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课堂导入
4月3日,国内首部反传销题材电影《草木人间》在全国上映;
影片“以98%的相似度”真实还原的传销现场引发了观众热议,它以真实故事为蓝本,深刻揭露了传销组织的洗脑内幕。
传销骗局到底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多大的危害 我们又要如何警醒自己和身边的人呢
思考:①传销骗局会带来哪些危害,这符合全民守法的应有之义吗
②其危害性警醒着我们全民守法有何重要性?
思考:①传销骗局会带来哪些危害,这符合全民守法的应有之义吗
于个人而言
违法的传销骗局会侵入个人生活,觊觎个人财产,破坏家庭,毁坏人生道路,使人深陷违法泥潭而无法自救。
于社会国家而言
违法的传销骗局会形成不好的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影响国家法治化进程。
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全民守法
意味着
背道
而驰
9.4 全民守法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二、推进全民守法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阅读课本p104-106,回答全民守法的:
1.内涵 2.地位 3.表现 4.具体要求
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
9.4全民守法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p108
1.内涵:是指所有社会成员 、
的状态。
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判断】守法就是不犯法。
X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p108
2.表现:
(1)依法行使权利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依法履行义务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一致√ 统一√ 先后× 等量× 侧重× )
马克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公民应履行不侮辱、诽谤、诬告他人的义务
公民的权利
公民的义务
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者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未成年子女享有受父母双方抚养照料的权利。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保护义务。
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隐私权。
未经他人许可,不得公开他人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
微信公众号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成为谣言及违法信息的集散地,危害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除了政府常态化监管以外,还要求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者( )
①提高法治观念,遵守法律、规则和程序
②履行公民义务,坚持不传播、不扩散网络信息
③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充分行使知情权、表达权
④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B
当堂检测
思考:遇到类似事情你会怎么处理?以下两则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大连一女子因楼上邻居弹钢琴的声音吵到自己产生不满,故意使用“震楼器”在凌晨“报复”楼上,导致其他邻居跟着一起遭殃。
河北一大爷因自己制作的腊肠多次被偷,为撒气报复在腊肠里下老鼠药,导致小偷身亡,最终因故意杀人罪被判10年有期徒刑。
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p108
2.表现:
(3)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协商 当事人之间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自行解决纠纷。无第三方
调解 通过调解组织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行政机关(行政调解)、人民法院(司法调解)
仲裁 当事人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机构解决纠纷。仲裁委员会
诉讼 诉讼俗称“打官司”,通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市区噪音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夜间指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之间的期间)。市民王某在装修房子时未按规定时间施工,严重影响邻居周某的生活。周某多次与之交涉未果后诉至法院,王某被判赔偿周某精神损失费5 000元。这一案例启示我们( )
①及时公开司法程序和结果能够保证公正司法
②诉讼方式是解决争议和化解矛盾的最佳途径
③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
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通过合法手段理性维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当堂检测
二、推进全民守法 p109
1、观念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2、行动上:使尊法守法称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3、道德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1、观念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要求: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二、推进全民守法 p109
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的民法典,反映了国家需求和人民意愿,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要求,相信通过广泛的普法和解读,民法典必然走进群众心里。民法典的颁布与普及有利于( )
①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做好全民普法和守法这一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
③为执法部门提供法律依据,促进政府部门公正司法
④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建设法治社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当堂检测
2、行动上:使尊法守法称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要求: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推进全民守法 p109
3、道德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要求: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二、推进全民守法 p109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为什么要推进全民守法——必要性+重要性
知识补充
①重要性: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全民守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
全民守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保证。
②必要性: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课堂小结
公正司法
内涵
(是什么)
要求
(怎么做)
原因(为什么)
1.内涵
2.地位
3.要求
4.表现
1.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2.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
4.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地位
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
1.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要求法院审判结果体现平等和正当。
×: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2.实现司法公正需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审判,各级党政机关也应积极参与司法机关的司法过程,以促使司法公正。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的非法干涉,人民群众不能参与,只能监督司法审判
3.程序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
×: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
易混易错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23年检察机关“依法惩治网络犯罪助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典型案例,表明司法机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决心和努力。这一举措( )
①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②为网络空间注入法治正能量
③指导检察机关行使审判权
④引导公民尊法、守法、用法
A. ① 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当堂检测
近年来,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无人驾驶航空器“黑飞”扰航、失控伤人、偷拍侵权等违规违法问题日益凸显,威胁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这需要我国( )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法治意识
②确立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③扩大政府安全监管职能,促进航空产业发展
④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当堂检测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深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规范,也是法治要求。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施行( )
①健全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以爱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
②符合我国国情,助力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③可以强化法律的规范作用,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法律支撑
④旨在增强公民法治意识,为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作出贡献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当堂检测
实施主体 依法治国方针 依法治国的
公民 科学立法 关键
司法机关 严格执法 前提
立法机关 全民守法 保障(防线)
行政机关 公正司法 基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方针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和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清明政治生态的有力保障。
5、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
家庭教育促进法旨在通过法律的方式,引导父母去按照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理念去教育孩子,更多关注未成年子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该法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调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教育、民政、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提供指导和进行监督;具备条件的学校为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提供支持;对于拒绝、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予以批评教育、劝诫制止,必要时督促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追究法律责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既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福祉的“家事”,也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国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践行。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说明如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家庭教育。(9分)
①要科学立法。促进家庭教育通过科学立法合理设定依法带娃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为父母依法带娃及国家机关处罚拒不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家长提供法律依据。
②要严格执法。促进家庭教育在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③要公正司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对于拒不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家长及时教育、制裁和惩罚,维护末成年人权益,促进末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
④要尊重和信仰法律,全民守法。国家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活动,着力增强社会成员法治观念,引导父母和学校等主体依法做好家庭教育,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