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卷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苏教版必修2(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卷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苏教版必修2(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4章 生物的进化单元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2.下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阻
C.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交配
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条件
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1/10000。下图为某高胆固醇血症家系图,其中Ⅱ2该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少一条(能正常生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Ⅱ2的母亲形成配子时可能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
C.Ⅲ1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概率为1/2
D.Ⅲ8与某男性患者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00/199
4.在一个自由交配的种群中,若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其原因不可能是(  )
A.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
B.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显性
C.发生了自然选择
D.该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
5.人和鱼的胚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都出现了鳃裂和尾,为“人和其它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观点提供了(  )
A.胚胎学证据 B.分子水平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6.下图表示一片生活着赤腹松鼠的森林(阶段I)被农田分隔成斑块(阶段Ⅱ),几年后又建立人工森林通道连接森林斑块(阶段Ⅲ)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阶段I的物种多样性一定高于阶段Ⅱ
②阶段Ⅱ,将森林开垦为农田破坏了赤腹松鼠的栖息地
③阶段Ⅱ,森林斑块的出现提高了赤腹松鼠的物种多样性
④阶段Ⅲ,人工森林通道有利于赤腹松鼠进行基因交流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突变只能改变基因的结构,不能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C.某些环境因素能引起突变,但突变不一定引起个体表现型改变
D.若无自然选择影响,某随机交配的小种群基因频率也可能改变
8.2022年1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所搭载的部分中草药种子的播种育苗和产业化项目落地韶关南雄市。下列有关太空育种说法正确的是( )
A.种子在太空中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B.种子在太空中会产生大量预期的优良变异
C.该批种子长成植株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D.太空辐射可提高突变频率并决定进化的方向
9.下图为甲、乙两种果蝇(2n)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有四种形态
B.甲发生染色体倒位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10.研究者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中地雀在2003年大旱后平均喙长从11.2毫米降低到10.6毫米,推测这与干旱环境中食物的变化有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化
B.干旱环境诱导中地雀产生了短喙基因
C.中地雀喙的特征只是与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中地雀所有喙长相关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11.下列对“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必然会导致新物种形成
B.生殖隔离必然会导致新物种形成
C.新物种形成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
D.新物种形成后才会产生生殖隔离
12.如图表示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不存在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
B.A→B:农药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C.A→C:种群中抗药性个体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D.C点: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已经达到100%
二、多选题
13.黄刺尾守宫是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北部的一种蜥蜴,其黄刺颜色鲜艳,当遇到敌害时尾部还能够喷射出难闻的黏液,吓退敌害,这些特征都利于它们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说明它和普通蜥蜴属于同一物种
B.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黄刺尾守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D.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生殖隔离
14.下图1表示黑小麦(2n)与白小麦(2n)的杂交实验结果,图2表示以图1中F2黑小麦为材料利用染色体消失法诱导单倍体技术获得纯合小麦的流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的黑小麦自交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1的F2白小麦中纯合子的概率为3/7
C.图2所示流程获得的小麦不都是纯合子
D.图2的玉米和黑小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15.以下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自然选择才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D.达尔文通过观察兰花细长的花距和为其传粉的蛾,提出协同进化理论
16.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是生活在逊木措湖的两种裸鲤,原属同一物种,是研究同域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调查发现,这两种鱼的嗅觉基因差异很大,这是导致它们分化为不同物种的关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的形成没有经过隔离
B.裸鲤释放的性外激素会引发异性裸鲤嗅觉基因发生突变
C.同一地域的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D.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对性外激素识别的差异,阻碍了两种鱼的基因交流
三、非选择题
17.同一物种,分布地域不同,会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从而可能出现亚种,华南虎和东北虎就是这样的两个亚种。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分布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及朝鲜一带,估计种群数量约有437至506头。华南虎:分布于华中地区的南部,估计种群数量约有20至3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华南虎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依据现代进化理论, 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在对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75%(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和65%,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理由是 。
(3)华南虎和东北虎由于分布地域不同,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
(4)很多年以后,它们可能会分别要分别形成新物种,那么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 和隔离三个步骤。
(5)由于人类活动,野生华南虎已经几乎灭绝,这是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又一个实例!生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18.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表现为苯丙氨酸的代谢产物(苯丙酮酸)过度积累,阻碍脑的发育,造成智力低下。我国政府启动了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图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部分代谢途径。

(1)由图可知,苯丙酮尿症是因为患者体内缺乏酶 ,白化病是因为患者体内缺乏酶 ,上述实例说明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为 。
(2)科研人员在调查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时,应注意 。若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则携带者的基因型频率为 。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苯丙酮尿症患者被早期确诊,患者可通过合理饮食减缓症状。
19.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是我国第一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卫星上装载水稻、麦类、玉米、棉麻、油料、蔬菜、林果花卉、微生物菌种和小杂粮等9大类2020份农作物种子材料,用于进行空间环境下的诱变飞行试验。卫星还装载了多项空间环境探测装置,用于探测空间环境辐射、微重力和地磁场等环境要素,开展空间环境要素诱变育种的对比研究。回答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问题:
(1)特有的太空环境条件,如宇宙射线、微重力、弱地磁场等因素对植物的诱变作用,可以提高生物基因的突变率,但不是所有诱变都能得到有利突变,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性。不只是植物,卫星搭载的其它生物也都能发生突变,这反映了基因突变的 性。除了基因突变外 和 也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漫长的 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判断两个生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依据是 。
2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 。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结果如下图。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位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的细菌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② 2.26 1.89 1.62
③ 2.41 1.91 1.67
④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步骤二中从抑菌圈边缘菌落上挑取细菌,原因是 。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 ,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赛。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 。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 。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什么启示? 。
21.异色瓢虫鞘翅的色斑有多种类型,受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SE、SA和s的控制。让不同色斑的异色瓢虫杂交的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一 二 三
P F1
注:三个基因相互表现为镶嵌显性,即按两个亲本的色斑类型镶嵌在子代个体上。
(1)让杂交组合一F1的个体相互交配,F2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让杂交组合二F1的个体与杂交组合三F1的个体交配,子代中鞘翅色斑为镶嵌的个体占 。
(2)若上述三个杂交组合F1的雌性个体数量相同,且所有F1个体进行自由交配,则子代个体中SA的基因频率是 。
(3)异色瓢虫鞘翅斑点的颜色有黄色、红色和黑色。纯合红色鞘翅的个体与纯合黑色鞘翅的个体杂交,F1均表现为红色;纯合黄色鞘翅的个体与纯合黑色鞘翅的个体杂交,F1均表现为黄色;纯合黄色鞘翅的个体相互杂交,F1均表现为黄色或红色。假设鞘翅斑点的颜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的控制,则亲本红色、黄色和黑色鞘翅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 、 、 。利用测交实验可验证该假设,以F1的个体为材料,简要写出杂交实验和预期结果。
杂交实验:选取F1中的 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 。
参考答案:
1.A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可知吸引蛾类或蜂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是花冠颜色。
【详解】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导致两物种之间不会交叉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甲主要靠蛾类传粉,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但并不会导致A基因突变加快,B错误;
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 ,C错误;
D、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释放的挥发物质没有改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推测花冠颜色为白色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释放的挥发物,D错误。
故选A。
2.B
【分析】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据图分析,图中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地理隔离;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
【详解】A、图中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图中②表示地理隔离,自然条件下,由于地理障碍导致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
C、图中③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交配或者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C错误;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B。
3.C
【分析】分析系谱图可知,Ⅱ7和Ⅱ8都患病,其后代中生成了正常女儿,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假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根据Ⅱ2和Ⅱ1生出了正常的儿子,可知Ⅱ2的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少了,根据Ⅰ3和Ⅰ4生出了正常后代,可知Ⅰ3的基因型为Aa,Ⅰ4的基因型为aa,因此Ⅱ2的母亲形成配子时可能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导致Ⅱ2该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少一条,B正确;
C、因为Ⅱ2的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少了,即Ⅱ2只有A基因,结合Ⅱ1和Ⅲ1都正常,说明Ⅲ1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概率0,C错误;
D、假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Ⅲ8的基因型为aa,根据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1/10000,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1/100,则a的基因频率为99/100,Aa的基因型频率为198/10000,因此某男性患者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10000)/(1/10000+198/10000)=1/199,Aa的概率为198/199,故Ⅲ8与某男性患者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199+198/199×1/2=100/199,D正确。
故选C。
4.B
【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表明该性状的生物在生存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对生存的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导致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但不一定适应环境的就是显性性状,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A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人和鱼的胚胎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都出现了鳃裂和尾,为“人和其它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观点提供了胚胎学证据,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D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①阶段Ⅱ,将森林开垦为农田,农田分隔成斑块,种植了农作物,有可能生物种类增多,因此阶段I的物种多样性不一定高于阶段Ⅱ,①错误;
②阶段Ⅱ,将森林开垦为农田破坏了赤腹松鼠的栖息地,使森林中的赤腹松鼠被分割形成了不同的小种群,影响了其基因交流,②正确;
③阶段Ⅱ,3个森林斑块中的赤腹松鼠并没有形成新物种,因此不能体现物种多样性,③错误;
④阶段Ⅲ,人工森林通道增加了不同森林斑块中赤腹松鼠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保护松鼠的遗传多样性,④正确。
综上分析,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B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
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B错误;
C、某些环境因素能引起突变,而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C正确;
D、若无自然选择影响,一随机交配的小种群内也可能会发生突变,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点睛】
8.C
【分析】1、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和低频性。
2、太空育种是诱变育种,利用失重、宇宙射线等手段诱发生物基因突变。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
【详解】A、种子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在太空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而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
B、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以及不定向性,因此种子在太空中不会产生大量预期的优良变异,B错误;
C、因为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性状,因此该批种子长成植株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C正确;
D、太空辐射可提高突变频率,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C。
9.C
【分析】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其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据图可知甲、乙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有四种形态,A正确;
B、1为X染色体,通过结构比较,可判断甲与乙果蝇的细胞中X染色体有差异,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倒位),B正确;
C、图示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C。
10.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主要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在干旱环境的选择下,中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
B、中地雀种群中存在长喙、短喙的基因,只是干旱环境对其进行了选择,B错误;
C、协同进化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中地雀种群所有的基因构成了基因库,D错误。
故选A。
11.B
【分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含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自然状态下,新物种形成一般会经历地理隔离→不定向突变→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新物种这五个步骤,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B、地理隔离不一定出现新物种,生殖隔离必然会导致新物种形成,A错误,B正确;
C、在人为干预下可以不需要地理隔离就产生新物种,如二倍体西瓜变成四倍体西瓜,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就是两个物种,C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先出现生殖隔离,才出现新物种,D错误。
故选B。
12.C
【分析】据图可知,害虫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在开始使用农药时,害虫通过生存斗争,具有抗药性的少部分个体存活下来,后来由于抗药性逐代增加积累,使害虫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加。
【详解】A、种群中本来就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故A点存在抗药性变异,A错误;
B、在使用农药前,害虫本身就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抗药性不是农药诱导产生的,B错误;
C、图中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C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农药选择下存活并大量繁殖,使种群中抗药性个体所占比例不断提高,C正确;
D、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因此C点种群中不一定都是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即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不会达到100%,D错误。
故选C。
13.B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后代不一定可育,故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会形成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D。
14.AB
【分析】1、分析图1:F2的黑小麦:白小麦=9:7,是9:3:3:1的变式,因此黑小麦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基因分别为A和a、B和b,则黑小麦的基因型为A_B_,白小麦的基因型为A_bb,aaB_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2、分析图2:受精卵中的玉米染色体全部丢失,因此单倍体苗的染色体数目等于黑小麦配子染色体数目,其染色体数目为n,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形成的小麦均为纯合子,其染色体数目为2n。
【详解】A、据题图1可知,F2中黑小麦:白小麦=9:7,推测相关性状与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有关,F1应为双杂合子,其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自由组合型基因重组,A正确;
B、题图1F2的黑小麦:白小麦=9:7,是9:3:3:1的变式,因此黑小麦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基因分别为A和a、B和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则F2白小麦的基因型为A_bb(1AAbb、2Aabb),aaB_(1aaBB、2aaBb)和aabb(1aabb),即F2白小麦中纯合子的概率为3/7,B正确;
C、题图2所示流程运用的育种原理为单倍体育种,因此所获得的小麦全部是纯合子,C错误;
D、玉米和黑小麦杂交后代不可育,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B。
15.BC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或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自然选择,含有迁入和迁出也会影响,A错误;
B、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故基因的自发突变对进化非常重要,B正确;
C、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果对某种性状有影响,则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改变,若环境变化并不影响种群的各种性状,则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不会发生改变,C正确;
D、协同进化理论并不是由达尔文提出的,D错误。
故选BC。
16.ABC
【分析】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
【详解】A、由题意可知,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经过了生殖隔离,A错误;
B、基因突变本身就存在,不是性外激素引发的,B错误;
C、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同一地域的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是2个不同的种群,故同一地域的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2个基因库,C错误;
D、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对性外激素识别的差异,影响了交配对象的选择,进而阻碍了两种鱼的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ABC。
17.(1) 基因库 种群
(2) 否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3)地理隔离
(4)自然选择
(5)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第一年中DD、dd、Dd的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75%、10%,D的基因频率=15%+1/2×10%=20%,d的基因频率=1-20%=80%,而第二年DD、dd、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65%、30%,D的基因频率还是20%,d的基因频率还是80%,由于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由于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因此种群没有进化。
(3)华南虎和东北虎由于分布地域不同,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但他们属于同一物种,这种现象叫做地理隔离。
(4)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5)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台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8.(1) ① ③ 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2) 在人群中调查 198/10000
【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
【详解】(1)由题图可知,如果人体细胞中缺少酶①,致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途径转变为酪氨酸,只能转变为苯丙酮酸,苯丙酮酸随尿排出,会患苯丙酮尿症;尿黑酸在人体内积累会使人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这种尿液暴露于氧气会变成黑色,这种症状称为尿黑酸症,由图可知:缺乏酶③会使人患尿黑酸症。这两种遗传病可以看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调查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时,应注意在人群中进行调查;若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即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a的频率为1/10000,将人群当作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则a的频率为1/100,A的频率为99/100,则携带者的基因型频率为2×1/100×99/100=198/10000。
19.(1) 不定向 普遍性 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2) 协同进化 根据两种生物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属于不同物种,否则属于同一物种。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表现为如下特点:普遍性: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害少益性: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可逆性:基因突变可以自我回复(频率低)。
【详解】(1)不是所有处理都能得到有利突变,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只是植物,卫星搭载的其它生物也都能发生突变,这反映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除了基因突变外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也是可以遗传变异的种类,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漫长的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判断两个生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依据是根据两种生物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属于不同物种,否则属于同一物种,即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20.(1) 基因(遗传) 生物的生存环境
(2) 在抑菌圈边缘可能由突变后产生耐药性的菌株 抑菌圈逐渐减小
(3) 共同进化 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耐药性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断升高),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细菌耐药率超过一定值时,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可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抑菌圈越大,说明选择作用越强。图中①为对照组,②③④为实验组。
【详解】(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2)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可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抑菌圈越大,说明选择作用越强。在抑菌圈边缘可能由突变后产生耐药性的菌株,所以从抑菌圈边缘菌落挑取细菌,可能获得目的菌株。由表可知,随着实验代数的增加,抑菌圈逐渐减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耐药性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断升高),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这为我们对抗生素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细菌耐药率超过一定值时,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21.(1) 均色型:新类型:黑缘型=1:2:1 3/4
(2)0.33(或1/3)
(3) AABB AAbb、aaBB aabb 红色鞘翅个体与黑色鞘翅个体 鞘翅斑点红色:黄色:黑色=1:2:1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杂交组合一F1个体的基因型为SESA,相互交配后,F2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SESE(均色型):SESA(新类型):SASA(黑缘型)=1:2:1。杂交组合二F1的个体(SEs)与组合三F1的个体(SAs)交配,子代中鞘翅色斑为镶嵌的个体(SESA、SEs、SAs)占3/4,ss占1/4;
(2)自由交配不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因此SA基因的频率是2/6=0.33(或1/3);
(3)鞘翅斑点的颜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的控制,纯合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根据三组杂交实验及结果,可知红色对黑色是显性,纯合黄色鞘翅的个体相互杂交,子代会出现红色、黄色性状,可推测出纯合红色鞘翅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纯合黑色鞘翅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纯合黄色鞘翅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利用测交验证,选取F1红色鞘翅个体(AaBb)与黑色鞘翅个体(aabb)进行杂交实验,子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故预期结果的表现型为预期结果:鞘翅斑点红色:黄色:黑色=1:2: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