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在加深民族危机的同时,激化了阶级矛盾。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它提出了反封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编》等纲领性文件,是历史农民起义的最高峰,虽受阶级及时代局限最终归于失败,但其影响十分深远。教学目标1.结合史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到覆灭的过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两大纲领以及失败原因的分析探究,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通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相关史实,感悟农民阶级的斗争精神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会有这样的一块浮雕?这场运动有着怎样的意义?它又是怎样兴起的?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金田起义浮雕和教材上的导语,直接引出太平天国运动。(二)讲授新课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有哪些?材料1: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材料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 加捐加税。官府常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材料3:1846年—1850年,两广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2)学生活动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②内因: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③诱因: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原因)④主观原因: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推动起义;(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太平天国大事年表。学生活动2.定都天京(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2)学生活动内容:①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进步性: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有利于调动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难以实行;追求小农经济,违背社会发展潮流。【记笔记】特点: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3.天京陷落(1)教师活动天京事变学生活动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影响。(4)学生活动内容: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进步性: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局限性:①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愿望和要求;②受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5)教师活动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6)学生活动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根本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7)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材料1:太平天国的出现使原本就已经行将就木的清王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削弱,不得不起用汉族士大夫的力量来维持其最后几十年的国运。——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鱼宏亮材料2: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8)学生活动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②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课堂总结本课有三个子目,即洪秀全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三块内容是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全盛到失败的一个完整过程,三者紧密联系。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此课的讲授中,重点是围绕对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太平天国运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历史教训。通过导学、分组讨论、史料分析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改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史料的选取和解读不够精确;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够灵活等,都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从此,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