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认识20世界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唯物史观) 2.从时空观念出发了解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史料实证对比不同社会制度下经济政策的调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史料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贸易、金融的变化历程,结合20世界以来人类生活的史实,分析世界贸易、金融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历史解释) 【学习重难点】 重点 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 国际经贸体系与国际金融的具体内容。 【预习新知】 知识点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 1.一战前 (1)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一战后的世界经济 (1)苏联的经济发展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1922年苏联成立,并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③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①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②美国经济发展: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 ③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①原因 a.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b.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各部门的生产效率。 ②表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些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 (2)苏联的经济发展 ①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随后的改革也陷入困境。 ②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3)中国的经济发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③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②措施: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③表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但此后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4.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2)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3)面对挑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知识点二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原因: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 (2)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宗旨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作用 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发展: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宗旨 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作用 ①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②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③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涉及旅游、运输、教育、金融、通信、信息等12大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 (2)意义: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原因 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2)表现: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3)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知识点三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1.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 (2)构成 机构 宗旨 业务活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1)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2)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3)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3.金融危机 现代国际金融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4.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巩固训练】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前计划经济国家开始拥抱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分享贸易、跨国投资和技术外溢的收益。目前构成全球贸易总额84%的164个WTO缔约成员中,超过半数是在1995年1月1日确定的创始成员国之后加入的。这表明( ) A.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缩小 B.世界格局变化冲击旧的经济秩序 C.世界经济格局和权重发生显著变化 D.全球化扩大了多边治理体系范围 2.下面为1965—1995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这反映了( ) A.发达国家占国际贸易主导地位 B.国际贸易总量逐渐增加 C.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D.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 3.据统计,1978年,全国住宅投资仅38亿元,占GDP的1.2%:1997年,全社会对市场化的房地产投资就高达31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2.74%,占GDP的3.99%,其中住宅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1.9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C.民众消费需求日益变化 D.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 4.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 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5.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数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一直在恶化。如果以1990年为100,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指数1993年下降为90.5,而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指数则上升为104.2,1995年上升为105。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陷入困境 B.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D.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式微 6.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 A.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B.实行封闭的贸易壁垒政策 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弱化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7.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1948年的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的生效 D.经济全球化的完成 8.1932年,苏联组建了2502个机器拖拉机站,拥有14.8万台拖拉机,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农庄则用农产品支付劳动报酬。这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农业机械化的完成 B.经济发展的计划性 C.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9.下图是2018年7月刊登在《中国日报》上的一幅漫画,名为《开火》。对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利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 B.美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挫折 C.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D.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损人害己 10.下表为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据此推断,这得益于( )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工业总产值(%) 102.51 14.10 77.39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D.农业集体化的高涨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前计划经济国家拥抱经济全球化,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找到了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特定的位置,积极融入多边治理体系,这扩大了多边治理体系范围,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旧的经济秩序受到冲击,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虽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故排除C项;D项中的“权重发生显著变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一直很高,说明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际贸易总量逐渐增加,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贸易关系,无法体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1997年房地产投资数额相对于1978年大幅度增加,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房地产市场化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材料“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体现了国家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干预经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体现了加强国际协调,故选A项。资本主义国家未实行计划经济,排除B项;“根本上消除”表述绝对,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无法消除,排除C项;“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加强,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国际贸易情况。材料中主要讲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指数则上升,表明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全球化进程陷入困境,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C项错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材料“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等杠杆进行调控”可知,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加大宏观调控,材料“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可知,体现了国际的政策协调,C项正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能消除,排除A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举措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关税壁垒,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货币体系,不是贸易体系,不涉及关税,A项错误;联合国也不涉及关税,B项排除;经济全球化至今尚未完成,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根据“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可知,苏联组建机器拖拉机站是为了落实国家在农庄的生产任务,以服务工业化建设,这说明当时苏联经济的发展具有计划性,故选B项;当时苏联只是完成农业的集体化,苏联组建机器拖拉机站仅是为了完成国家任务,并没有完成农业的机械化,排除A项;1928年新经济政策就已经被逐渐取消,排除C项;当时农庄执行的是国家生产计划,产业结构并不合理,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漫画《开火》反映的是在世界经济的这艘大船上,作为世界经济的领航者美国却把炮火对准了世界经济中的各个经济体,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四处受损,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时事,这说明美国在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其他经济体实施抵制和制裁,这种政策不但对其他经济体不利,最终也会损害美国的利益,故选D项;漫画《开火》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并非美国利用武力进行扩张,排除A项;漫画反映世界经济领航者对世界经济发展采取的不利举措,说明不了美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挫折,排除B项;结合时事,美国的“开火”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而是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危害,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其经济形势逐渐好转,表现在表格中就是从1920-1925年,苏联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人们对该政策感到不满,导致工农业产值呈下降趋势,排除A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26年,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与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