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自然资源一、判断题1.(2023·南京期末)天然气是一种新能源。 ( )2.(2023·苏州期末)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天然气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3.(2023·东台期末)像薄荷、三七等植物,都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 )4.(2023·南京期末)空气中的水蒸气大部分来自陆地河流的蒸发。( )5.(2023·张家港期末)埋在深处的植物,在地底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需要亿万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煤。( )6.(2023·宿迁期末)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植物,可以利用植物建造房屋、制作日用品等。( )7.(2023·海安期末)地球上存在的矿物、煤炭、石油等,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 ( )8.(2023·江都期末)潮汐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的新能源。( )9.(2023·金坛期末)自然界里的水蒸发、降水、流动,这三者是相互没有关系的。( )10.(2023·江苏期末)海水与淡水都能直接饮用,只是海水比较咸。( )二、单选题11.(2023·昆山期末)冬天,挂在阳台上的衣服结了一层冰,太阳下冰融化成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和水都是无色、透明的B.冰和水都会流动,都有固定的形状C.冰和水状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12.(2023·吴江期末)下列能源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A.核能、可燃冰 B.太阳能、石油 C.地热能、天然气13.(2023·大丰期末)古代人们目常生活利用的能源是薪柴。薪柴是( )A.矿产能源 B.土壤资源 C.生物质能14.(2023·常州期末)比较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导致这两种不同降水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B.高空中风的大小C.气温的高低15.(2023·盐城期末)自然界中的煤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它属于( )。A.矿物 B.岩石 C.土壤16.(2023·溧阳期末)关于下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雪的大小不能用雨量器测B.雪不是降水的形式C.测雪的降水量要等雪融化成水17.(2023·苏州期末)在制作“简易的光伏发电系统”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最先开始的步骤是( )A.设计方案 B.寻找材料 C.先试做个半成品18.(2023·宜兴期末)印刷技术越发展,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越来越快,但也有人担心消耗的电能、纸张等社会资源越来越多,你认为( )A.更方便快捷,还需加快发展B.消耗能资源来越多,需要停止发展C.要加快发展,一方面要注意节约,一方面通过新技术解决资源消耗问题19.(2023·徐州期末)林巧查阅资料,对人类利用能源有了新的认识,纠正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认识,例如( )A.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B.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化并储存在植物中C.人跑步、跳绳等运动需要的能量最初是来源于太阳20.(2023·苏州期末)林巧通过调查发现:多种形式的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用来发电。例如( )A.利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经过了化学能、机械能的转换B.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的热能推动发电机发电C.普通电池是将煤炭中的能量通过碳棒储存在电池中三、综合题21.(2022·江阴期末)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五号核人飞船和3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11月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入轨后,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至此,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建成,来来天宫将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11月30日7时33分,在“T”字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6名中国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内顺利会师,并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合影时,他们一同喊道:“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1)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在太空中约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航天员在24小时内能看到( )次日出日落现象。A.1 B.2 C.24 D.16(2)空间站需要大规模的供电能力,是在空间站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空间站的主要能源来自( )A.风能 B.核能 C.太阳能 D.电池(3)科学家受( )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解决了航天事业的一大难题。A.昆虫触角 B.蝴蝶翅膀 C.苍蝇复眼 D.蝙蝠耳朵(4)神舟十四号乘组凯旋,为我们带来了来自太空的伴手礼!水稻和拟南芥种子经历了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此次水稻在空间站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研究,请写出太空水稻的生命周期。(5)请说说空间站种植植物对航天事业发展或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四、实验探究题22.(2023·南通期末)模拟石油开采实验实验材料:广口瓶、小石子、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玻璃导管、橡皮管、烧杯、红色水(1)实验步骤:①在广口瓶中先倒入 ,再加入 ,用 塞紧瓶口。②将长颈漏斗穿过橡皮塞伸入 ,将玻璃导管穿过橡皮塞,伸入 。(选填“瓶底”和“瓶中部”)③把与玻璃导管相连的橡皮管另一端放人 中。④向 中缓缓倒入红色水,猜测并观察出现的现象。(2)实验现象:橡皮管里流出了 。(3)实验原理:食用油模拟 ,小石子和广口瓶模拟 ,长颈漏斗模拟 ,玻璃导管和橡胶管模拟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错误【解析】【类似于风能、太阳能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属于新能源,煤炭天然气等物质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都属于新能源。2.【答案】错误【解析】煤、石油和天然气是我们的化石燃料,用完不可再生了,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煤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题干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3.【答案】正确【解析】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我国纳入人工栽培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包括油料作物 (如芝麻、花生等)、药用作物、糖料作物 (如甘蔗、甜菜等)、三料 (饮料、香料、调料) 作物、染料作物、观赏作物、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等。像薄荷、三七等属于药用植物,都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4.【答案】错误【解析】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地球各处,如河流水、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分为海陆间水循环、陆上水循环和海上水循环三种类型。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水,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大部分来自海洋水的蒸发。5.【答案】正确【解析】 在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地带,死亡的植物大量堆积,被泥沙层层掩埋。随着时间推移,有更多的泥沙堆积,更多的植物被掩埋。埋在深处的植物,在地底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慢慢变成了煤。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煤是由古代植物形成的,煤的颜色、状态相比之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一种新物质。所以埋在深处的植物,在地底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慢慢发生化学变化变成了煤。6.【答案】正确【解析】 植物对人类来说很重要,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为人类提供食物,植物可以用来制造日用品和家具,植物为人类提供纺织材料。7.【答案】正确【解析】煤、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太阳的光合作用生长之后,因为地壳变化而深埋地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因此这些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8.【答案】正确【解析】【解答】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所以潮汐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的新能源。所以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是相对于会穷尽的非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9.【答案】错误【解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蒸发、降水、流动是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和表现形式,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0.【答案】错误【解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最多的就是盐,常说海水是咸的,就是这个缘故。这也是导致海水是无法直接饮用的。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11.【答案】A【解析】冰和水是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状态,属于同一种物质,冰是水的固体状态,冰是固体,没有流动性。12.【答案】A【解析】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选项A属于新能源,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3.【答案】C【解析】古代人们目常生活利用的能源是薪柴。薪柴是生物质能,是生物吸收太阳能后形成的能量。14.【答案】C【解析】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相互碰撞、合并,变成越来越大的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如果低空气温低于0℃以下,降落的是雪。所以导致这两种不同降水形式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高低。15.【答案】A【解析】在地球内部蕴藏着一些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岩石叫矿产,它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之一。自然界中的煤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它属于矿物。故选A。16.【答案】C【解析】A:雪的大小不能用雨量器测,错误;雪的大小能用雨量器测;B:雪不是降水的形式,错误;雪属于降水形式之一;C:测雪的降水量要等雪融化成水,正确。17.【答案】A【解析】光伏发电系统能利用光伏板将光能转换成电能,供生产和生活使用。制作简单的光伏发电系统时,要求这个系统既能发电,又能蓄电。在制作“简易的光伏发电系统”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最先开始的步骤是设计方案。18.【答案】C【解析】 A:更方便快捷,还需加快发展,错误;应该注意可持续发展;B:消耗资源来越多,需要停止发展,错误;应该注意节约资源,停止发展不现实;C:要加快发展,一方面要注意节约,一方面通过新技术解决资源消耗问题,正确。19.【答案】A【解析】太阳能够发出光和热,是地球上最大的能量来源。现在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化并储存在植物中。人跑步、跳绳等运动需要的能量最初是来源于太阳。A、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不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是太阳。A是错误的认识。B、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转化并储存在植物中。B是正确的认识。C、人跑步、跳绳等运动需要的能量最初是来源于太阳。C是正确的认识。20.【答案】C【解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生活中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A.利用手摇发电机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A的说法错误。B.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的光能推动发电机发电。B的说法错误。C.普通电池是将煤炭中的能量通过碳棒储存在电池中。C的说法正确。21.【答案】(1)D(2)C(3)B(4)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衰老死亡(5)略【解析】(1)由题目可知,90分钟=1小时30分,3小时能够看到2次日出,24÷3=8,8×2=16,所以航天员24小时能够看到16次日出。(2)空间站在太空站,动力来源主要是依靠太阳能,再将太阳能转换为其他能量。(3)科学家们受蝴蝶翅膀上的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而调节体温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叶片正反两面辐射、散热能力相差很大的百叶窗样式,在每扇窗的转动位置安装有对温度敏感的金属丝,随着温度的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从而保持了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解决了航天事业中的一大难题。(4)植物不管在哪,植物的一生都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开花结果——衰老死亡这个过程。(5) 空间站种植植物对航天事业发展以及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科学研究、生命支持系统、技术验证、农业技术创新、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2.【答案】(1)食用油;小狮子;双孔橡皮塞;瓶底;瓶中部;空烧杯;长颈漏斗(2)食用油(3)石油;地面;注水井;采油井【解析】煤、石油和天然气是远古时代生物的遗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经过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可燃性矿物质,它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在燃烧时会转换为光能、热能或动能。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后,能释放出比煤更多的热量。模拟开采石油的实验材料:广口瓶、小石子、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玻璃导管、橡皮管、烧杯、红色水、食用油。(1)实验步骤:首先,组装“模拟开采石油”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中先倒入食用油,再加入小石子,用双孔橡皮塞塞紧瓶口;第二步,将长颈漏斗穿过橡皮塞伸入瓶底,将玻璃导管穿过橡皮塞,伸入瓶中部;第三步,把与玻璃导管相连的橡皮管另一端放入烧杯中,实验装置组装完成;最后,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倒入红色水,猜测并观察出现的实验现象。(2)实验现象: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倒入红色水后,可以看到橡皮管里流出了红色水,流入了烧杯中。(3)实验原理:模拟开采石油的实验过程中,食用油模拟石油,小石子和广口瓶模拟地下储油层,长颈漏斗模拟注水泵,玻璃导管和橡胶管模拟出油管。由此可以明白,石油开采需要向地下注水,增加地下压力,将石油压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