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学习目标】
1.认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2.知道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新现象和中国方案的提出,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现今中国的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重、难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主要途径;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分析2012年里约热内卢可持续发展会议徽标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
实质
知识点一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含义: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政治方面),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经济方面)。
2.依据
(1)和平:二战结束以后,尽管发生了 和多次 ,但没有发生过新的 ,一些 也得到政治解决。
(2)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3.二者关系:和平是发展的 ,发展是和平的 ,两者 。
4.促进因素: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 继续发展, 不可逆转, 和
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 日益 。 、 、 、 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一目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的表现和特点。
表现
特点
【随堂练习】
1.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世界上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全球层面的有1999年成立的二十国集团,地区层面的有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2009年首次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2015年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这些组织中,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上述组织的成立(  )
A.标志中国已是世界超级大国 B.消除了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
C.加强国际经济的协调与治理 D.确立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  )
A.交往、交流、交融 B.开放、包容、均衡
C.共商、共建、共享 D.多元、自主、平衡
知识点二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任务二】1.阅读教材第二目P141页,概括指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和平与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发展挑战
安全挑战
阅读教材第二目P141页和“学习聚焦”,指出面对全球性难题,世界人民应该怎么做?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全球治理机制
(1)传统的治理机制(发挥原有国际组织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 、 、 、
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2)新的治理机制(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
全球层面 1999年组成的 集团 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地区层面 2001年成立的 有效维护 地区的 。
①2009年首次召开的 领导人会晤②2015年成立的 是金砖国家争取 、维护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2.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任务三】阅读教材第三目P143页,概括指出面对全球性难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提出了什么方案?
角色
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容 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 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 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构建 ,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依据 ①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源自中华文明“ ”“ ”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意义 ①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 的行动方案 ②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 的方向发展
实践 通过实施共建“ ”的合作倡议、提倡设立 银行、设立 等具体措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随堂练习】
3.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显示,1967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GN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4.9,到1987年这一比例扩大到1∶20.3。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发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D.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4.下图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主题图片。据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 B.一超多强国际格局形成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5.中国是联合国常规预算第二大分摊国,总是及时足额缴纳联合国会费,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成为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这反映了中国(  )
A.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B.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主张改革国际政治旧秩序 D.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6.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中国政府已率先身体力行。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身体力行”的有(  )
①建设“一带一路”  ②倡议设立“亚投行” 
③发起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④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协定重申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的全球行动模式。这一行动模式的建立说明(  )
A.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世界多极化趋势正逐渐增强 D.“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8.2021年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于11月2至3日在北京举办,会议回顾了金砖国家推动落实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体系的投票权和份额改革,还深入参与国际贸易、投资、气候变化、税收、金融监管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准则的制定。材料意在说明金砖国家(  )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B.已成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成员
C.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D.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9.199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通过了一份“新战略概念”文件:除了重申集体防御外,提出北约将继续扩展,还可以在成员国领土之外采取行动。这一新战略(  )
A. 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崩溃 B. 违背了和平发展的潮流
C.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杜绝了地区冲突的发生
10.1964年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来自第三世界的77个国家发表联合宣言,提出了改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反映了( )
A.南北合作的局面 B.冷战对峙的格局
C.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美国霸权的削弱
11.如图为21世纪初联合国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的徽标。下方的人形代表社会公平、中间的曲线代表经济增长,上方的叶子代表环境保护,三个元素构成一个地球形状。该徽标蕴含的理念是(  )
A.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B.文化多样化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C.可持续发展与地球之间的密切关系
D.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
1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以下属于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举措是(  )
①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②设立丝路基金 ③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全球迅速蔓延。中国在做好自身积极防控的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间信息沟通并予以不同形式的援助。而一些西方大国面对疫情防控措施不力,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这些现象说明(  )
A.全球治理机制的变革任重而道远 B.西方大国面对疫情可以独善其身
C.意识形态对立是世界主要矛盾 D.公共卫生事件不会导致经济衰退
14.2018年5月26日,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政党论坛在中国广东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政党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构建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上合命运共同体”。这反映了(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合作 B.结伴结盟的新型区域合作
C.经济一体化推动政治一体化 D.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15.有学者描绘当今的世界新现象:“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正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C.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16.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17.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本课小结】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