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学习目标】1. 了解苏联发展的表现和局限。2. 掌握和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了解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背景和结果,东欧剧变的原因、表现及特点。【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 苏联的发展(1)表现① 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② 科技:爆炸了 、氢弹。③ 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2)局限:优先发展 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 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 主要内容:平反冤假错案, ,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② 影响: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 的发展, 和 有所增加;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 。但改革没有突破 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 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 评价:改革只是对 的修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 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 主要内容和结果: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中,取消 领导地位,放弃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 指导,实行“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② 影响:1991 年 12 月 26 日, 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 建设(1)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 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 。(2)建设模式及效果:东欧各国大多采取 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 改革(1)南斯拉夫改革① 改革内容:建立 制度,权力下放。② 改革结果:调动了 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 埋下了隐患。(2)东欧其他国家改革的结果: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 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剧烈。3. 剧变(1)原因① 内因: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实行政治 ,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② 外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2)表现① 变化相对平稳。② 发生了流血冲突。③ 民主德国并入 德国。④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 和 两个独立国家。⑤ 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 准备(1) 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 、 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 ,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 ”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 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2. 决策: 作出 的伟大决策。3. 改革开放: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 体制。4. 结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5. 表现:2010年,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 。到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高铁、 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 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 ,正在激励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特别提示】苏联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启示(1)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5)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既有成功,也会有暂时的失败,但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毫不妥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方式、方法,取得好的成绩。【课堂探究】探究一:苏联的改革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4 000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3.0%;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材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历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课后巩固】1.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一次地名更改风潮,斯大林时代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城市都更改了名称,如莫洛托夫(斯大林领导班子成员)市恢复旧称彼尔姆,伏罗希洛夫(斯大林时代的军界首脑)格勒恢复旧称卢甘斯克,斯大林格勒则改名伏尔加格勒。苏联这次地名更改风潮( )A.反映了苏联在文化上回归传统的倾向 B.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动密切相关C.是在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 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3.从1953年开始,粮、棉、油等几十种农产品陆续被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之内。到1957年,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的种类由227种增至532种。这一政策的推行( )A.加快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适应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C.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现代化 D.密切了城乡间经济联系和互通4.改革开放40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种状况表明( )A.世界各大经济体促成多极化形成 B.实现了复兴中华伟大的“中国梦”C.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并影响了世界 D.改革开放使中国工业已超过美国5.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激活了集体农庄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 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6.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7.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当天,有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许多人在西德滞留不归。有人说,德国的统一不是用手来表决,而是用脚来表决的。这反映了德国统一( )A.符合当时德国历史发展趋势 B.肇始于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C.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决定 D.得益于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