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初一下科学选择题专训(90题)一、选择题1.某项目化学习小组为了研究棉花种子的出苗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选择100颗品种、大小相同的饱满棉籽,随机均分成4组。经过相应的处理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播种对此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编号 是否提前晒种 土壤湿度 播种温度 出苗量1 是 湿润 10℃ 13株2 是 干燥 25℃ 9株3 否 湿润 25℃ 15株4 是 湿润 25℃ 23株A.根据实验的结果可知,土壤湿度对棉花种子出苗率无影响B.分析1、3两组实验,可得出温度高低影响棉花种子的出苗率C.分析3、4两组实验,可得出提前晒种有利于棉花种子的出苗D.本实验只探究了土壤湿度、播种温度两个因素对棉花种子的出种子的出苗率的影响2.近年来,我们在高端水果市场能看到一种长刺儿的“怪水果”——火参果。它又名金刺猬、非洲角瓜,原产于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地区。切开果皮后可见内部有大量的种子。有关该水果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该水果开花时,子房内有大量胚珠B.一个火参果就是一个果实C.其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D.用种子来进行种植是营养繁殖3.鲟鱼是体形大、寿命长的一种淡水鱼类,开发利用的价值极大。目前,人类已掌握了鲟鱼的人工取卵和孵化技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鲟鱼体形大,属于体内受精的卵生动物B.鲟鱼体形大,属于体内受精的胎生动物C.鲟鱼的生殖方式是体外受精,体外发育D.鲟鱼的人工取卵和孵化技术属于无性生殖4.概念图的建立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构建概念图时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如果用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大小和包含关系,则下表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选项 1 2 3A 花蕊 花 植物B 酵母菌 原核生物 微生物C 可见光 红外线 紫外线D 卵细胞 受精卵 生殖细胞A.A B.B C.C D.D5.如图关于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1可表示卵生、体外受精B.若D表示为家蚕的受精卵,则其发育过程为D→A→CC.若D表示为蝗虫的受精卵,则危害农作物最严重的时期是CD.若图乙D→A→B→C表示青蛙发育过程,若D是受精卵,则A是成蛙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春末夏初是青蛙繁殖的季节。下列能正确描述青蛙的发育顺序的是( )①早期的蝌蚪 ②受精卵 ③有后肢的蝌蚪 ④有前肢的蝌蚪 ⑤成蛙 ⑥幼蛙A.②④①③⑥⑤ B.⑤②①④③⑥C.②①④③⑥⑤ D.②①③④⑥⑤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花的雌蕊包括 ( )①柱头 ②花丝 ③花柱 ④子房 ⑤花药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8.浙江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出错误的说法( )A.鱼类一生离不开水,水中受精,水中发育;B.水稻在春末夏初播种,水稻是单子叶植物;C.家蚕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宝宝是幼虫时期;D.桑叶是家蚕的食物,桑树的果实是一种鲜果,由胚珠发育而来;9.如图表示果实的形成,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A.子房、胚、果实、受精卵 B.子房、胚珠、果皮、种子C.胚珠、受精卵、果皮、胚 D.子房、珠被、果皮、种子10.如图是桃花及其所结果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花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B.[4]中的精子到达胚珠完成受精作用C.[7]是由[6]发育而来的D.[8]萌发的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11.掐去尖端的茎还会年年长长吗?原因是什么?( )A.不会,茎尖的分生组织被去掉B.不会,茎的细胞无法伸长C.会,茎尖下端的细胞会恢复分裂能力D.会,茎内各个部位都有分生组织12.将某种细菌接种于已消毒的培养基上,加盖后以不同方式处理,并置于不同温度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培养基 处理方法 温度/℃ 观察现象1 接种细菌 40 全表面呈浑浊2 接种细菌 0 全表面清晰3 接种细菌 100 全表面清晰4 接种细菌,并置一张吸有抗生素 X 的圆纸片于其上 40 全表面呈浑浊5 接种细菌,并置一张吸有抗生素 Y 的圆纸片于其上 40 纸片周围呈现一清晰区,其余表面则呈浑浊A.1、4、5 培养基中观察到的浑浊现象是细菌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落B.将培养基 2 和 3 再放在 40 ℃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都是全表面清晰C.依据实验结果推测,如果人体感染该种细菌,可用抗生素 Y 进行治疗D.以上实验运用对照实验方法,探究温度、抗生素对该种细菌生活的影响13.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一方面通过过滤、沉淀工业、生活污水中大的固体污染物,另一方面又利用细菌分解水中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水以及无机盐,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但利用细菌处理时,需向水中大量通气,原因是()A.说明污水中有机物必须先经过通气形成均匀混淆液体才能被细菌分解B.说明水中细菌是需氧细菌C.通入空气是杀死除细菌外其他的微生物D.因为氧气本身就能分解有机物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J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15.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 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A.病人的痛觉消失B.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C.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D.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16.下列有关“鸟语花香”这一成语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听到“鸟语”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B.接收到“鸟语”的感受器位于耳廓C.闻到“花香”的感觉是在鼻腔中产生的D.不同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相同17.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研究人员发现有部分患者康复后会出现味觉和嗅觉消失。对此现象推理正确的是( )A.存在味觉和嗅觉感受器被破坏的可能性B.相应感觉消失主要是大脑中枢适应的缘故C.这部分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D.可以排除因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18.声音在水中传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 B.声音的响度保持不变C.声音的传播速度逐渐减小 D.以上说法都不对19.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20.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21.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 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2.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在河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向后撑长篙能使船前进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人可以放声歌唱主要是因为舌的振动产生了声音23.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B.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C.“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D.“鱼洗”仍在振动24.有一段长为18米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 200米/秒、1 500米/秒和340米/秒。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A.1次 B.2次 C.3次 D.4次25.如图所示是眼球和耳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4的调节,在7上形成视觉B.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4过度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C.结构9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D.结构10能够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26.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A.外耳道---- 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B.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C.外耳道----鼓膜--- 耳蜗-----听小骨----听神经D.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27.学习科学知识时,可以将自然现象的发展按先后顺序联系起来,构建流程图的形式便于我们理解和掌握。下面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A.听觉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听觉中枢B.视觉形成过程:光线→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一视神经→视觉中枢C.果实和种子形成:植株生长→受精→传粉→开花→结果D.胚胎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母体→胱带→胎盘→胚胎28.去年,央视一套播放明星义演,资助聋哑人装人工耳蜗,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鼓室组成中耳B.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D.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29.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A. B. C. D.30.一个人沿马路边行走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到人身上时,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是( )A.逐渐变长 B.先变短,后变长C.逐渐变短 D.先变长,后变短31.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对于这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abcd B.acd C.ab D.cd32.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B.图乙中,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C.图丙中,漫反射的光线虽杂乱无章,但是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图丁中,如果逐渐减小入射角,则折射光线将逐渐远离法线33.透过红玻璃看蓝纸呈黑色,这是因为( )A.红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红玻璃与红玻璃发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C.红玻璃几乎全部吸收掉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D.红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34.乡村美景美不胜收:池塘正中长着千年古柏,水边白鹭悠走,水下鱼儿畅游……游客用手机拍下了这些场景。下列相关“影”的形成原理中正确的是( )A.妈妈手机的“摄影”——光的折射B.水下鱼儿的“鱼影”——光的反射C.岸边白鹭的“黑影”——光的色散D.水中古柏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35.小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位于透镜左侧的某一位置。小丁首先在60cm处观察到像,如图甲;之后在60cm处固定一平面镜,眼睛在蜡烛上方向平面镜看去,如图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B.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 5cmC.甲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D.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原蜡烛放大的虚像36.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信号灯光线过强,司机观察信号灯时瞳孔会变小B.如果要看清远处的信号灯,睫状肌会放松,晶状体变薄C.信号灯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D.信号灯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并在此形成视觉37.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 ( )A.变高了的树的虚像 B.变低了的树的虚像C.变高了的树的实像 D.变低了的树的实像38.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 °时,反射角也是20°B.如果反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则入射光线也向法线靠近C.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D.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39.叉鱼时,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S表示鱼,S′表示鱼的像,如图所示,光路正确规范的是( )A. B.C. D.40.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使物体距依次为6厘米、18厘米和24厘米,分别得到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满足关系式( )A.f<6厘米 B.6厘米<f<18厘米C.9厘米<f<12厘米 D.18厘米<f<24厘米4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C.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42.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B.小亮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C.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朵之间D.小亮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小亮眼睛之间43.小枫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即物距为25cm,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凸透镜B.若保持图中物距不变,正确调节光屏后,光屏上成的像是放大的,这是投影仪的原理C.上述实验中,蜡烛依然保持在光具座上的10 cm处,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 cm、55 cm处,光屏上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若想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向右再移5 cmD.实验中由于蜡烛会随实验时间延长烧短,要想成像仍然在光屏中央,可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将蜡烛向上调节适当高度,或在蜡烛和光屏不动的情况下将透镜向下调节适当高度4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 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投影仪B.蜡烛向左移动5厘米,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C.将蜡烛移到45厘米刻度处,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D.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15厘米,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45.下列实验中,相关描述或分析合理的是( )A.甲:实验结论——受力面积越小,压力效果越明显B.乙:实验设计—一金属盒分别浸入水和盐水中不同深度,研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C.丙:实验目的——研究豌豆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D.丁:实验现象——光屏上有倒立放大的虚像4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刘清晰的像D.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47.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A. B. C. D.48.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叠放着甲、乙两个木块,甲木块用一根细绳拴在左边固定的竖直板上,现在用力把乙木块从右端匀速地抽出来,所用的力F=15N,则甲、乙两个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是( )A.甲为零,乙受到向右的15 N的摩擦力B.甲、乙都受到向右15 N的摩擦力C.甲、乙都受到向左15 N的摩擦力D.甲、乙均受力15 N,甲受向右的摩擦力,乙受向左的摩擦力49.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A.火车静止,汽车运动B.火车运动,汽车静止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50.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叠放着A、B两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F1、F2两个推力作用下,A、B仍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F1=F2,则物体A,B之间无摩擦力B.若F1>F2,则物体A对物体B的摩擦力方向向左C.若F1D.不论F1、F2谁大,地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一定大于F1或F251.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静止在竖直墙壁上。当水平力减小为F/2时,物体A恰好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此时物体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A.减小为原来的1/2 B.和原来一样C.增大为原来的2倍 D.无法判断52.如图所示,A、B为两个弹簧测力计,所挂重物的重均为10N,如果滑轮的摩擦不计,当重物处于静止状态时,A、B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 )A.10N,20N B.0,10N C.10N,0 D.10N,10N53.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错误的是( )A.在 0~10s 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 100m 处相遇C.在 10s~20s 内,乙同学静止不动D.在 0~10s 内,乙同学的速度为 10m/s5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②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③溶液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F乙,④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①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②和④55.对下列情景涉及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A.在冰雪路面上行车,需加装防滑链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摩擦B.课本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课本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向墙上按图钉时,手对图钉帽产生的压强等于图钉尖对墙壁产生的压强D.宇航员登上月球时,他的质量比在地球上时的质量减少了56.如图所示,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长木板上,砝码放在木块上。现用2N的力F水平拉木块,木块、砝码、长木板均保持静止,此状态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对砝码的摩擦力为2N B.长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为2NC.长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为0N D.桌面对长木板的摩擦力为0N57. 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静止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跳板被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跳板被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C.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和运动员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58.如图所示,滑板车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如果人不再用脚蹬地,它最终就会停下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需要力来维持B.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C.蹬力越大车的惯性越大D.蹬力越小地面对车的摩擦力越小59.某弹簧秤中的弹簧断掉了一小段,如果重新安装并调零以后继续使用,测量值与原来的测量值相比较( )A.测量值偏大 B.测量值保持不变C.测量值偏小 D.前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60.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盛有同种相同质量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容器底受到的压力比乙容器底受到的压力小B.甲容器底受到的压强比乙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C.甲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比乙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小D.甲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比乙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小61.如图,在水平桌面上竖立着三个柱状物甲、乙、丙,它们的高度均为h,均为实心匀质,甲、乙、丙的底面分别是半径为R的圆面、边长为a的正方形、半径为r的圆面。已知:2R>a>2r,它们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P丙,则甲、乙、丙材料的密度比较,正确的是( )A.ρ甲>ρ乙>ρ丙 B.ρ甲=ρ乙>ρ丙C.ρ甲<ρ乙<ρ丙 D.ρ甲=ρ乙=ρ丙62.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跳长绳,滚铁环,单脚跳……。如图是某同学垫乒乓球时的场景。下列分析正确的( )A.乒乓球离开板后还能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B.乒乓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C.乒乓球在上升过程中运动状态改变D.板击打乒乓球的力大于乒乓球对板的作用力63.某小组利用天平、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亮处理数据时,算出每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如上表),可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B.小明处理数据时,给出重力 G 与质量 m 的关系图(如图),可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C.小红认为本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D.小张认为利用原有器材,在月球表面可以完成本实验64.g=9.8牛/千克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A.1千克=9.8牛B.质量是9.8千克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是1牛C.每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D.物体所受重力是它质量的9.8倍65.中国的一些美食与传统节日有关。下列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包饺子时力的作用使饺子皮改变了形状B.煮熟的汤圆浮起来主要是因为汤圆的重力改变了C.粽子对盘的压力和桌面对盘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如果将月饼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会减小66.如图所示,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B.木块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当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右倾倒67.下列阐述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能够直接通过实验验证B.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仍能向前滚动,是由于足球具有惯性C.用力使锯条变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汽车刹车后,速度会逐渐减小,最后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具有惯性68.如图所示是掷出的实心球运动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心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惯性越来越大B.实心球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受推力和重力的作用C.实心球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速度由0逐渐变大D.实心球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运动状态发生改变69.为了节能与环保,许多旅游景点的巡逻执法车和旅游车都用电动车取代了燃油汽车。某电动观光车的技术参数列表如下,根据以下参数,可得:空车质量 1080kg 车身长度 3.5m满载人员数 12人 电动机额定电压 48V满载时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 0.1m2 最大时速 36km/h电动机效率 80% 平均行驶里程 ≤80kmA.该车中乘客质量平均每人为60kg,则每个人所受到的重力60NB.旅游车满载时,则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1800PaC.若观光车在水平路面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2×103 N,则观光车受到的牵引力大于2×103 ND.从环保的角度,用电动车取代了燃油汽车,有利于减少尾气污染、热污染、噪声污染等70.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地球上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请问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在月球上看地球,将看到地球( )A.既有绕月球的转动,又有自转B.只有绕月球的转动,没有自转C.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D.既没有绕月球的转动,也没有自转71.我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这一天地球正运行在下图中的( )位置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72.下列现象中,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A.菏泽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B.漠河冬季漫长,海南岛长夏无冬C.济南市各学校冬季下午放学时间比夏季早D.北京市的学生比乌鲁木齐的学生先看到日出73.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74.日食时月影扫过地球表面的大致方向是 ( )A.从西向东 B.从东向西C.从南向北 D.从北向南75.下列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日食和月食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B.日食和月食时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对调C.日食和月食都有全、偏、环三种D.日食和月食初亏方向不同76.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中,是上弦月的是 ( )A.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D.春江潮月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77.下列关于地球上五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是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②只有寒带地区才有极昼、极夜现象;③只有热带地区才有太阳直射现象;④气温变化最大的温度带是热带。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8.农历初一时,假设你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看到的应该是什么样子( )?A.像地球上看到的满月 B.像地球上看到的新月C.像地球上看到的上弦月 D.像地球上看到的下弦月79.如图是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某天和一年中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长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杆影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B.图1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C.图2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D.图2中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80.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农历五月初七)载有三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下列有关当天月球的位置及月相说法正确的是( ) A.a位置,下弦月 B.b位置,上弦月C.c位置,下弦月 D.d位置,上弦月81.2021 年 6 月 10 日上演了今年全球唯一一次日环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日环食很好看,直接用双筒望远镜观察效果更佳B.太阳是一颗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C.日环食发生时,可能看到满天的星空下一轮淡淡的圆月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82.下列月相出现的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83.如图所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②→③→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反B.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C.6月26日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间D.地球处于②、④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84.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下面关于太阳的相关知识正确的是( )A.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B.太阳活动强会引起地震等自然灾害增多C.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依次是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D.耀斑发生在光球层,而太阳黑子发生在色球层85.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科学。下列选项中的概念依次符合图中a,b,c三个圈所表示的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微生物、真菌、细菌 B.音调、音色、响度C.弹力、摩擦力、重力 D.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86.学习科学知识时,如果用流程图将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联系起来,便于我们梳理和掌握。下面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A.蝗虫的生长时期:受精卵→幼虫→蛹→成虫B.视觉的形成:光→眼球的折光系统→视网膜成像C.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D.宇宙的结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一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87.土星是太阳系的第二大行星,2013年4月28日发生了土星“冲日”现象。所谓“冲日”是指位于地球轨道外侧的大行星和地球运行到与太阳同一条直线上,而且地球处于大行星和太阳之间。在“冲日”期间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土星,则看到的土星“星相”类似于(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88.2019年1月24日,5只体细胞克隆猴登上中国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封面,标志着中国体细胞克隆技术走向成熟。下列说到正确的是( )A. 克隆猴的生命起点是受精卵B.克隆猴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子宫C.克隆猴的受精场所是母猴的子宫D.克隆猴出生后就具有的性别特征属于第二性征89.如图为菜豆的一生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所需要的有机物由胚乳提供B.③的地上部分由菜豆种子中胚轴发育来C.⑤所示豆荚的外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D.豌豆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90.许多高龄妇女选择“试管婴儿”等辅助技术生育二孩。现今,“试管婴儿”技术能将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先进行基因筛查,然后选择无重大遗传缺陷的胚胎进行移植。下列有关“试管婴儿”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婴儿”技术依据的科学原理是克隆技术B.“试管婴儿”的形成属于体内受精、有性生殖C.“试管婴儿”的胚胎植入母体的子宫内继续发育D.“试管婴儿”只具有母亲的遗传特征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2.【答案】D3.【答案】C4.【答案】A5.【答案】C6.【答案】D7.【答案】B8.【答案】D9.【答案】B10.【答案】C11.【答案】A12.【答案】B13.【答案】B14.【答案】B15.【答案】A16.【答案】A17.【答案】A18.【答案】A19.【答案】A20.【答案】A21.【答案】D22.【答案】B23.【答案】D24.【答案】A25.【答案】A26.【答案】A27.【答案】A28.【答案】D29.【答案】A30.【答案】B31.【答案】A32.【答案】D33.【答案】C34.【答案】A35.【答案】B36.【答案】D37.【答案】A38.【答案】B39.【答案】D40.【答案】C41.【答案】C42.【答案】D43.【答案】D44.【答案】D45.【答案】C46.【答案】D47.【答案】B48.【答案】D49.【答案】C50.【答案】D51.【答案】B52.【答案】D53.【答案】A54.【答案】D55.【答案】A56.【答案】B57.【答案】B58.【答案】B59.【答案】C60.【答案】D61.【答案】D62.【答案】C63.【答案】C64.【答案】C65.【答案】A66.【答案】A67.【答案】B68.【答案】D69.【答案】D70.【答案】C71.【答案】B72.【答案】D73.【答案】A74.【答案】A75.【答案】C76.【答案】B77.【答案】A78.【答案】A79.【答案】D80.【答案】B81.【答案】D82.【答案】A83.【答案】C84.【答案】A85.【答案】A86.【答案】C87.【答案】C88.【答案】B89.【答案】D90.【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