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学习目标】1.整理古代社会农具材质和灌溉工具的演变,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2.归纳古代手工业主要生产部门工具的演变。3.理解生产力发展与家庭和庄园为主要劳作方式的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1、整理古代社会农具材质和灌溉工具的演变,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2、归纳古代手工业主要生产部门工具的演变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与家庭和庄园为主要劳作方式的关系【预习新知】农业工具的变化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_______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_______。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熔炉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____________制作的农具。世界许多文明地区都发明了灌溉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____________,三国时期______对其进行了革新,唐朝出现了_______,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出现了专门的工具设施。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古代,最先出现的手工业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的制作。约3万年前,中国的_____________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______________作为纺线工具。汉代的画像石出现了人们使用__________的场景。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工具。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最初用____________的方式来制造陶器。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金属冶炼的工具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准。古人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考古学家在中国的______________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___________的范。劳作方式的发展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个区域文明很普遍。随着____________的逐步推广,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______________日渐普及。历史上也存在过______________劳作。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古代还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生的手工业的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巩固训练】1.“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唐朝陈廷章的《水轮赋》描述的是( )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风力水车2.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面中左侧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女回首与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由此可以判断( )A.图片反映的是官营纺织业 B.棉纺织生产技术成熟C.纺织手工业已经出现分工 D.纺织业生产工具落后3.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面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局部),推断图中①②处应填写的是( )A.井田制、男耕女织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男耕女织5.近年来,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铁农具,主要包括翻耕农具、中耕农具、整地农具、播种用具、收获农具等。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河洛地区(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冶铁技术全国领先C.农业生产力质的突变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6.如图为两种不同的养马方式,图1是散养、图2是厩养。两相比较后者的优势主要在于( )A.保护生态环境 B.确保牲畜安全 C.降低养殖成本 D.增大综合效益7.下表内容是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 )春秋时期 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秦朝 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汉朝 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出现的时间应不早于东周时期 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于社会生产8.观察如图图片,从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 )A.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B.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9.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 )A.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C.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0.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C.亚历山大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材料“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说明是为农业服务的以水流为动力的农业灌溉工具,符合描述的是唐代出现的简车,故选B项;翻车是用脚踏或手摇作动力,排除A项;东汉的水排是以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排除C项;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灌溉工具,排除D项。2.答案:C解析:由材料“画面中左侧一织女坐在织机前……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可知,纺织手工业在汉代时就已出现分工,一人负责织布,一人负责调丝,故选C项;官营纺织业的规模较大,材料反映的显然是家庭纺织业,排除A项;棉纺织生产技术成熟是在元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汉代的丝绸闻名海外,当时的纺织业生产工具并不落后,排除D项。3.答案:D解析:“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仅根据材料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故排除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4.答案:D解析: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们采取集体耕作的模式,故①处应填集体劳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出现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故②处应填男耕女织。故答案为D项。5.答案:A解析:材料中铁农具的种类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项。B项错在“全国领先”,C项错在“质的突变”,排除B、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6.答案:D解析: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兵马俑坑中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到汉朝时期官方统一管制冶铁业,且燃料、动力方面有所进步,这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B项;据表格可知,人工冶炼的铁器出现的时间应不早于春秋时期,但之前有可能出现人类直接使用天然铁作为铁器,排除A项;军事战争要求冶金技术的突破,但不能“导致”,故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中农具从骨器到石器再到铁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中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历程,B项正确。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女子在家织布,男子在田间耕作,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农耕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故选D项;图片信息没有反映饲养业,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图片信息不能反映,排除B项;图片信息不能反映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的家庭生产是新生事物,是我国古代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诸侯鼓励小农经济是为了富国强兵;西方“氏族部落解体”这一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所以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交流”的条件不成熟,A项不符合史实。亚历山大的远征并没有到达中国,C项不符合史实。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集体劳动进入到个体家庭的生产,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