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2.能记住常见的官能团。
3.说出简单有机化合物所属的类别及分子的结构特点。
4.说出简单有机化合物共价键的类型。
5.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学习重难点】
1、重点:认识常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
2、难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能按官能团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预习新知】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1、依据碳骨架分类
(1)链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可以有支链)。如CH3COOCH2CH3、
(2)脂肪烃一般包括烷烃、烯烃和炔烃。
(3)环状化合物
这类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构成的环状结构。
(1)脂环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碳环(非苯环)的化合物。如(环戊烷)、 (环己烯)、 (环己醇)等。
(2)芳香族化合物:分子中含有 苯环 的化合物。如 (苯)、 (萘)、 (溴苯)等。
2、依据官能团分类
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COOH等。
类别 官能团 典型代表物
烷烃 — 甲烷 CH4
烯烃 碳碳双键 乙烯CH2===CH2
炔烃 碳碳三键 乙炔HC≡CH
芳香烃 — 苯
卤代烃 碳卤键 溴乙烷 CH3CH2Br
醇 —OH 羟基 乙醇 CH3CH2OH
酚 —OH 羟基 苯酚
醚 醚键 醚键 乙醚 CH3CH2OCH2CH3
醛 醛基 乙醛
酮 酮羰基 丙酮
羧酸 羧基 乙酸
酯 酯基 乙酸乙酯
胺 —NH2 胺基 甲胺 CH3NH2
酰胺 酰胺基 乙酰胺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及代表物如表所示。
【拓展】官能团、根、基的区别
官能团 基 根(离子)
概念 决定有机化合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电性 电中性 电中性 带电荷
稳定性 不稳定,不能独立存在 不稳定,不能独立存在 稳定,可存在于溶液中、熔融状态下或晶体中
实例 —OH羟基 —CHO醛基 —CH3甲基 —OH羟基 —CHO醛基 NH 铵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联系 官能团属于基,但是基不一定是官能团,如甲基(—CH3)不是官能团;根和基可以相互转化,如OH-失去1个电子可转化为—OH,而—OH获得1个电子可转化为OH-。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1、共价键的类型
(1)类型
①σ键
A.形成:原子轨道沿着两个原子核间的键轴,以“头碰头”的形式相互重叠,形成σ键。
B.特点:通过σ键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可绕键轴旋转而不会导致化学键的破坏。
②π键
A.形成:原子轨道以“肩并肩”的形式从侧面重叠,形成了π键。
B.特点:π键的轨道重叠程度比σ键的小,不如σ键牢固,比较容易 断裂而发生化学反应。通过π键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不能绕键轴旋转。
(2)实例
一般情况下,有机化合物中的单键是σ键,双键中含有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三键中含有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以甲烷、乙烷和乙烯为例:
物质 甲烷、乙烷 乙烯
σ键 甲烷、乙烷分子中的C—H和乙烷分子中的C—C都是σ键 在乙烯分子中,两个碳原子均以sp2杂化轨道与氢原子的1s轨道及另一个碳原子的sp2杂化轨道进行重叠,形成4个C—H σ键与一个C—C σ键
π键 无 两个碳原子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以“肩并肩”的形式从侧面重叠,形成了π键
性质 C—H σ键能发生取代反应 乙烯、乙炔分子中含有π键,能发生加成反应
2、共价键的极性与有机反应
(1)电负性与共价键极性的关系
原子间电负性差异越大→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程度越大→共价键极性越强,在反应中越容易发生断裂→官能团及其邻近的化学键往往是发生化学反应的活性部位。
(2)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都有气泡产生,乙醇与钠的反应的剧烈程度小于水与钠的反应
(3)共价键的极性与有机反应的关系
化学性质 与共价键极性的关系
乙醇能与钠反应 乙醇分子中的氢氧键极性较强,能够发生断裂
乙醇、水与钠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乙醇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比水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弱
乙醇能与氢溴酸反应 羟基中氧原子的电负性较大,乙醇分子中的碳氧键极性也较强,反应中,碳氧键发生了断裂
(4)有机反应的特点
共价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而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共价键断裂的位置存在多种可能。相对无机反应,有机反应一般反应速率较小,副反应较多,产物比较复杂。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概念: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分类
同分异构现象
(1)写出C5H12的三种碳架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写出C4H8属于烯烃的构造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3)写出C2H6O的两种官能团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CH3CH2OH、CH3OCH3。
3.键线式:将碳、氢元素符号省略,只表示分子中键的连接情况和官能团,每个拐点或终点均表示有一个碳原子。如丙烯可表示为,可表示为。
【巩固训练】
1.从碳原子成键情况分析,下列物质的结构式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2.下列各组物质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和 B.和
C.和 D.和
3.同分异构现象在有机化合物中十分普遍,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非常庞大的原因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B.苯甲酸共有5种同分异构体(含苯环且包括苯甲酸)
C.和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属于位置异构
D.分子式为且能与Na反应产生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4.下列物质中,与2,2-二甲基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2-甲基丁烷 B.3-甲基戊烷
C.2-甲基己烷 D.2,2-二甲基丙烷
5.下列有机化合物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
A. B. C. D.
6.下列分子式表示的有机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多的是( )
A. B. C. D.
7.者前再做下列与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B.
C. D.
8.下列烷烃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是( )
A. B. C. D.
9.分子式为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生成的醇和酸的密度均为相同条件下密度的44倍,则符合要求的酯(不考虑立体异构)共有( )
A.8种 B.10种 C.16种 D.18种
10.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下列与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B.
C. D.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价电子,因此可通过形成4个共用电子对达到8电子结构,而结构式中间的碳原子形成了5个共用电子对,不符合碳原子的成键特点,C项结构式不合理。
故选C。
2.答案:A
解析:和CH的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A符合题意;和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不符合题意;和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不符合题意;和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D不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可能为环氧乙烷或乙醛,存在同分异构体,A错误;苯甲酸中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有、、、,包括苯甲酸共有5种,B正确;和互为同分异构体,但属于官能团异构,C错误;分子式为且能与Na反应产生,说明为一元饱和醇(),可看成羟基取代了戊烷中的1个H原子,戊烷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3种结构,正戊烷中有3个不同的位置,异戊烷中有4个不同的位置,新戊烷中有1个位置,共有8个位置,则戊醇共有8种,D错误。
4.答案:B
解析:2,2-二甲基丁烷的分子式为,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2-甲基丁烷分子式为,A不符合题意;3-甲基戊烷的分子式为,与2,2-二甲基丁烷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B符合题意;2-甲基己烷分子式为,C不符合题意;2,2-二甲基丙烷分子式为,D不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中有4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4种;中有4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4种;中有4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4种,中有3种不同类型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3种。故选D。
6.答案:B
解析:是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1种结构;书写的同分异构体时,先考虑的一溴代物,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3种同分异构体,相应的一溴代物分别有3种、4种、1种,有8种同分异构体,然后考虑在一溴代物的基础上再取代一个氢原子,其同分异构体的数目远远超过8种;是戊烷,同分异构体有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3种;的同分异构体有1-氯丙烷和2-氯丙烷2种。B项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多,故选B。
7.答案:C
解析: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与的分子式不同,A错误;与的分子式不同,B错误;与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正确;与是同种物质,D错误。
8.答案:D
解析:A表示甲烷,为正四面体形结构,不存在同分异构体,A不符合题意;B表示乙烷,不存在同分异构体,B不符合题意;C表示丙烷,不存在同分异构体,C不符合题意;D表示丁烷,丁烷存在正丁烷和异丁烷2种同分异构体,D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生成的醇和酸的密度均为相同条件下密度的44倍,说明酸与醇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因此酸比醇少一个C原子,说明水解后得到的羧酸为、醇为。有2种同分异构体:,;有8种同分异构体(正戊醇有3种,异戊醇有4种,新戊醇有1种);所以符合要求的酯有2×8=16(种),故选C。
10.答案:A
解析: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为。的分子式为,与中羟基的位置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A正确;的分子式为,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B错误;的分子式为,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C错误;的分子式为,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