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内容分析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主张,并使它广泛为革命分子所认同。这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进步。作为革命思想的实践结果,辛亥革命成果地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教学目标1.了解革命志士在武昌起义前发动起义的概况;(史料实证)2.通过研读史料,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条件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了解革命党人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事迹,感受他们英勇抗争、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家国情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都进行了哪些武装斗争?其中的武昌起义又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呢?(二)讲授新课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找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的几次武装斗争。学生活动①1906 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后失败。②1907 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后失败。③1907 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后失败。④1910 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后失败。(3)教师活动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样的品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本日即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绝笔于此,不胜系恋。——黄兴绝命书……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与妻书》学生活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百折不挠、勇于为理想献身……2.武昌起义(1)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尝试概括辛亥革命爆发具备哪些有利条件?(2)学生活动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和光复会。④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⑤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昌兵力空虚,为起义提供了契机。教师活动阅读课本,知道武昌起义的经过及结果。学生活动经过:结果: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5)教师活动研读下列材料,阐述武昌起义的意义和其局限性。材料1: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1912年3月5日《时报》《新陈代谢》材料2: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吴玉章文集》材料3:辛亥革命……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6)学生活动意义: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思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③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局限性: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课堂总结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同时,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清政府在当时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专制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及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