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古代疫病对人们健康的严重危害、古人预防疫病的经验,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2.通过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体系,认识中医在古代疫病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3.通过了解西医的特点和在中国的传播,认识西医在疾病诊疗和公共卫生中的作用,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学习重难点】1.重点:历史上的疫病;2.难点:中医药的成就以及西医在中国的传播。【预习新知】历史上的疫病疫病指由_________________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古埃及时期,__________席卷尼罗河沿岸。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中国清朝的________也得过天花。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___________爆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14世纪时,欧洲爆发______________,导致欧洲人口死亡过半。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近代以来,疫病仍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20世纪早期,_____________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1918年—1919年,____________全球大爆发,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在与疫病的斗争中,古人逐渐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课堂讨论:古代世界各国人民防治疫病的努力有哪些?近代医学的进步,有效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__________发明牛痘接种法,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______________迅速发展。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_______________,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________发现了青霉素。中医药的成就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战国时期的扁鹊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诊断。《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学经验,以____________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晚期,华佗精通_______________,创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医学家张仲景提出_______________的原则,著成_______________,奠定了_____________的基础。唐朝孙思邈著成百科全书______________。他被后人尊称为__________。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接受。唐朝的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朝李时珍著成__________。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在______________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屠呦呦等专家团队受到________________关于青蒿素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______________,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以来,西医以__________________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17世纪,英国人威廉.哈维著成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血液循环的规律,荷兰人___________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19世纪,人们创立了______________。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_____________建立起来。牛痘接种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续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也建立起来。西医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巩固训练】1.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意在强调( )A.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 B.西医发达取决于政府鼓励C.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 D.西医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2.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后来其部分系科与教师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06年,英、美两国的6个教会共同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即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B.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在日益加深3.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4.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5.《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C.传染病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6.宋代建立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据此可知,宋代瘟疫防治( )A.社会力量发挥核心作用 B.重视防疫方法创新与运用C.受到儒学礼乐思想影响 D.自然灾害频发推动其发展7.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类曾经饱受疫病的折磨。人类改变了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状态的发现是( )A.牛痘接种法 B.巴氏消毒法 C.青霉素 D.青蒿素8.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疫病频发。对此北宋景德三年,宋真宗下令“除杀人者论如律”,“每岁暑热”则“杂犯死罪降流,流、徒递降,杖、笞释之”并亲自监督官员对该项诏令的实施情况,自此夏季释放犯人便成为定制。这表明( )A.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 B.北宋重文轻武,刑罚宽松C.北宋政府重视疫病防控 D.北宋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9.在希腊世界长期将疾病和瘟疫视为“神意”的浓厚氛围中,修昔底德提出雅典瘟疫应源于埃塞俄比亚,是通过海洋传播而来的,由于伯利克里的错误政策,致使雅典城内人满为患,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瘟疫暴发。他还明确指出疾病发病率最高的是“与病人接触最频繁”的医生,这些说法( )A.反映了精英阶层对疾病的理性思考 B.旨在为雅典向外扩张寻找借口C.成为阻断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手段 D.成为瘟疫成因的最早科学结论10.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政治制度的调整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历史发展的进程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西医的差别。依据材料,洋务人士薛福成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而“外洋医家得一良法”后,可以申请专利、传授广远,所以其医学能越推越精,所以薛福成认为中西医培养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发展不同的结果,故选A项;西医能够越推越精是由于其专利政策和医学知识广泛传播,排除B项;薛福成指出,中国名医由于医学传播的封闭性,导致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并非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排除C项;西方医学由于其专利政策及广泛传播,推动了西医的发展,但并未涉及推动欧洲近代化,排除D项。2.答案:B解析:A项“根本性”说法错误,故排除;由材料可知,外国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并非强调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故D项错误。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熙身患疟疾,被传教士治好,康熙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说明西药逐步影响中国,故B项正确;仅以一个事例不能得出西药比中药更科学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中西医交流频繁,排除C项;西药不是侵华工具,排除D项。故选:B。4.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可知,中国古代医术重在治病救人,故A项错误;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中国古代的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行医过程中渗透着儒家的价值观,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古代医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材料也并非强调中国古代医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C、D两项错误。5.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了疫病的流行时间、症状、规模等,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A项正确;题干未列举统治者的举措,排除B;题干主旨是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而非传染病的破坏性,排除C:D中的“共识”错误,排除D。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各级官府注重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如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说明它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运用,B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瘟疫防治仍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只是起辅助作用,排除A项;C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排除C项;自然灾害并非推动宋代瘟疫防治的主要原因,其本身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力应是主因,排除D项。故选:B。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人类改变了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状态的发现”可知,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C项正确;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降低了天花的发病率,排除A项;巴氏消毒法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低温杀菌法,排除B项;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奇效,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C解析:A.材料只表明“杀人者论如律”,其不在“虑囚”的范围之内,这并不能说明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故排除;B.材料强调北宋夏季“虑囚”的原因是监狱环境恶劣,疫病频发,这并不能说明刑罚宽松,故排除;C.材料强调由于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疾病频发,因此宋真宗下令,每到夏季便进行“虑囚”来降低监狱人员的密度,以避免牢狱疫病流行,故正确;D.由材料可知,政府是出于防疫的目的而释放囚犯,并不能说明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故排除。故选:C。9.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精英阶层代表的修昔底德对于瘟疫成因的说法跳出了“神意”的范畴,包含了对于其形成的理性思考,故A正确。该说法与雅典对外扩张的理由无关,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出伯利克里的改革因此而阻断,排除C。无法证明该说法是最早的科学结论,排除D。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疫病的影响。由材料“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可知亚历山大因疫病而亡,直接导致帝国的瓦解,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发展进程,故选D项;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建立的政权和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具有一致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疫病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并未提及生产关系,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