的维持更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不珍惜自己羽毛的人会轻易欺骗、犯事、违背道德,或者虚假维护体面,背地里为所欲为,那样即使拥有暂时的社会认可度,也不会持久,最终自取恶果。历史上爱惜自己羽毛者大有人在,东汉杨震夜拒贿金,世人尊为四知先生。同时代的皇甫嵩至死不屈服董卓。即使是曹操也因忌惮乱臣贼子的骂名,没有改朝换代,守护住了自己汉臣的形象。倒是当时的三姓家奴吕布,不爱惜自己的羽毛,认贼作父,朝秦暮楚,自贻祸端,沦为笑料。现实中也有很多这类例子,有的贪官犯事,一时令人瞠目,他身居高位,众多光环,曾经大受组织的信任,人民的赞誉,认可度相当高,但是他的个人利益超越了国家和人民,忘了初心,忘了使命,没有把曾经获得的认可度作为鞭策和警醒,反而成了贪腐享乐的资本和代价,就祸国殃民,自取其辱了。总之,认可度是一个人的羽毛,需要去养护,去经营,去维持,进而形成自己的行为指引和底限约束,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认可度是很好的参照物。“爱惜你的羽毛”提醒我们,始终如一,表里如一,维护声誉、形象和品格,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也许是提升自我的必由之路。认可度的利与弊用中国文化去诠释世界,认识事物,有很多乐趣,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盛极而衰,过犹不及,这就是所谓天道轮回,事物都有多个面,各有所终,其间利弊得失,随机而化,有玄微之处,也是自然之变。有人说,在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其合理性,但过度应用,又多有偏颇。认可度就是这样,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用其长,舍其短,取其利,弃其弊,才是好的。大千世界,世间万象,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细加品评,这就需要一些思维的支架,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认可度就是一个好东西,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调查得来的信息,往往就是对调查对象的认可度了解,这可以给我们一些基础判断依据,所以古代吏部考察官员时看重所谓官声、民情,甚至是私访来的认可度,也许更加妥帖得当,世道人心,是一杆秤,也是一面镜子。同时每个集体和个人也都在营造自己的社会认可度,无人可以潇洒地置身事外。汉光武帝赦免并赏赐了冒犯皇权的强项令董宣。唐太宗遇到古板的魏征,鹞鹰捂死在怀中。宋太祖也是害怕史官的。他们都是想维护明君的形象,保住自己的认可度。老字号要振兴品牌效应,保证业绩。新入行的企业更要经营品质和人心,营造信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学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无一例外,从这点看,认可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建设性。所以,认可度的利是显而易见的,认可度可以产生激励,促进发展,获取资源,得到支持,也可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但真理和谬误容易转换,过分依赖认可度,也可能中招上当,错断误判。如果涉及的高认可度者是平庸的老好人还好,如果是狡诈的刁买人心者,那就不仅是疏失而是凶险了。所以认可度如不和理性相伴,不倚重时间的试金石,往往就是弊了。而过分追求认可度也会增加压力,患得患失,失去自我判断,或导致盲目崇拜,让阿道夫·希特勒之流以国家救星的身份上位。齐威王赏罚分明,不轻信认可度,封赏治理有方而毁谤日至的即墨大夫,却惩罚了经营左右,祸乱人心的东阿大夫。而在目空一切的项羽那里,既不考虑民心所向,也不顾及臣下劝谏,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刚愎自用,不可一世,自然会品尝失败的苦果。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认可度,善加利用认可度,既不能无视,也不能视为唯一,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以理性掌控认可度,学会给予真诚的认可,学会判断真实的认可,发挥其积极,减少其负面,在利与弊中找到平衡,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追求。善用认可,明智决断世界复杂,人事纷繁。古人有云: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是的,应对世界的参验和省察,大有学问。有人说,在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这确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认可度的因素可以对我们应事料物提供便利,但真正决断选择,还是需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明智把握。何为认可度?认可度是指人和事物被承认、接受和赞誉的程度,可反映特定对象的价值、品质、能力、表现等基本情况,为人们提供参照,以均衡我们的精力配比。认可度这一具有影响力和信任感的客观因素,不可疏失。面临决断时,我们会感到盲目和焦虑,认可度意味着某种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能带来参考。生活经验说,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集体的智慧不可小觑。认可度高往往能激发信心,给我们情感支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会油然而生安全感和底气,更能维护持久意志品质。认可度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但人是智慧生物,先天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决断应该是自我需求和环境信息整合后做出的自由选择,这也被称为自我决定理论,在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心理需求满足中,外部动机驱动力不应该是决定因素。所以虽然认可度是个好东西,我们仍不应把它作为判别、区分的标准,更不能盲目依赖而失去判断力。历史上因为社会认可度的权重把握不好,影响决断和用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时手眼通天者也不能幸免。三国时的马谡是个少年英才,口碑官声甚佳,跟随丞相多年未有闪失,时有骄人言辞,在蜀汉阵营中认可度很高,诸葛亮视他为可传衣钵者。倒是刘备眼光毒,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却没有动摇丞相的认可度,果然街亭之失,铸成大错,被诸葛挥泪而斩之,但蜀汉大业,再难挽回了。所以,不能盲目依赖认可度,随波逐流,失去判断力,要审时度势,理性分析。既看到积极因素,也不被表面的合理迷惑,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理性明智的决断,都应结合需求、目标、利益、趋势来综合考量。善用认可度,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分辨有价值的认同与虚假的附和,前者认真倾听和汲取,对别有用心或盲目跟风,要保持清醒,不被误导,对花言巧语则要警惕。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深思熟虑,理性决策,果断践行。王安石说,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是其不见可悔故也。确实,我们应该为历史上那些突破常规、开拓创新的先驱者喝彩,认可度没有束缚住他们的手脚,才有了文明的进程。总之,认可度是一个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要学会善用认可度,权衡利弊,才能走出自己的辉煌,去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吹尽狂沙始到金有个好笑的故事,爱迪生让助手告诉他一个灯泡的体积,很久没有算好,因为灯泡不够规则,爱迪生拿过来灌满水,然后倒入量杯,马上就得到了答案。看来知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真不是一回事。有人问,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应该说这个问题应辩证来看,可以说不是,又可以说是。因为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包含学习的过程,包含对知识的吸收、选择、构建和重组,都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的,知识综合的目标,正是要去探索发现,去自我实现,去创造未知。也许,人的智力机制就分为综合和创新两大系统,综合包含观察、记忆、识别、注意等,而创新则需要想象、应变、领悟和创造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对知识综合的升华,两者相互为用,各司其职,综合的科学能动化水准也许会制约创新,创新的达成一定是具有高水平的综合力,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的知识综合也许就是在创新。王安石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对已有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辞任舒城通判的王安石刚刚三十四岁,但他的观察力、知识储备和意志品质都不同凡响,《游褒禅山记》里说,在和朋友登山探洞时,别人看风景,王安石则在发挥综合和创新的智能,在“深思而慎取”,经过知识综合,见识提炼,形成了科学的认识,明确了“志、力、物”和“不随”是成功的几大要招,不可或缺,才有了后来的熙宁变法。所以,只要你具有创新的意志品质,焚膏继昝,孜孜以求,你所做的知识综合不仅在为创新发力,也可以说就是在创新。这也好比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他通晓规律,所以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荀子则更加强调学的重要,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也许整块的时间用于知识综合更有近期效能,空中楼阁的创新往往会成为异想天开。屠呦呦是在中医药古文献的知识综合中发现了青蒿素的萃取之法,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的科学实验甚至废渣提取都是在反复综合已知,终于突破了放射性研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而毛泽东则是站在历史的纵深,笼申商之术,统马列之教,找到了适合中国人民生存的命运之路。无数事实证明,必须有追求真善美的拳拳之心,按照科学规律处事,做好知识综合,强化创新思维,你追求的境界也许就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踏破铁鞋之后,期而有遇。纪晓岚说,“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别具只眼的综合说到眼,佛家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别。肉眼凡胎只能见得本相。天眼则可举一反三,拓展视野,打破距离、体积、光度的限制。慧眼能预见事物发展趋势。法眼具有能量。佛眼更是手眼通天,全知全能。有人问,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作为高级的智力活动,综合和创新有区别,前者也许可控好操作些,后者则可遇不可求,我倒是觉得,区别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保持诚敬,倾心尽志,就可能翻出新意,不同凡响。诸葛亮的创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成为智慧的标杆,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生逢乱世,命运多舛,诸葛亮从小就有匡时救世的雄心壮志,所以抱膝长啸,自比管乐,好为梁甫吟。他对已有知识的综合也独具只眼,别人务于精熟,他独观其大略。舌战群儒时他鄙夷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而他的算无遗策,自然是标新立异,经世致用的。从诸葛亮身上我们看出,创新的意识和动机是成功的关键,有了它,会发动和维持积极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情感、意志、思维方式都是创造性的,对已有知识的综合过程也必然在创造性观念支撑下提纲挈领,革故鼎新,激发潜能。所谓创新不过是智慧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状态呈现,在对已有知识充分综合达到极致,会触发灵感思维,在无意识中生发神妙悟性,推进人类智慧的自然演变,过程是浑然一体的。情报综述在科研中很平常,但却是创新的起点。它对特定研究领域已有知识信息情报进行了系统性、综合性的归纳概括和序化整合,具有去粗取精的创新价值,也会有揭示度深、前瞻性强的问题导向。孟子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不可小视已有知识的综合,而恰恰相反,它维系着智慧活动的因果循环。综合如同兵法里的正,创新是奇,孙子说“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当然,也无法绕过人工智能这个话题,人工智能的工作机理更多是对已有知识的综合,但要承认,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个创新成果,它在应用领域拓展了人类智能,其平台、算法、接口的创新应用无穷无尽,虽然在直觉、灵感方面暂时还无法匹敌人类智能,其创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的,创新来源于不断学习和尝试的积累,在学习和尝试中,相伴诚敬和担当的迭代加持,创新的落地就指日可待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