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视频导入新课
必修四
政治
统编版
统编教材选必三《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第二课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第二课 把握思维要义
本课知识框架
同一律:
思维确定性要求
思维逻辑的
基本
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2.公式和基本意思:A是A
3.要求和逻辑错误→偷换概念、论题
4.条件性
矛盾律:
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排中律:
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2.公式和基本意思:A不是非A
3.要求和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4.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5.条件性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2.公式和基本意思:A或者非A
3.要求和逻辑错误--两不可
4.区分矛盾律与排中律
第一目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同一律的要求?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5、同一律的条件性
知识框架
生活中违反同一律的现象
探究与分享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都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
分析:有逻辑问题。
甲:“别人"是除打牌者之外的其他人。
乙:“别人”是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其他人。
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2)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同一律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是A”(必须前后一致;不能把A换成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真同假)
A:这个苹果是圆的。(形状)
B: 这个苹果看起来很甜。(味道)
3.同一律的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同一时间、同一条件、同一对象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例如:
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了:“你感冒了,干嘛要吃掉我呢?
老虎说:“广告上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
解读:一方面是熊猫的外形特征,一方面指的是“白加黑”感冒药,老虎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白加黑”有不同的含义。这个故事中老虎把“白加黑”这种感冒药偷换成了“白加黑”颜色。
偷换概念
某领导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时间不多了,简单讲几句吧。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
解读:在这个例子中某领导开的是关于安全生产的会议,但是具体内容却变成了与安全关系不大绿化和计划生育问题。属于转移了话题。
偷换论题
从逻辑的角度,思考以下案例是否犯逻辑错误
1.政治课上老师向甲提出一个问题:“谈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甲居然回答说:“我根本不认识马克思。”
2.甲问道:“你这有好茶吗?”乙回答到:“我这全是好茶,从不卖变质的茶。”
3.甲对乙说:“你那么有钱,居然能在路边吃麻辣烫。”乙疑惑的说到:“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
4.甲说:“好烦呀,我想静静。”乙很疑惑的问道:“静静是谁,你和静静什么关系?”
5.这些苹果前几天还是绿的,今天居然都变红了。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偷换概念
没有错误
5.同一律的条件性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例如:
(1)这些苹果前几天还是绿的,今天居然都变红了。
(2)张三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
归纳: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原因
2.公式
3.内容
4.要求
5.逻辑错误
6.条件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
“A是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真同假)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混淆概念、偷换概念
转移论题、偷换论题
第二目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矛盾律的要求?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5、逻辑矛盾与辨证矛盾的区别
6、矛盾律的条件性
知识框架
“我这个人是很有原则的,我的原则就是看心情”。
思考上述段子有什么样的逻辑错误?
随心所欲 没有原则
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
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例如:
(1)这个苹果是圆的,但这个苹果又很方。
(2)这个苹果非常红,但这个苹果也比较绿。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两可)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1)“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11页最后一段做补充)
例如: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
(2)“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11页最后一段做补充)
例如:“我是中国人”与“我不是中国人”。
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
1.她的意见完全正确,必须指出一点她的小错误。
2.我们一定能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3.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从逻辑的角度,思考以下案例的自相矛盾之处
完全正确和小错误
一定实现和万一实现
一触即死与违者法办
唯一标准有两个
20
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
区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可以消除避免 指事物同时具有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是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
联系 ①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 ②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③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科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
判断下面语句哪些是属于逻辑矛盾,哪些是辩证矛盾:
1.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2.这几天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3.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6.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逻辑矛盾:坚信与不相信自相矛盾
逻辑矛盾:既然感觉“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辩证矛盾:
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与个人认识能力“有限”
辩证矛盾: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
辩证矛盾:“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
辩证矛盾:“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6.矛盾律的条件性
(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补充)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1.“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2、这个人既是男,又是女。”(自相矛盾)
这个人以前是男的,现在是女的。(不同时间所做的论断)
其中的“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是从不同角度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
归纳: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原因
2.公式
3.内容
4.要求
5.逻辑错误
6.条件性
7.与辩证矛盾的关系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A不是非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概念或判断自相矛盾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逻辑矛盾不同于辩证矛盾
第三目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3、排中律的要求?
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5、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知识框架
探究与分享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
第一种意见:该作品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第二种意见:该作品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主持人先否定了第一种意见,又否定了与第一种意见相反的第二种意见,对有可能的全部两种意见都进行了否定,认为两种都不对,骑墙居中,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思维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不能骑墙居中)
(2)基本内容: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例如:
我不认为这个苹果好吃,也不认为这个苹果不好吃。
(既否定了它好吃,也否定了它不好吃,违反了排中律)
3.排中律的要求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
4.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1)“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2)“判断”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都否定)
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窗户的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打碎的 ”
甲说:“不是我。”
乙说:“不是我。”
丙说:“是甲打碎的。
思考:假设你被告知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可否据此推断窗户的玻璃是谁打碎的
排中律的应用
提示:
依据排中律,“A或者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根据题意说真话者只有一人,可以这样推断:甲和丙的话是矛盾的,它们不可能都不成立。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乙的话就一定是假的,所以窗户的玻璃是乙打碎的。
5.排中律和矛盾律的区别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不能同真;
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 不能同假。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我去,也不去。
甲: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同时否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排中律。
(两不可)
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矛盾律。
(自相矛盾)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1)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
(2)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3)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
(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矛盾律:自相矛盾
矛盾律:自相矛盾
排中律:两不可
排中律:两不可
对点训练:请判断下面的例子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请你破案: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罪犯嫌疑人都否认自己作案,大家说法不一。
赵:”不是我杀的“
钱:“李就是杀人犯”
孙:“钱就是杀人犯”
李:“不是我杀的”
(1)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
(2)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假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提示:
(1)钱的话“李就是杀人犯”和李的话“不是我杀的”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题意告诉我们,只有一个人说真话,那么赵和孙说的是假话,故赵是凶手。
(2)钱的话“李就是杀人犯”和李的话“不是我杀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题意又告诉我们,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赵和孙说的是真话,按照孙的话,钱是凶手。
6.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基本规律(P13-3)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6.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2) 来源:
在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重要性: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逻辑思维的
基本要求
必须前后一致
不可自相矛盾
不可骑墙居中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形式逻辑的
基本规律
本课小结
确定性
一致性
明确性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
.A、B、C三人进行六年级跑步比赛,甲、乙、丙三人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甲说:“A肯定是第一名。”乙说:“A不是最后一名。”丙说:“A肯定不是第一名。“其中只有一个人对比赛结果的预测是对的,预测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都不对
【解析】:题干中说,三个人的预测只有一个是对的,因此适用排中律。根据排中律,甲与丙说法相矛盾,则甲丙两人中必有一真。那么,乙的话就是假的,由此可知A不是最后一名说法错误,即A是最后一名,所以A肯定不是第一名,从而推测丙的说法正确,故选C。
C
课堂练习:一道小学六年级的题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美国一方面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又一再允许本国议员窜访台湾,允许蔡英文过境美国,称符合“一个中国”原则。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美国的不同态度违反了( )
A.同一律,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
B.矛盾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C.排中律,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
D.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加以驳斥
【解析】:美国对“一个中国”不同态度违反了矛盾律,而没有涉及同一律和排中律,C不合题意。A:同一律是违背思维的确定性,A错误;B:违反排中律,才会犯“两不可”的错误,B错误。D:美国一方面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又一再允许本国议员窜访台湾,称美议长访台是符合“一个中国”原则的,犯了矛盾律的错误,D正确。
D
课堂练习
2.要想鲜明地表达思想,思维必须合乎逻辑。下列选项犯了相同逻辑错误的是( )
①物质是不灭的,那么作为房屋的物质都是不灭的
②这几天考试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③这篇作文不能说是离题的,也不能说是不离题的
④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该项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等同,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这几天考试太紧张了”说明考试很累,“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说明考试很轻松,这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③:“这篇作文不能说是离题的,也不能说是不离题的”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④:“一触即死,违者法办”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②④犯了相同的逻辑错误。
c
课堂练习
3.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下列选项与年轻人所犯的逻辑错误相一致的是(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世界上没有的珍贵文物
②七月天气真是热,古人说“七月流火”果然没错
③有人说番茄是蔬菜,有人说番茄是水果,我都不赞同
④刚刚还在劝别人要守信,自己却完不成承诺别人的事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②: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转凉,与该说法意思相反,违反了同一律,②不符合题意,不选。③:番茄要么是蔬菜,要么是水果,而都不赞同,违反了排中律,③与题意不符,不选。故本题选B。
B
课堂练习
4.以下说法违反了矛盾律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乙讨论一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②图书管理员说:“只有持证的人才可以进图书馆。”甲掏出身份证说:我有证,那我可以进
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④甲说:“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 ”甲说:去年3月13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③④: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选项③中, 甲既说不参与这件事,后面又说参与,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选项④中甲说自己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但却记得记忆消失的时间,因此其说法也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矛盾律。这两个选项都违反了矛盾律基本要求,③④符合题意。
D
课堂练习
5.小方和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说:“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站在一旁的小王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时数学老师听到他们的谈话,说:“刚才你们三个人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王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
B.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
C.小林说的是真话,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错了
D.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
【解析】:题干中,因此根据排中律,其中必有一句是真的,小方和小林的话是相互矛盾的,则小王的话就是假的,由此可知小林的答案没有错,于是又可以知道小林的话是假的,而小方的话是真的,故选B。
B
课堂练习
6.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③:“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①③正确切题。②:正确认识事物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制约,②错误。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说法明显错误,④排除。
B
课堂练习
7.库诺夫曾推论,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进步的……所以必须跪在帝国主义面前歌功颂德!对此,列宁一针见血地驳斥了库诺夫的错误论调。库诺夫的错误表现为( )
①思维骑墙,在“是”与“非”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②偷换概念,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现代资本主义概念不同
③在其思维过程中,论述的思想没有保持自身的同一性
④自相矛盾,没有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使思维不具有一致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②③: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否则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现代资本主义”不是同一概念,库诺夫的错误表现为偷换概念,其论述的思想没有保持自身的同一性,②③正确。①④:“思维骑墙,在‘是’与‘非’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强调的是排中律,“自相矛盾,没有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使思维不具有一致性”强调的是矛盾律,而试题反映的是同一律,①④排除。
C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