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一、新课标标准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的跌宕时期。辛亥革命宣告了自秦统一以来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是袁世凯纂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人民仍然在为救国、强国之梦艰难地探索、奋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史事;(史料实证)
2.知道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过程,并通过史料分析其原因,进一步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历史解释)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武昌起义胜利后对全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人又面临着怎样的任务呢?
(二)讲授新课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概况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史实。
学生活动
(3)教师活动
根据材料分析,如何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对内政策:
政治方面,保障人权;
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平等观念;
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
外交政策: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学生活动
对内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助中国近代化进程。
对外政策:①试图摆脱屈辱地位,渴望和平对外交往;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的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结合材料,分析袁世凯为何能够窃取革命果实?
材料1:英帝国主义担心公开站在清政府方面与革命军为敌,势必有丧失它的巨大利益的危险。……帝国主义国家都决定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
材料2: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中国近代史》
学生活动
①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②袁世凯掌握清政府政治大权;
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来分析其意义。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4)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起责任,司法独立等。
(2)学生活动
课堂总结
本课共学习三个子目: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标志着辛亥革命达到高潮,是这场革命取得的两大重要成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中国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建立民主政治,巩固革命成果的过程,其中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约法的颁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进步性。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通过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