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容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列强的侵扰,中国屡屡失败。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影响是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思维模式,首次动摇了霸占中国思想文化舞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权威。中国人逐渐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等史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结合史料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历史解释)3.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家国情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视频导入,展开新课讲授。(二)讲授新课(1)教师活动根据之前所学和下则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材料1: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极力推崇封建纲常名教,大搞祭天祀孔……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一时间,社会上“孔教会”、“经学会”等尊孔社团纷纷出现,形成了一股尊孔复辟逆流。——陈独秀(2)学生活动①政治:辛亥革命后政局仍然黑暗动荡,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本原因)③思想:国民愚昧麻木,仍受封建思想文化束缚。(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分析并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材料1:这一次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气势,远远超过辛亥革命时期。——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2:他们的著作(《新青年》)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美国学者莫里斯材料3: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上海妇女志》材料4: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6)学生活动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②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③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课堂总结学习本课内容,应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及新文化运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从近代抗争史上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是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