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专题六 历史论述题(小论文)能力提升专项突破 课件(共6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专题六 历史论述题(小论文)能力提升专项突破 课件(共68张PPT)

资源简介

(共68张PPT)
专题六 历史论述题(小论文)能力提升专项突破
期末综合复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提升中,明确要求“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读与探究,撰写历史小论文。通过这些主题研究,提高唯物史观、史料运用、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的水平”。同样,在命题规则里也要求“要避免简单考查机械记忆的题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题型的比例”。课标中的考试例题也体现了小论文的形式。论述题(小论文)是广东近几年中考常考的试题类型,也是全国中考历史论述题常见试题类型。该类型的试题一般给出史料(史料类型较多,目前常见的有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大事年表和时间轴等),要求学生根据史料提炼或自拟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一、基本特点
历史论述题(小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
(1)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2)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
2.命题的形式,一般有三类
(1)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
(2)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
(3)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
3.评分的要求,通常有四条规则
(1)字数限制,一般在120字以内。
(2)分层次划等给分。评定标准为: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
(3)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
(4)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
二、 解题方法
第一步:提观点,明确方向。阅读材料,提炼材料主旨,有时主旨就是观点;关注设问中的答题角度,保证观点能体现答题角度。
第二步:列论据,进行论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一般选用2~3个史实,每个史实至少要涵盖3个要素。在论述时,要使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做到史实论述紧扣观点,为立意服务。
第三步:善总结,升华立意。结论部分,要有一定的总结提升,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观点,注意上升到理论高度或者升华立意。
三、典型例题
(2023·广东·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图一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图二 一战后的欧洲示意图
(2)对比材料中两幅地图的变化,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8分)
观察角度:(Ⅰ)疆界领土 (Ⅱ)国际关系 (Ⅲ)政权更迭
解析指导:
观点:一战后欧洲的疆界领土发生巨变。(2分)
点拨:观点扣合观察角度,彰显两幅地图的变化,且为完整的陈述句,不要出现错别字。
论述: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之间矛盾重重,最终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对立集团。这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以协约国集团的胜利宣告结束。一战后,《凡尔赛条约》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德国疆域变小;奥匈帝国解体,由此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4分)
点拨:围绕观点,论述清楚两幅地图反映的史实;注意构建两图之间的联系,即一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总结:综上所述,一战使欧洲疆界领土发生巨变,大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分),
点拨:依据上文,得出结论,呼应观点,增加“疆界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一内容,起到升华立意的作用。
四、专项训练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图
世界主要文明区域
材料二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宝贵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围绕主题“大河流域是古代亚非文明的摇篮”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主题:大河流域是古代亚非文明的摇篮。
论述: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大河流域定期泛滥,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代的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0分)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希腊文化成就简表(部分)
文化遗产 领域 贡献
《荷马史诗》 文学 它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繁荣的基础上,由荷马加工整理而成的,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摘编自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
文化遗产 领域 贡献
《掷铁饼者》 雕塑艺术 这个作品是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历史》 史学 《历史》一书因描写的是希腊波斯战争,故又称《希波战争史》,它开创了西方历史叙事体的先河
(1)根据材料,指出《荷马史诗》的整理者。(2分)
答:荷马。(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0分)
答:观点:希腊古典文化丰富多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
论述:《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历史》开创了西方历史叙事体的先河;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是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开创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以上帕特农神庙、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三点中任选一点,10分)
结论:由此可见,希腊古典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见,公元6世纪主持编纂法典的皇帝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为其挽救统治服务。
——摘编自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
(1)公元6世纪主持编纂法典的皇帝是谁?(2分)
答:查士丁尼。(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0分)
答:观点:法律是维系国家统治的有效工具。
论述:①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统一两河域中下游后,制定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②公元6世纪初,查士丁尼主持编纂了法典,法典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有效地调整了复杂的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结论:法律是维系国家统治的有效工具,国家要加强法制建设,我们要树立法制意识。(10分)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消失殆尽,幸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唤醒了沉睡中的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阿拉伯文化也曾对中国文化有过很大贡献。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是《一千零一夜》,它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动人的故事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对中国影响更大的是天文学、数学和医药学。
——摘编自黄运发《略论阿拉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阿拉伯半岛统一有关的宗教。(2分)
答:伊斯兰教。(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答:观点: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论述: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保存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的计数法,形成“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医学》《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长期以来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广大读者。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结论: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0分)
(其他观点如: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起重要促进作用等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从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后来的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极大地推动和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历来与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潘庆华《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0分)
答:观点:文艺复兴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发展。
论述: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重视现世生活;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
结论:总之,文艺复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促进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0分)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就如同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等杰出人物。可见,思想文化的影响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名称。(2分)
答:《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10分)
答:观点1: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动力。
论述: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提升了英国的人文主义。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0分)
观点2:杰出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发展进步(或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深刻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和市民利益
1265年 贵族孟福尔召开议会,美国议会制开始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8年 妥协的、不流血的“光荣革命”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根据材料,简述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的法律文献名称。(2分)
答:《权利法案》。(2分)
时间 事件
1689年 颁布《权利法案》,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1701年 颁布《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内阁制形成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答:【示例一】
观点: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
论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萌芽于1215年,前后经过了近5个世纪,直到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才最终形成。170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削弱王权,到18世纪中期,国家权力转移到首相手中,国王“统而不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才最终成熟。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经过反复斗争,最终才确立民主共和制,法国的民主政治才得以稳定下来。
综上所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法国的民主共和制都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斗争,才最终确立的,这说明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10分)
【示例二】观点: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不是一帆风顺的。
【示例三】观点: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示例四】观点: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根据图片,指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多少世纪。(2分)
答:17世纪。(2分)
(2)根据图片及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要有史实依据。10分)
答:观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阐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一方面,三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都是一些因素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后阻碍因素被推翻,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在革命过程中,都颁布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文献,如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人权宣言》和《民法典》,这些法律文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综上所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0分)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绘制
(1)根据材料,指出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的时代名称。(2分)
答:蒸汽时代。(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答:观点: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论述: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迫切要求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改进。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的位置,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明,促进了社会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结论:可见,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迈步向前的不竭动力。(10分)
其他参考观点: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发展;③科技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等等。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请你以“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与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主题,运用上图中的改革与革命的史实各一例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清晰,行文流畅,200字左右。10分)
答:观点: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与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论述:俄国面对农奴制危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868年,日本面对民族危机,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采取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1861年,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在奴隶制废存问题上矛盾尖锐,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为了扭转战局,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为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面对社会危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除旧布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0分)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2.按照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节选)
时间 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9世纪70年代 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19世纪80年代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国际大事件(节选)
时间 事件
19世纪50年代 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 800万,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8年 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870年以后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世纪后半期 英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0世纪初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20世纪初 英国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成就。(2分)
答: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或者飞机。(2分)
(2)依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视角,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述。(10分)
视角:①政治制度;②社会生活;③国际关系。
答:【示例1】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拓展。
视角:政治制度。
阐述: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10分)
【示例2】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示例3】观点:技术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
说明①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答案。②符合题意给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3.人口的迁移见证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周围农村的农奴为了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的移居于城市,从而获得了市民的身份并享有自由。市民阶层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做好了铺垫,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摘编自蒋相泽《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 15世纪末—19世纪世界人口移动简表
时间 主要流向 主要活动
15世纪末至16世纪 从西欧到美洲 殖民国家大量人口移民到美洲
16世纪至18世纪 从非洲到美洲 欧洲把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
18世纪至19世纪 从农村到城市 英国、美国、法国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以来欧洲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向,并指出该人口移动带来的社会变化。(2分)
答:方向:城市。变化:市民阶层的崛起;为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孕育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等等。(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迁移”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答:观点:人口迁移影响社会发展。
论述: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宗主国的人口与非洲的黑奴流入美洲,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洲等殖民地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也使城市规模得以发展,推动了欧洲的城市化进程。综上,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10分)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4.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各国都争先恐后地发展军事力量……这场大战的出现还有其他的原因,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期望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材料二 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另有2 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疾,饿死、疫死者大约1 0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 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 516亿美元。大量的房屋、铁路、桥梁、工厂、农田遭到破坏。协约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损失共计高达1 285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的达1 115万吨。生产遭到沉重打击,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欧洲的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
——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分)
答:19世纪中叶的欧洲形成了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传统;欧洲国家的扩军备战;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期望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对一些有战争隐患的国家缺乏警惕;对一些局部冲突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答: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来社会带来巨大灾难。(2分)
(3)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以“远离战争,珍爱和平”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富有文采。10分)
答:观点: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论述:一战历时四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约15亿人卷入战争,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据统计,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3 00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政权残酷迫害犹太人,犹太人的财产被无情地剥夺。在纳粹统治下,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日本在侵华战争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综上所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因此我们要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远离战争,珍爱和平。(10分)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900万,另有2 000多万受伤,直接经济损约失1 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 516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约6 000万,物资损失超过40 000亿美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1920—1922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东欧先后建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7个社会主义国家;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召开;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10分)
答: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先后召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但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不同。(10分)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20—1930年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18—1922年 埃及华夫脱运动
(1)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答:世界殖民体系从开始瓦解到不断瓦解。(2分)
时间 事件
1934年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955年4月 万隆会议召开
1959年 古巴革命胜利
1960年 “非洲年”
1999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2)综合上述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自定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答: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论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其中,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新兴的非洲民族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9年,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被美国控制的运河区的全部主权。拉美人民维护了国家主权,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论:随着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国际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发展中国家相互合作、平等互利,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努力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0分)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7.足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自古至今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折射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大约从1300年开始,足球运动在英国很多村镇作为庆典时的一种娱乐活动开展起来。活动没有成文规定,双方手脚并用,甚至故意殴打对手。由于玩法粗野,被称为“野蛮足球”。到了18世纪,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古足球运动由乡镇居民带入了城市的工厂与街道。1863年英格兰足球协会在伦敦成立,统一足球规则,现代足球诞生。
——摘编自陈静姝《英国足球运动对城市文化影响的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末以来世界杯口号的变化折射着人类的愿望。如: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热情的生命与灵魂”,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永争第一”,1994年美国世界杯“前进吧,黑色的世界之星”,1998年法国世界杯“自由、平等、儒勒斯·雷米特”,2002年韩日世界杯“世界杯在东方升起”,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交朋友的时刻”,2010年南非世界杯“在非洲与非洲一起胜利”,2014年巴西世界杯“同一个节拍”,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用豁达的心去参加比赛”,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现在就是一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足球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变化:由乡村地区转移到城市;由秩序混乱到有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并建立组织。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2分)
(2)对比材料二中口号的变化,从以下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10分)
观点:世界杯口号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愿望。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足球运动也逐渐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喜爱,尤其是世界杯成立后,其也成为联系各地人民的纽带,它历届会场的口号变化,更体现了全世界人民的愿望。
例如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热情的生命与灵魂”,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永争第一”,1994年美国世界杯“前进吧,黑色的世界之星”,1998年法国世界杯“自由,平等,儒勒斯·雷米特”,2002年韩日世界杯“世界杯在东方升起”,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交朋友的时刻”,2010年南非世界杯“在非洲与非洲一起胜利”,2014年巴西世界杯“同一个节拍”,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用豁达的心去参加比赛”,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现在就是一切”。所以,世界杯口号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愿望。(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