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重点难点】重点:1、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2、大化改新内容及影响。3、理清不同地区间的文明交流的史实与相互影响与渗透。难点:中古时期亚洲各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政教合一:政教合一制度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在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为同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文化圈: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存在着若干文明与科学的中心。以这些中心为内核,出现了若干文化地理板块,叫做“文化圈”,即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群体(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文化体系。由于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文化位势差”的存在,导致先进文化自然向相对落后的一方传播,落后文化一方主动地汲纳、消化先进文化。前者称为“内核文化”、“原型文化”和“辐射文化”,后者称为“外缘文化”、“变型文化”和“受容文化”。两者的统一,就形成了文化圈。通常把世界划分为五大文化圈:东亚儒家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印度文化圈。【自主学习】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1.简要说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范围,并分析阿拉伯帝国集繁盛的原因。2.理解奥斯曼帝国与拜占庭帝国及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3.简要说明中国对中古时期日本文明的影响,同时根据课本对中古日本的叙述,理解日本文明的区域特色和亚洲文明的多元面貌。【本课小结】【深化拓展】1、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的文献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2)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到东方。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3)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2、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1)物质基础:阿拉伯帝国农业、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为其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对东西方文化广泛吸收借鉴。阿拉伯帝国与唐宋时期的中国、拜占庭帝国以及中古印度等文化繁荣地区有着广泛交流。(3)文化包容: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数千年的文明,自身文化具有包容性。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吸收其文化精髓并加以融合创新。(4)国家政策:统治者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不拘一格网罗人才;搜罗典籍,推进翻译运动。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文化影响下的大化改新(1)政治制度: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建立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模仿唐朝建立天皇制政体,制定国名和纪年。(2)经济制度:建立起以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3)军事制度:建立起以唐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4)法律制度:建立起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5)生活习俗: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项以至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除此之外,诸如围棋、相扑、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全盘唐化的倾向。【当堂检测】1.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2.下面这幅漫画的主题应是A.文明交流 B.民族融合 C.习俗差异 D.国家冲突3.一本历史书中对某帝国有以下描述:“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此帝国最有可能是A.阿拉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罗马帝国4.“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A.灭亡拜占庭帝国 B.积极融合东西方文化C.使印度教逐步得到推广 D.学习借鉴中国的制度文化5.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先后崛起,两大帝国的主要不同在于A.地理位置 B.政治制度 C.宗教信仰 D.文明交流6.笈多王朝(约320-约540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A.统治范围几乎遍及整个印度半岛 B.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C.佛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D.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7.它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以其建都德里得名。它是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德里苏丹国 D.俄罗斯帝国8.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A.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9.下表为新罗统治时期的记载。材料信息表明时间 事件惠恭王六年,秋八月 大阿餐金融叛,伏诛十一年,夏六月 伊餐金隐居叛,伏诛十六年二月 伊餐金志贞叛,聚众围犯宫阙元圣王七年,春正月 伊餐悌恭叛,伏诛A.中央政权更替频繁 B.中央内部争权日益严重C.政治统治趋向衰败 D.君主权力逐步得到强化10.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