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资源简介

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程:初中化学九年级下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
执教:班级
课型:事实—理论课
学生学情分析:
学习了课题一,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和如花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溶液的饱和程度和溶解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
建立运用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解释实验本质
学习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石棉网、铁架台,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提要(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教学流程 所需资源 评价
学生学习事项 教师调控方式
环节一:复习(情境+问题),导入新课(5分钟)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溶液的定义,形成及特征。思考大量食盐可不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在一杯水里 简单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带着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大量食盐可不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在一杯水里,引出实验作过渡 多媒体课件 温故知新,通过复习溶液的定义,形成及特征。激发学生元认知,明确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环节二:探索新知,实验论证(25分钟) 学习小组做实验9-5和实验9-6,并相互交流观察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发表各小组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用实验结论回答最初的思考题 填空PPT中的定义,学习饱和溶液的定义,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之间的区别,学习结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1、指导学生做实验9-5和实验9-6,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总结出实验结论,为后面的定义作铺垫 2、归纳两个实验的结论,引导回答最初的思考题,引出定义 3、让学生对定义进行填空,并解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深化学生对饱和溶液定义的理解,解释结晶定义,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实验用具,多媒体课件 放下主动权,给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让他们现场操练,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结合教学实验设计的梯度问题,逐一讲解,讲透饱和溶液定义的知识点,学会判断饱和溶液,知道什么是结晶,明白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环节三:学以致用(思考+课堂练习)(8分钟) 思考如何判断未有溶质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结晶是什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对知识点的难点和疑惑点进行思考解释,并对知识点进行运用 多媒体课件 解决学生认知中的疑惑和突破知识点的重难点的瓶颈,让中差等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的重难点
环节四:总结+作业(2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回顾知识点,并作小结延伸,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反思对这节课的认识得到那些发展,布置作业 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以认识发展的角度谈收获,主动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认识思路结构化,显性化,布置不同层次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板书设计:
§9.2.1溶解度(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饱和溶液的判断
结晶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
对于这个知识点中包含的两个概念如果单独提取出来学生基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有一些限定条件,比如: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某种溶质到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这些条件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能相互转化,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就更深一层。
对学生来说在理解这个只是点的时候可以借助部分的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式不止一种,当涉及到通过升温、降温的方式时,就必须借助实验才能让学生比较明白这种现象,如果想要彻底理解这个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题目中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设计了三个环节的实验,从实验的角度验证饱和溶液的定义,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通过做实验动手操作,让他们现场操练,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化学的兴趣。
设计定义理解的难点和突破口的思考题,给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交流饱和溶液的突破口,让他们对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更加深化,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不足,不能让每个学习小组发表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表达
提出的问题不够针对
课后练习比较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